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读书札记
2020-04-10张今驰
张今驰
捧一卷書,落花为签,柳叶如笺。一字一句,纹理分明。书成了梦里的一缕星尘,一光一飘影,一颦一巧笑。时光辗转,落于心中仍是悸动万千。
年少时痴读书。偌大的书房里,烛下的长文,隐隐约约记不真切了,仅限于留在脑海里那一刹那兜转模糊的影子。那时候很多书还不易懂,喜欢去破书箱里翻半寸厚的旧书看。虽是锈迹点点的书页、黑白的图画,如萤火一般,却让我不由得深陷其中。有的书就像难缠的梦魇,读完就像做了一场疲惫又难醒的梦;有的书又似一盏甜津津的果茶,滑腻得让人半个月都缓不过神来。少年读书是一颗纯净懵懂的心在窥探世界,犹豫小心却又难以满足,不知分拣地大口吞食那未知的黑暗与光明,留下的不可能仅是酣畅享受,也有不少心灵被挫伤的阴影。
上学后苦读书。老师要求读名著,《威尼斯商人》应该是最早接触的讽刺性喜剧作品了。美国的《独立宣言》中说 “人生而平等”,可悲也在于它根本无法变成事实。世人多见皮相而未见骨。人们称夏洛克是凶狠残酷抽血扒皮的混蛋,实际上他更是被人羞辱、挖苦,背负着种族歧视的可怜人。尽管无人看好,夏洛克仍然没有放弃,努力活着争取自己的权利。这是读现实主义读到的苦。在这样一个自我思想刚刚开始酝酿并发芽的年纪读名著,自是不能读出什么高远深邃的道理。但越往这个被撕开的口中钻,就越发体悟到许多事物的不可抗性,以及自我的微小、无力感。就像是在探一个深不见底的洞,有一种别样的神秘魅力在驱动着我揭开它,探求更多。于是我也开始涉猎各样的关于作品的感受、评述以及各种不同的视角,只想再更接近人物一点。整天泡图书馆,半夜偷偷溜进书房里,点盏昏暗的灯就能读得忘乎所以,以至于到后来,母亲一见我半僵着的双眼,立刻就明白我又看了许久的书。其实这种读书方式,并没有给我带来真正的愉快,单单是愈沉浸于书中的角色就愈加哀伤痛苦了。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我都能从他们当中找到自己的记忆碎片,但是现实世界,怎么说都远远比书里更加让人值得琢磨。
而如今是享受读书了。钟爱读散文,喜好浪漫和自由。旅途中手旁一定要有书,想一个做梦的地方,回归自然地读。对于书的喜爱终于在十六七岁的青春年纪到达顶峰。梅雨季节的灰绿,麦田和暮色,微动的树影……书香气中糅杂着自然的气息,不仅牵扯住了我内心敏感的弦,不断冒泡的灵感,还给予我安心的感觉,如小丑鱼和海葵,有书的地方便是家。因为在车上看书太投入还闹出了不少笑话。当时是在看张生全写老屋后山上的一眼泉:“泉不大,但是冬暖夏凉,这泉水泡出来的茶,味苦而纯,色碧而清,香浓而溢。”我读着,仿佛是自己尝到了这口生津止渴的甘甜,听见了细细流淌着的水声。我读得入迷,也不知何时抬起了头,清清楚楚地“看见”了那眼汩汩流出的泉。不知过去了多久,我被身边人捣醒,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妇人愤怒的脸,原来是自己失了焦距的双眼刚巧直直地盯在她的手提箱上,倒是让人给误会了。
若将读书比作行旅,大抵是我现今最真实的写照了。微凉的夜,水汽氤氲雾气萦绕,火车穿行于山里田间。午夜时分,车厢里不合时宜的酒味浓烈地弥漫在远处的山尖尖上,热乎了我的心窝,仿佛自己乘着的这节火车逆行在书页间。正是经历了艰难岁月,才对剩下的旅程抱有更为深切的享受、期待与爱。
难言的欣喜也好,心酸的痛楚也罢,回忆终究是过去了。我始终坚信,书就是心灵上的摆渡人,它静静地把一个个秘密讲述给你听,当然,它也会把同样的道理说给别人听。与其说你在看书,不如说是书在看你。学会了怎样平衡书与自己之间的联系,心中有定向,就不会无端端地迷惘了,这才使我的读书之旅真正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