浅析广西彩调剧唱腔的特色
2020-04-10杨智周月梅
杨智 周月梅
【摘 要】彩调剧的唱腔在彩调整个音乐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形成了体系完备的腔、板、调三大类。本文通过彩调唱腔三大类的艺术特点,探析彩调唱腔中蕴含的“快乐因子”。
【关键词】彩调剧;唱腔;特色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9-0022-02
广西彩调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有“快乐的神剧”之称。彩调音乐是在桂北、桂西等地普遍流行的“采茶歌”“花灯”“唱灯”“耍板凳龙”等基础上发展、形成与完善的,同时还融入了广西的山歌,吸收了广东省的粤剧、湖南花鼓戏、汉剧等戏剧特点,由简单的民间小戏发展成一套丰富多彩的彩调剧。戏剧讲究“唱念做打”,“唱”是戏剧元素的重中之重,“唱”所讲究的是唱腔,而剧种与剧种之间的区别便是由唱腔决定的,彩调剧自然也是因为唱腔的独特而具有了别具一格的特点。彩调剧的唱腔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腔、板、调,每一类都彰显出彩调剧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及乡间百姓心中朴实的快乐。
一、种类繁多的腔类
腔类是彩调剧的基础,彩调剧中的腔类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腔类,大致有[行当腔] [人物身份腔] [舞台行为腔] [劳动腔] [路腔]和[通用腔]等六大类,其中[通用腔]与[劳动腔]是彩调剧最常用到的两类腔,也是最能体现彩调剧的音乐特色。
彩调剧的唱腔轻快活泼,抒情优美,不但有可观的数量,而且多数唱腔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通过对旋律及节奏的适当处理,既可叙事,又可表现愉快活泼等情绪。”[1]一腔多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各种角色在各种场合都可以用的[通用腔]中,[通用腔]的使用没有强制性的规定,常用的有[四平腔] [慢四平]等。其中[四平腔]被称为彩调腔类中的“腔中之王”,而此腔與湖南花鼓戏的[十字腔]的旋律十分接近,二者的旋律优美,可塑性强。因为广西与湖南山水之隔,山会阻隔传播,但是水是文化流传的良好通道,两地相隔不远,文化交流密切。据彩调发源地永福县广福镇高桥村的一位蔡性老艺人讲述,[四平腔]是旦角登台演唱时最常使用的腔。如《王二报喜》中的旦角玉莲登场时演唱的“等烧开水水不开,等人回来人不来,王二拿布长街卖,不由玉莲挂心中”这一段使用的就是[慢四平],曲调缓慢,可用于抒情,也可以用于表现人物等待爱人时急切、幽怨的心情。
彩调发展于民间,鲜少被文人关注,创作的题材也是来源于民间生活,反映百姓的情感需求。其中,以人物的劳动形态命名的[劳动腔]最能体现彩调剧的生活气息。彩调发源于农村,许多舞蹈动作都是从农民的日常劳动中改编演化而来,相应产生了数量可观的劳动腔,这也恰是彩调腔类中较为有特色的腔调。如[挑担腔],曲调明快、跳跃、节奏感强,富有劳动气息,是剧中挑担的人唱的。《刘三姐》中的莫管家带领家丁挑书出场时唱的便是[挑担腔]。扮演丑角的管家扭着滑稽的矮桩,唱着欢快逗趣的[挑担腔],为舞台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彩调发展初期也和其他戏剧一样,一戏一腔、一腔专用,但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打破了一腔一用的惯例,“例如《地保贪财》这部剧,本剧运用到强盗腔、瞎子腔、算命腔、诉板、花子腔,分别唱出剧中几个人物所处的环境,人物特点。”[2]各个行当之间的唱腔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跨行当使用,小生可以唱丑角腔,老生也可以唱摇旦腔,突破了一腔一用,更能刻画出多样的环境、情绪,丰富了观众的听觉世界,同时,能够更好地塑造剧中人物的形象,推动剧情的发展,深化剧本的主题。彩调剧一步一步改进,形成属于自己独有的活泼快乐、轻松诙谐、变化自由的唱腔风格,这也是彩调的特色所在。
二、长于叙事的板类
板类是各种形式诉板的统称。彩调中的板类属于叙事性唱腔,是类似于说唱音乐的朗诵形式的曲调,对比其他的唱腔,它要求演员演唱时咬字更为清晰,讲究字正腔圆。演唱时是无伴奏吟唱,只用扎板击打,可以根据剧情在节奏上或是在感情上做出不同的处理。彩调剧诉板由诉板头、诉板、诉板尾组成,这三个部分不必同时出现,可根据剧情的需要灵活运用,不用板头板尾,只用诉板亦可;或单独接某一头尾亦可。
因为诉板的灵活运用,可塑性强,所以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如彩调《月英采桑》中月英唱段《见三哥到桑林》,词格为上下句体的十字句:见三哥到桑林妹心高兴,远远喊双脚跳双手来伸。妹以为见三哥静静谈心,谁知你板起脸怒气腾腾。我对你好比炉中的烈火,你对我好比那雪上的寒冰。昨日里哥与妹还同玩耍,今日里为何故翻脸无情。”[3]此段用的就是十字诉板的板头,将两人在暧昧时期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诉板唱腔的灵活性还表现在可以不分行当、角色上。旦角可以唱丑角的诉板,生角也可以唱老旦的诉板。根据内容的不同,常用于回忆、劝说和责骂。在伴奏形式上,除板头板尾用胡琴和锣鼓伴奏之外,诉版主体部分均不用这两种乐器,只用扎板击打每小节的第一拍。根据剧情的不同,通过对速度和节奏、感情的不同处理,既能表达忧伤的情绪,又能刻画喜悦之情。
诉板包含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其中诉板的形式最多,又可称为“数板”,正所谓“唱好诉板调,衣食住行不操劳。”它的出现是彩调音乐的一大进步。彩调剧中还有专门的“诉板戏”,如《娘送女》《男反情》等。诉板在经典彩调剧《刘三姐》中的运用一直为人称道。在第一场“投亲”中,刘二唱的就是“诉板”,表现他的勤劳善良,也讲述了他离开故土、千里投亲的忧虑与无奈,与刘三姐活泼向上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达到了良好的反衬效果。
三、轻松活泼的调类
“调”是指融进彩调唱腔中的各种民间说唱艺术及山歌小调,小调与当地的方言相融合,形成了各种特色的唱腔。彩调在最初形成的时候,只是几首简单的山歌和民间小调,随着彩调剧情的丰富,简单的唱腔已经不能满足剧情的需要了,于是,融合了民间小调和民歌的调类唱腔便发展起来。
彩调剧的调类唱腔融合了桂柳方言,形成了几个说唱性较强的调类。如说唱类型的[莲花闹] [零零落][鲜花调]等。[莲花闹]曲调朴实,幽默风趣,节奏感强,说和唱相互映衬,用于叙事,以打竹板过门,常在一唱一和的场合演唱。小生、老生等经常使用。如《大闹屠行》中的叫花子唱的就是这个调类。[零零落]是民间说唱音乐,经过长期的融合与发展,渐渐形成了彩调的唱腔之一。《大闹屠行》中卖唱姑娘唱的[零零落],根据剧情的发展以及人物的性格和遭遇,节奏缓慢。[对口调]是彩调中富有特色的唱腔,又名[扁担调],是多地流行的民间小曲,经过了与桂柳方言唱腔的融合与变化,形成了曲调轻快、活泼风趣的调类。其形式多为一问一答的男女对唱,唱时载歌载舞,常在欢乐、游玩以及谈情说爱时演唱。《对子调》中的干哥和干妹在互诉衷肠的情节里唱的便是此调。而[鲜花调]的旋律优美,舒缓如歌,花旦或是小旦在唱花、唱景和唱情的环境下演唱此调,表现人物的活泼可爱,以美景衬托人物。如《阿三戏公爷》中花鼓妹唱道:“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赛呀赛不过它,摘一朵头上戴,赛过南海观音菩萨(哪哎咿咿嗬嗨嗨)。”
在彩调的调类唱腔中融入了不少的民歌,既有当地民歌小调,也有外来俗曲。“这些唱腔大都曲调优美、流畅,有着轻快、愉快、爽朗的感情元素,能表现浓郁的生活气息。”[4]不管是直接挪用,还是经过改编,比如彩调剧中的补缸调学习了桂剧的“三句半”,本地山歌中的质朴情感与浓浓的生活气息,都融入了彩调的本体之中。彩调剧的生活气息不仅源自本地山歌,在借用外来的调子时,也是经常有意识地选择亲近农民、亲近生活的调子,比如[夸夸调]与江苏民歌的[无锡景],这两个调子的旋律,其基本线条及风格是一致的,并且都运用于表现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中。
彩调剧的调子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同一个调子可用于多个主题。如[十月花],在此調子下的填词主题多样,既可以表达爱情,也可以表达热爱劳动的情感,还能表现社会风俗。例如《香罗帕》中王娇鸾唱的[十月花],“正月里来正月花,正月新官拜旧衙,文武百官来送礼,十盘果饼九盘花。二月里来二月花,二月阳雀叫喳喳,一来叫得阳春早,二来叫出牡丹花。……十月里来十月花,十八满姑洗棉纱,双脚踏在青石上,好比观音坐莲花。”这一段是讲述自然景观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风俗,唱出了广西的好风光,也唱出了农民淳朴的情谊。因为该调子清新自然,轻快活泼,也有艺人专门写了名为《十月花》的小彩调,“正月里来正月花,红灯绿彩挂满家 ……十月里来十月花,十个姐妹回娘家。欢欢喜喜把歌唱,歌唱姐妹团圆花。”这首小彩调以十月花为主题,每一种花都寄寓了一种民族风俗习惯,每一种习惯都孕育了乡土情意;一月张灯结彩,家人朋友热热闹闹庆节气;二月春暖花开,正是播种好时节,反映了农村人民的劳作生活。这首小调的精妙之处在于,每一种花表达的主题各不相同,不管是爱情、亲情还是友情,都能融入到调子中,丝毫不突兀。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管是种类繁多的腔类,还是长于叙事的诉板,或是轻松活泼的调类,都蕴含着乡间农民在面对生活磨难时所展现出的乐观精神。彩调唱腔的欢乐给彩调剧注入了轻快明亮的力量,使彩调剧成为愉悦八桂乡民精神的戏曲剧种。它的生活化、情感化与诙谐性将戏曲娱人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充分展示了彩调剧的地方特色与民间特色。
参考文献:
[1]《彩调剧词典》编委会 .彩调剧词典[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1.
[2]米霞.彩调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以广西彩调团杨氏家族为例[D].广西民族大学,2015.
[3]阙真编.彩调[M].北京:北京种学技术出版社,2012,72.
[4]阙真编.彩调[M].北京:北京种学技术出版社,20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