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力文本,为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奠基

2020-04-10王春荣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3期

王春荣

[摘要]以课文为基础进行语言训练是夯实学生语用实践能力的基础。教师要对教材展开精准研制,开掘适切的语用价值;通过联系对比,辨析独到的表达形式;进行内化实践,拓展丰富的练笔渠道。

[关键词]借力文本;言语发展;精准研制;联系对比;内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7-0069-02

以课文为基础进行比较扎实的语言训练是夯实学生语用实践能力的基础。但是,引导学生从教材出发进行辨析和实践运用,对于教师来说仍具有一定难度。每每学到新课文,教师以新课文中的语句为原点启发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时,往往会事与愿违。笔者以《槐乡五月》一文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紧扣文本资源,历练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一、精准研制,开掘适切的语用价值

(一)依托基本学情,让语用价值作用原始经验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和主体,任何的目标确定和内容研制,包括策略选择都需要为学生服务。每一篇人选教材的文本都具有丰富的语用教学价值,但并不代表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当下的学生,教师需要在尊重学生基本学情的基础上,从文本中开掘出精准而适切的教学价值。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储备,也形成了一定的语言感知能力,因此对文本语言的选择与研制就需要從语句的视角出发。从这个角度来看,《槐乡五月》第一自然段中可以开掘出的语用价值点就包含着生动精准的动词,如“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中的“挂”字,“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中的“浸”字,这些动词有的具有鲜明的画面感,有的具有丰富的意蕴,精准而灵动,是第二学段前期语文学习训练的重点。

(二)紧扣文本形式,让语用价值彰显表达特色

在积极倡导运用训练的当下,语文教学需要从关注文本内容转向关注文本的写作策略和言语形式上。相同的内容不同的人创作,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语言和形式,这些形式其实就是作者创作智慧和特点的集中体现。

纵观《槐乡五月》这篇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言语形式,最为鲜明的特征就在于语段中重叠性的语言,如“山山洼洼”展现了槐花树之多,“白茫茫”写出了槐花开放的壮观景象,“白生生”写出了白色槐花细嫩的样子,“香喷喷”将浓郁的香味表达了出来。学生的意识是活在语感中的,只有将这些词语融人具体可感的语境之中,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语言表达的价值。

二、联系对比,辨析独到的表达形式

(一)改编文本,生发对比资源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研读、品味和体悟语言最好的方式是对比。”很多看似平淡的语言或者难以揣摩其内在精髓的语言,只要修改之后进行对比,其优劣就显得非常鲜明了。

比如,将“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中的“挂”字改成“开”字,将“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中的“浸”字改成“包”字,会对表达效果形成怎样的影响呢?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挂”字原本就有“开放”之意,并且将开放的浓烈状态展现了出来,体现出鲜明的画面感;“浸”字表明了槐花的香味都弥散在整个村庄中,改成“包”字则过于生硬。

正是有了“挂”与“浸”这两个生字的对比和辨析,引领着学生的思维逐步向语言的内部进发,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联系语境,丰富对比资源

由于书面语言表达的精准性和严谨性要求,课文中的语言都是作者在精妙构思、反复斟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此,教师就可以从一般性文本的表达方式人手,引领学生在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中进行感知,为学生拓展较为生动的对比资源。

比如,在描写槐树到处都是时,一般性的说法可能是这样:“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每一个地方,似瑞雪初降,一片都是白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思考,这样的描写虽然与课文中的语句在表达内容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在表达效果上却是完全不同的。课文中,“山山洼洼”与“坡坡岗岗”对应“每一个地方”,其意思相同,但“山山洼洼”与“坡坡岗岗”不仅展现出了“到处”之意,同时选择的地点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连“山山洼洼”与“坡坡岗岗”都长满了槐树,那其他的地方也就可想而知了。而在展现槐花的颜色时,一个“白茫茫”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借助丰富的价值体验来感受课文中原本的语句形式所展现出来的表达效果。

对比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是联系语境,丰富资源的重要路径。只有真正地关注了文本表达的语境,学生才能在对比中迈向文本的深处。

三、内化实践,拓展丰富的练笔渠道

(一)紧扣文本语境,浸润中实践

任何一种语言体悟和运用,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没有真正的语境介人,学生的语言运用就如同空中楼阁,只是一片虚无缥缈。因此,教师需要在凸显文本语境的过程中,夯实学生的语言表达实践,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服务。

比如,在教学生动精准的动词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想象画面,展现出槐花开放的状态。“挂”字所营造出来的画面,教师则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营造:首先,顺应学生直观性、形象性思维的特点,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和生活中拍摄的图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悟槐花“挂”满枝头的效果。其次,引导学生尝试选择词语替换“挂”字,使学生在对比中更深地感受到“挂满枝头”的状态。在教学“浸”字时,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表达,想象自己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是可以用上这个“浸”字的。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到了诸如“喜悦的心情”就是一种浸润的状态,就是被氛围所吸引,完全投入到另一种状态中。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为学生营造语言实践运用的过程。只有情境到位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才能真正融人其中,才能提升学生内在的表达兴趣。

(二)延展生活语境,迁移中实践

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语文教学尤其是语言运用,如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必然会增加学生的语言表达难度,甚至会将学生的思维完全架空。为此,我们需要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延展鲜明的生活情境。

教师可以相机设置这样的层次:首先,将课文中的叠词抽取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选择,感受不同的叠词与文本语境之间的关联性;其次,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可以运用叠词来表达。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分别从生活中罗列出一系列的叠词运用场景:夜幕降临,外面一片黑洞洞;春天的草地,一片绿油油的世界;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上人群密密层层……

这些叠词的运用都是学生从自己的实践生活情境中自然生发出来的,是学生从文本中习得方法之后的实践运用,达成了在迁移中练笔的教学目标。

紧扣文本进行语言训练,需要经历研制教学价值、体悟表达效果、实践迁移运用三个层次。只有将这三个层次落实到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