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阅读增量,为阅读与写作“搭桥”
2020-04-10王敏超
王敏超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读了不少书,却仍然写不好作文。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读的书多,却不是“好书”,无法兼顾好吃与营养;阅读量大,但阅读视野不宽、格局不高,从阅读中吸收到的“营养”打了折扣;阅读和写作之间的“桥”没有搭好。为有效提高写作水平,可以巧用“采蜜集”,也可以进行批注式阅读,有效提取“文本特质”;还可以课文为例,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关键词]有效阅读增量;文本特质;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7-0083-02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双“翅膀”,有了这一双翅膀加持,孩子的语文学习才能走得长远。据笔者观察和了解,目前家长对孩子阅读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有家长提出这样的困惑:感觉自己孩子很爱读书,也读了不少书,但还是写不好作文。
一、读书多却写不好作文的原因反思
看着孩子捧着书投入地读着,家长似乎可以放心。其实,阅读不应该追求简单的数量,古人早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更何况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书是读不完的,阅读的目标应该是“有效阅读增鉴巨。
(一)孩子读的书,不一定是“好书”
美国诗人惠特曼在诗歌《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中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1】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书籍是丰富多样的,但毕竟有优秀与平庸之分。经典书籍好比妈妈精心准备的饭菜,好吃又有营养,可以供给孩子丰厚的养分。而一些如快餐一般的畅销书、明星书,读起来或许一时的感觉还不错,但它更多的是在讨好孩子、迎合孩子的口味,却无法引领孩子经由深沉的思考而获得思维和灵魂的提升。我们有必要引导、规劝孩子多读经典和杰作,它们才是慢功夫“熬”出来的细活,作者的思考必定是深刻的,创作必定是沉静、诚实的,经得起时间长河无情的洗刷。阅读这样的作品,孩子会获得语言、价值观和审美三个方面的滋养。
(二)阅读量大,不一定阅读丰富
丰富阅读,不仅仅指的是阅读量的增加,更指的是阅读视野的拓宽、阅读格局和阅读品味的提升。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书架,笔者发现孩子的阅读也存在一定的“舒适区”,比如有的孩子一直关注侦探类书籍,有的孩子看的都是文学类的书籍,而有的则对思维类书籍更感兴趣。这当然与孩子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相关,“术业有专攻”亦有道理,但对于成长发育中的孩子而言,教师、家长还是应该在孩子原有的个性化阅读习惯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拓宽视野、提升阅读格局,多看多接触比如有关现代价值观的社科类书籍、科普类作品等,以此提高思维品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三)没有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搭建桥梁
阅读当然可以是闲适的,可当作一种消遣。但如果希望借助阅读有效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那自然需要有针对性地、有较强目的性地阅读。如果将阅读视为“输人”,将写作视为“输出”,就得在阅读和写作之间“搭桥”。一些阅读量大的孩子,作文还是写不好,可能就是“桥”没有搭好。
二、问题解决:抓取文本特质有效提升作文水平
有学者提倡“文本特质教学”。“文本特质”,指文章外在或潜在的、区别于其他文章的、能够被学习者感知和迁移的性质、品质和特色等【2】。文本特质关注的是写作笔法和技巧,或文章体裁,或观察视角,或选材方法,或表现手法,或语体风格,或作者文气……“文本特质”概念的提出,是对通常“写作方法”说法的一种拓展、超越。它将语文教学的视野由“纯技术”的圈子拓展到广阔的天地,有效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3】通过写批注,引导学生自主对文章语言、结构进行条分缕析地分析和鉴赏,是抓取文本特质、储存语言资源的有效方法。
在进行批注指导时,可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形容词、动词、方位词、拟声词、修辞手法、标点符号等多个方面对语言组织进行评价鉴赏,可以具体采用感想式、赏析式、联想式、质疑式等批注法。例如,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学生关注到“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句子里有两个感叹号;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进行感想式批注:两个感叹号用得好,突出小法布尔抓到纺织娘的兴奋与激动,体现了他对昆虫的着迷。学生关注到课文第五段这个句子:“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报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提出句子中的动词用得好;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式批注:“放进”、“包上”、“装进”、“好好欣赏”等动词用得好,突出了小法布尔对甲虫的珍视和爱护,体现了他对昆虫的痴迷。有学生关注到文章对法布尔父母的描述:“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父亲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母亲也在一旁厉声地责备:“捡石子干什么?撑破了裤兜!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明明是写法布尔的文章,却花费笔墨描写父母的反应;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式批注:用大段文字写父母的态度,并非多此一举,而是以侧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烘托小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与痴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通过写批注,进行文学鉴赏,直人文本,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阅读个性。如此一来,读书不再是被动的,也不會成为一种负担,反而会成为阅读者的精神需求。
笔者在指导批注式阅读时,有学生提出:“我平常读书都是窝在沙发里,不会拿着笔随时批注;而且做批注会使读书变慢,我就想一口气把书读完。”这是非常真实的阅读体验,是一种闲适的阅读经历,却不利于有效提高写作水平。因为小读者一心去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却忽略了对书中的语言文字进行咀嚼、鉴赏,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不足,从书中吸收到的有助于写作的“营养”就要打折扣了。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随文批注,含英咀华,不失为一种获取“文本特质”、丰富写作素材库的好方法。
三、实践操练:以课文为例,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叶圣陶老先生的名言给笔者启示,他说“课本无非是个例子”。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极佳典范,不妨以课文为例,以抓取“文本特质”为出发点,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文本特质的一大特点是,它们大多是被公众所掌握的普适性知识,具有某种“公共性”。这种公共知识是被实践检验的、正确揭示规律的知识,具有可复演、可传递特点。所以,教师应该利用特质信息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复演知识被揭示的过程。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变色龙》一课对变色龙外形特点的描写很有代表性。“这条变色龙全身翠绿。椭圆形的头上长着三角形的嘴,两眼凸起,凶相毕露。身躯呈长筒状,隆起的背部酷似龟背,腹部两侧长着四只短脚,尾巴尖细。”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找出表示变色龙身体部位的词语,以下划线表示。学生找出头、身躯,头部写了嘴、眼,身躯写了背部、腹部、尾巴。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变色龙的外形?学生经由前边的铺垫,提炼出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课文中的写作顺序是“从整体到局部”。其次,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变色龙各个身体部位的特点的词语,以波浪线表示。学生找出“翠绿”、“椭圆形的”、“三角形的”、“凸起”、“凶相毕露”等。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描写动物外形的方法:仔细观察;抓住其特点来写;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注意写出自己的感受。
伴随着教师逐步示证新知,学生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初步获取有关特质的信息。这时的特质在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完全定型,尚处于待检验、待确定的状态。学生需要通过一定量的同类型文本阅读,对相同或相似的语境下的“特质”进行验证、确认。当学生接触到同类型特质的文章,不断得出与学习例文时同样的结论,关于特质的认识就会不断得到正强化。在正强化的过程中,学生会将“个案”的经验加以移植,由个别文本挖掘出其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使得特质知识不断地“法理化”。教师出示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课文《燕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郑振铎先生寥寥数笔,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翅膀、尾巴的写作顺序,并抓取出每个身体部位的典型特点,如此就勾画出小燕子的外形特征。学生学习描写小动物外形的方法,再用这样一篇学过的课文,再次体会刚才总结出的学习方法,对如何描写小动物的外形就会有一定的把握。
上述两个环节,特质多以“公共知识”或者“准私人知识”的形式出现,学生对特质的认知基本上处于感知、猜测、理性认同的层面,并没有融人学生的知识体系。接下来就是进人言语实践环节,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将文本特质由概念化的“公共知识”渐渐转化为一种经验化的“私人知识”。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二,要求学生写一种动物,“先观察它的外形,看看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再观察它的动作”。讲完《变色龙》一课,体会了郑振铎对燕子的描写之后,教师便可以趁热打铁,布置这篇习作,给学生提供操练的机会,帮助学生将文本特质从“公共知识”转化为“私人知识”。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按照上述方法指导学生,首先进行《变色龙》授课,引导学生总结体会动物外形的描写方法,然后出示《燕子》片段,再次体会总结出的习作方法,继而布置习作要求。在抓取文本特质思想的指导下,学生经由打草稿、自己修改、小组修改、教师修改等几个过程,最终完成了一些不错的习作片段。
[参考文献]
[1]贝芙莉·克萊瑞.亲爱的汉修先[M].柯倩华,译.天津:新蕾出版社,2017:2.
[2]乔新.“文本特质教学”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5,(6):62-65.
[3]乔新.“文本特质教学”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5,(6):62-65.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