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戴遂良《汉语口语教科书》看献县方言结果补语的演变

2020-04-10盛一铭

现代语文 2020年1期

盛一铭

摘  要:通过考察戴遂良《汉语口语教科书》中河北献县方言结果补语的使用情况,并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河北方言进行对比,可知书中所记录的结果补语有些在今天的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还在使用,有些则见于河北方言,有的则在现今的北方方言和普通话中都不再使用了,成了历史现象。献县方言在句法结构、搭配、义项和使用频率等方面都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別。

关键词:《汉语口语教科书》;献县方言;结果补语;方言演变

一、引言

法国耶稣会士戴遂良(Léon Wieger,1856—1933),是近现代时期一位著名的汉学家。他于1887年来到中国的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省沧州市献县)进行传教。在46年的传教生涯中,他撰写了60多部著作,涵盖了中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民俗、宗教、哲学等多个方面[1](P121)。其中,《汉语口语教科书》(Chinois Parlé Manuel)[2]是戴遂良于1912年出版的一本汉语口语教材,此书用河间府献县方言口语撰写而成,是供传教士们学习献县方言的。此书详细地记录了19世纪的献县方言口语,描绘了当时献县地区的语音、词汇及语法特征的面貌,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展示河间府方言的著作。同时,它真正反映出从奉天到黄河流域一带所使用的语言,为近现代汉语和北方方言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宝贵的材料,具有非常高的语言学研究价值。前人对此书的研究较少,对书中方言语法的研究更为罕见。值得注意的是,此书中的结果补语具有鲜明的方言特色,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纵向的对比分析来探讨书中的结果补语。

作为一本教材,《汉语口语教科书》的书前对汉语语法有一个简要的概述,概括了此书所要讲述的语法点。每个语法点之后都以句子、对话的方式尽可能全面地展示不同语法点的语义功能和句法特征,为我们提供了当时人们所使用的献县方言的第一手真实语料。本文即以此作为依据,力图描绘当时河北献县方言中结果补语的使用情况,并根据与普通话的比较来考察其百年来的发展演变。

二、《汉语口语教科书》中的结果补语

在现代汉语补语的研究中,通常从语义上把补语划分为结果补语、趋向补语、情态补语、程度补语、数量补语、可能补语、时地补语七种[3](P94)。其中,结果补语起着补充说明动作或行为结果的作用,由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充当,和述语结合得比较紧密,属于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补语。

《汉语口语教科书》正文第三节(SECTION III)中,集中记录了补语的用法。在这一部分,作者在偶数页竖向列出不同的单音节补语,并在每个补语后列举了数个汉语的句子或对话作为例句,每个句子或对话都包含了文中单独列出的补语。对应的奇数页包含两栏:左栏标注该句子的读音;右栏给出每个例子相应的法语翻译。

从语义上看,此书中的结果补语与普通话相同,都表示动作或行为的结果。在语义指向上,既可以指向中心述语,又可以指向主语和宾语。当指向中心述语时,描述中心述语和补语共同组成动作的状态,表明中心述语动作的完成与结束。如:“收拾完了庄稼、再拾掇完了场、就出去传教的。”“完”表示“收拾”和“拾掇”动作的完成与结束。当指向主语或宾语时,表示因中心述语动作而使主语或宾语产生某种结果。如:“院里这些个土、轻易的扫不干净。若叫铁锨、却就抢净了。”表示因为铁锨“抢”这个动作而使院子干净;“城里、叫大木压死了一个人。”表示某个人因为被大木压住而导致死的结果。

从词性上看,这一部分中出现的结果补语可以划分为动词和形容词两大类。可以作结果补语的形容词共有44个,它们是:平、干、熟、满、累、反、哑、乏、妥、明、苦、红、糊、湿、黑、麻、准、远、长、多、严、惯、饱、好、清、净、中、真、透、差、错、坏、迭当、蔫巴、明白、迷糊、妥当、干净、停当、清楚、齐全、完全、真切、透彻。在这些形容词中,既有性质形容词,如“好、透”;也有状态形容词,如“错、净”。可以作结果补语的动词共有29个,它们是:恼、信、转、断、跑、哭、病、怕、碎、折、会、醒、知、死、够、成、完、尽、动、开、迭、倒、掉、到、住、定、破、及、着。在这些动词中,既有及物动词,如“成”;也有不及物动词,如“死、尽”。

从音节数量上看,这一部分中作结果补语的动词全部是单音节的;而作结果补语的形容词既有单音节也有双音节。书中单独列出的结果补语全部为单音节词,但在列举的例句中则存在少部分由列出的单音节形容词衍生的双音节词。如:在形容词“净”的例句中,出现了“干净”作补语的例句;“迭”下则出现“迭当”作补语的例句。由此可知,戴遂良把双音节补语的例句都列入到了单音节补语下。

我们对此书中结果补语的音节、词性进行了统计,并将其与普通话进行比较,具体如表1所示:

(3)/(1)占比 0 8.33% 10.34% 0

从表1可以看出,献县方言的结果补语中,使用最多的是单音节形容词,其次是单音节动词,再其次是双音节形容词,双音节以上的动词则未出现。将献县方言结果补语与普通话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献县方言中使用的结果补语在普通话中基本上也在使用,只有很少词语是方言中所特有的。根据表1中最后一行的百分比可知,单音节动词的使用最具方言特色,其次是双音节形容词,而献县方言中作结果补语的单音节形容词都可以在普通话中使用。从整体来看,献县方言中作结果补语的词语大多在普通话中也能使用,不过,个别词语的意义、用法却与普通话有所不同,我们将在下文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从句法结构上看,献县方言中结果补语的肯定形式、否定形式与普通话相同。肯定形式为“述语+补语”,且二者结合得非常紧密,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动词。宾语既可以放在补语之后,如:“立定志向、以后再也不玩钱了。”宾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述语前,如:“先生你这对子出错了。”或者是把字句:“抬水、把扁担压折了。”

否定形式有“中心述语+不+补语”和“没+中心述语+补语”两种。例如:

(15)说话、有板有眼的、能恋哄住人、才算会说话的呢。

(16)他这个人才、就是做皇上、也堪住了。

(17)拿好话、安住他的心。

例(15)中的“恋哄住”表示哄人并让人保持在高兴的状态;例(16)中的“堪住”表示能够胜任;例(17)中的“安住”表示用好话使他的心保持在安稳的状态。

5.迭

“迭”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作补语时的定义是“及”,表示时间上来得及。如:“忙不迭”。献县方言中的“迭”前面搭配的动词与普通话有所不同,它可以与动词“吃”“流”搭配,但普通话中却不可以。例如:

(18)他太好看书、连饭也吃不迭了。

(19)河里的水、流不迭了、漫出堤来了。

例(18)中的“迭”表示由于时间紧而没顾及上的意思;例(19)中的“迭”表示水流过大而造成“不及(常速)通过”。

(三)与普通话义项范畴不同

在晚清献县方言中,有些结果补语在普通话中也有保留,不过,这些词语的义项范畴、使用语境有所不同,如:“中(zhōng)”“清”“到”等。

1.中(zhōng)

“中(zhōng)”表示“好”的意思。在普通话中,“中(zhòng)”放在动词后作结果补语时表示“对”或“恰好对上”的意思,例如:“真叫你说中了。”“打中了一只鸟。”而在献县方言中,结果补语“中”读阴平,表示“好”的意思。例如:

(20)这饭、还没做中呢哝。做中了。叫他们来吃罢。

(21)那个事儿商量中了、但等着你一句话呢。

(22)你等着我安排中了这个家伙、咱们一块去。

例(20)表示饭还没做好,做好了叫他们来吃;例(21)表示那个事儿商量好了;例(22)表示把这个家伙安排好了。

2.清

“清”在普通话中作结果补语时,表示因某种动作行为而使某事变得清楚、明了或者双方不再有债务上的纠纷。献县方言中也有同样的用法,例如:

(23)这个事儿、我说不清。

(24)该人家的太多、还不清了。

同时,在献县方言中,“清”还有“完、尽”的意思,放在表具体动作的动词后,表示因某具体动作而使某物的数量清零、没有剩余。它所搭配的动词多为“吃、穿、做”这类与生活相关的具体行为。例如:

(25)我活太多、做不清。

(26)若说钱、是广有、花不清。还有的是衣裳、也穿不清。

(27)日子不大、过的很磁实。一年家、粮食柴火、吃不清、烧不清的。

3.到

“到”在普通话中放在动词后作结果补语时,表示动作完成、有了结果或达到了目的,如“看到”“找到”。在献县方言中,“到”也有同样的义项。例如:

(28)各样的菜数、我都吃到了。

(29)拿到了贼、就有重赏。

除此之外,献县方言中的“到”还有“周遍”义,表示动作所涉及范围的周遍性。例如:

(30)柜里箱里都拾翻到了、也没找着什么私活。

(31)赶各样的刑罚都收拾到了、官儿又把他掐了狱。

例句中的“到”分别表示箱子里的各个角落都翻遍了、各种刑罚都收拾遍了。这一义项是普通话的“到”所没有的。

(四)普通話中使用频率很低

除了上述与普通话有较大不同外,晚清献县方言中的大部分结果补语都与普通话的意义、用法相同。不过,还有一些结果补语,在献县方言中使用频率较高,在普通话中的使用频率却很低。这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在普通话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双音节的结果补语,从而逐渐取代了方言中的单音节结果补语;二是有些结果补语的书面语色彩比较浓重,从而在普通话中使用频率降低。

1.明、清

在献县方言中,单音节形容词“明”“清”放在动词后作结果补语,表示明了、清楚的意思。例如:

(32)我给他说明了。

(33)这个事儿、我说不清。

在普通话中,有相同的意义和用法。值得注意的是,根据BCC语料库的检索结果显示,“明”“清”单独作结果补语的语料分别有164条、1026条,而双音节结果补语“明白”“清楚”分别有4177条、6305条语料,其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单音节。因此,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双音节的“V(不)明白”“V(不)清楚”,单音节结果补语“明、清”在很大程度上已被双音节的“明白、清楚”所取代。

2.乏、恼

在献县方言中,“乏”放在动词“走”后,表示累的意思。例如:

(34)牲口走乏了、赶也赶不动。

(35)我今个走乏了。

在普通话中也有“V乏了”的用法,此处的“乏”等同于“累”。根据BCC语料库的检索结果,“乏”作结果补语共有31条语料,而“累”作结果补语共有302条语料。可见,“乏”由于书面语色彩比较浓重,使用频率远远低于结果补语“累”。

在献县方言中,“恼”放在动词后,表示使某人生气的意思。例如:

(36)若惹恼了他、谁也搪不开。

(37)他俩逗着玩儿、逗恼了。

(38)他俩闹着玩儿、闹恼了。

在普通话中也有“恼”作结果补语的用法。根据BCC语料库的检索结果,“恼”作结果补语共有16条语料,同“乏”一样,由于书面色彩比较浓重,所以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使用频率较低。

四、结语

通过对《汉语口语教科书》中的河北献县方言结果补语的考察,可以得知,从整体来看,近百年来北方方言中的结果补语基本上保留了19世纪北方方言的面貌特征,而且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相差不大。具体来看,在句法结构、用法、搭配、义项及使用频率上,晚清时期献县方言的结果补语与普通话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差别,带有一定的地域色彩与北方方言特色。

《汉语口语教科书》中所记录的结果补语,有些在今天的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还在使用,有些则见于河北方言,有的则在现今的北方方言和普通话中都已经消失,成为历史现象。通过对献县方言结果补语的使用情况及与普通话的对比分析,大体可以推知结果补语的演变情况,从而为北方方言的演变研究提供些许依据。

参考文献:

[1]刘亚男.戴遂良与河间府方言文献《汉语入门》[J].文化遗产,2017,(2).

[2][法]戴遂良.汉语口语教科书[M].河间府天主教会印刷所,1912.

[3]黃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6]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The Evolution of Resultative Complement in Xianxian Dialect

from Dai Suiliang's Spoken Chinese Textbook

Sheng Yimi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use of resultative complement in Dai Suiliang's Spoken Chinese Textbook is compared with that in Mandarin Chinese to explore the usage of resultative complement in northern dialect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its evolution 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Xianxian dialect and Mandarin Chinese in syntactic structure, collocation, meaning and frequency of use.

Key words:Spoken Chinese Textbook;Xianxian dialect;resultative complement;the evolution of the dial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