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为自己筑一个避风港
2020-04-10陈舒敏
陈舒敏
当快速的社会节奏吞噬掉从前一本书、一杯茶的慢生活,当周遭充斥的满满都是各种浮躁,那么,正如毛姆所言,阅读就是为自己筑一个避风港。而这个避风港并不是单纯地将个人从社会中抽离,单纯地让人逃避,而是给予个人一种看待世界的新的眼光,由此,抬起头,去面对这个世界。
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时常面临波兹曼笔下的困境——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有用的信息。阅读则可以为个人在信息的浪潮中寻得一方净土,对这些蜂拥而至的信息表示拒绝,捍卫自己“不知情的权利”。人们于社会中有物质的栖居之所,却常常缺少心灵的栖居之所。由此,个人更应该有所阅读,离开人生的第一层楼,到弘一法师口中的二层楼乃至三层楼里住住。在时代飞快行进的节奏中,生活也许早已面目全非,或许,此时,我们更应该如二战期间巴黎那个送玫瑰以挽救人们沦落的小姑娘一样,用书籍挽救我们失却的生活。
真正的阅读关乎深度。每天,人们通过电视、电脑、手机上的各种社交媒体,接收着来自全球各地的信息,目不交睫,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原因并不在于人们所采用的媒介,事实上,不管是手机还是诸如Kindle之类的阅读器,都可以提供有深度的阅读内容,问题在于这种碎片化的阅读的本质注定其难以达到阅读所需的深度。正如波兹曼所说,阅读是一件严肃的事,被当作娱乐来看待的阅读早已背离阅读的初衷。诸如此般,于时间的间隙中阅读,只能是一瞥,永远不能是深入地去理解。阅读实则是一耗费体力与脑力的活动,首先需要个人时间的投入,若是如电影《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小兔子一般不停念叨着“没时间说你好,没时间说再见,我没时间了,我没时间了,我没时间了”,那么一个人注定难以领略到书中的风景。
真正的阅读也关乎个人的心灵,从阅读的内容来看,其应当有足够的意义与价值。阅读所获取的是心灵的滋润,而不是“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这样的信息。卡尔维诺曾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写道:“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一部经典作品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而这,应该就是阅读之关乎心灵的真谛——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一些感动,获得一些启迪。
阅读是为自己筑一个避风港,超越于周遭的繁杂之上,在寻得自身内心平静的同时,用更加理智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易卜生曾有言,你的最大责任就是將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而阅读,尤其是正确的阅读,则不失为铸造成器的工具之一。泛黄的书页上的文字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斑驳的色彩,也同时在我们的心中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领悟到的是苏轼在历经人生沧桑沉浮之后如“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般的淡定与从容,也是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时所发出的睿智的感慨“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更如加缪所言“习惯于绝望比绝望本身更加糟糕”。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着在社会这个并不完美的逆境之中积极生存的勇气,更收获着用一种悲悯、理解、理智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的态度,正如韩寒从用愤怒的笔触如愤青般批判这个社会,转变为以理智和冷静将手中的长鞭舞得更加准确和掷地有声。
或许有时会有不一样的观点,但亦如孔子所言——何伤乎?阅读实际上是读者与作者之间交流的过程,而作为作者也要有足够的肚量来接受不一样的意见,作为读者也应有足够的勇气来提出不一样的见解,一如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表现出的思辨和批判的思维。阅读,从来不是为了让自己的脑子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更不是为了构建马尔库塞笔下的单向度的人。
也许,筑一座避风港的初衷在于逃离这个世界的繁杂,但,于阅读中更会收获探出头面对这个世界的勇气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