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社区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养成的研究
2020-04-10高鑫张颖
高鑫 张颖
摘要:社区是生活垃圾排放的主要源头场所。本研究以社区为中心,从习惯养成的角度出发,以斯金纳强化理论为依据,综合分析多方面影响因素,为社区垃圾分类管理及居民垃圾分类投放习惯的养成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垃圾分类;斯金纳强化理论;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20)01-0-02
Abstract:Community is the main source of domestic waste discharge.Based on Skinners reinforcing theory and community-centered approach,this study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various influencing factors,and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community garbage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household garbage classification and throwing habits.
Key words:Garbage classification;Skinners reinforcement theory;Management mechanism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排放量也在逐年递增,再加上社区居民垃圾不分类投放的习惯使垃圾回收的工作负荷加大,垃圾处理的费用增加。2000年6月起,我国在部分试点城市率先启动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案,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并相继出台了有关的政策及管理办法,社区内也积极开展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及教育活动。但方案启动19年以来,小到社区大到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进展并不顺利。长久以来,很多居民已经养成了垃圾不分类混合收集后一扔了事的习惯,所以,社区普遍存在着生活垃圾“一袋扔”的现象。
城市80%以上生活垃圾从家庭中产生,而社区是生活垃圾排放的主要源头场所,从社区开始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收集,可从源头提高废弃物利用率、减少运输成本、降低末端处置难度、提高堆肥产品品质。[1] 因此,本研究以社区为中心,从习惯养成的角度出发,以斯金纳强化理论为依据,综合分析多方面影响因素,为社区垃圾分类管理及居民垃圾分类投放习惯的养成提出合理化建议。
1 社区垃圾分类回收的现状
1.1 “一袋扔”的习惯不易改变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案虽然早在2000年就已经开始启动,但并没有跟进出台或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主要采取教育、鼓励和引导等柔性干预手段,没有强制性的惩罚措施。作为社区物业的管理部门对社区居民某些不合理的甚至是严重违规的垃圾倾倒行为只能进行教育和劝导,无法实施有效约束,导致居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不高。再加上长久以来养成的“一袋扔”的习惯早已根深蒂固,在无约束靠自觉的环境下不易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换言之,仅仅依靠鼓励、倡导和宣传难以形成打破居民固有习惯的力量。因此,法律法规的出台及落实是垃圾分类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障。从垃圾分类管理较为成功的国家、地区的经验来看,都制定了较为健全的垃圾分类及资源回收的法律法规,依据法律法规制定一系列的奖励及惩罚措施,使鼓励性规范和禁止性规章有机结合,赏罚分明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居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近期,我国部分城市相继出台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及条例,《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出台为上海地区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也为全国的垃圾分类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1.2 打破习惯的“不适应”
随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施行,垃圾分类被正式纳入法治框架内。2019年7月起上海地区实行垃圾全流程分类管理,从垃圾排放的源头到末端处理都制定了严格的处罚规定。个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一石激起千层浪,垃圾分类新政瞬间引爆全民话题,一些民众高呼“不适应”“太麻烦”,甚至还有网友编段子来调侃垃圾分类过于严苛和麻烦。居民这种“不适应”并不是因为我国居民道德水平不够高,环境保护意识不够强,更不是因为我国居民自私自利,这种“不适应”是固有习惯被打破后的正常心理反应,是新旧习惯交替时必然会产生的生理现象。习惯拥有一种强大的力量使人们本能地按照已经形成的、大脑认为最舒服的模式来行事,因此,打破这个模式会让大脑感到不舒服。我国大部分居民从小没有接受过垃圾分类的教育,也没有垃圾分类投放的意识和习惯,让居民在短时间内接受扔垃圾由简单变繁琐这件事情,必然会产生心理及行为上的不适应。
就垃圾分类而言,造成居民不适应的客观因素有两个,第一,居民缺乏垃圾分类意识。居民看不到垃圾分类投放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益处,也不清楚垃圾不分类投放会产生什么样的坏处。换言之,居民不知道垃圾分类的目的和意义,所以没有自发进行垃圾分类的动机。而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行为的内部唤醒机制。因此,社区应当加垃圾分类的宣传及教育,让居民明白垃圾分类与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激发居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的动机。第二,居民缺乏垃圾分类知识。上海宝山区某烧烤店收到这样的外卖订单“羊肉串只要羊肉不要签子,或者告訴我签子是属于哪类垃圾”。我国大部分居民没有系统化学习过垃圾分类知识,所以缺乏对垃圾类别界定的能力,特别是成分比较复杂、混合程度比较高的垃圾,不清楚如何分类,只能凭常识去猜测。因此,社区物业的管理部门应加强垃圾分类知识的科普力度,线上宣传结合线下指导,把现场指导、入户指导、集中培训等落在实处,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及有效性。
2 斯金纳强化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 F. Skinner)经过对人和动物的长期实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强化理论,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2]强化理论是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奖励)或否定(惩罚)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的频率,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中是不可缺少的。[3]斯金纳强化理论对个体学习和行为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受到强化的个体会保留强化的行为,并使该行为得到重复,随着该行为出现频率的增加及持续时间的增长,逐步会形成稳固的、不易改变的习惯。
斯金纳根据强化的性质将强化的方法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为积极强化,是指当个体做出某种反应或行为时会出现某种令人愉快的刺激物,该反应或行为会因对刺激物的期待而提高再次发生的频率.即,当人们做出某种反应或行为时,能因此而获得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人们趋向或重复此种反应或行为的力量。例如,社区物业管理部门用某种具有吸引力的结果(如奖金、礼品、表扬、降低物业费等),表示对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行为的肯定,从而增强居民进一步坚持垃圾分类的行为。负强化为消极强化,是指当个体做出某种反应或行为时,会得到某种不愉快刺激物的撤销,该行为会因刺激物的消除而提高再发生的频率。即,通过施加不愉快后果的方式,对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予以否定,如果当事者能按要求的方式改正就可减少或消除令其不愉快的处境,从而增大了符合要求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例如,物业管理部门对不遵守垃圾分类的居民给与适当的处罚,待居民改正行为后撤销处罚。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强化手段提高被强化行为出现的频率,并通过长时间的保持,使该行为变成一种习惯。 很多研究者认为通过斯金纳强化手段可以加强人们所鼓励的行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行为习惯塑造方法。[4]
3 斯金纳强化理论在社区垃圾分类管理中的应用
3.1 强化需因人而异
在强化理论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强调个体的差异性,根据个体的差异因人而异地进行奖励。社区中的居民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条件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需求也各不相同,对强化刺激的反应也不同。即便给予相同的刺激条件,不同的人群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社区的管理部门在使用正强化和负强化时不能一概而论,要考虑到居民的差异性,对强化的方式方法作相应的调整。奖人之所需,罚人之所惧,才能达到强化的效果。
针对老年人和家庭条件较差的居民群体,抓住其对经济较为敏感的特点,可从经济奖励和处罚的角度推行“垃圾换商品”的奖励政策,鼓励居民将可回收垃圾积攒起来到社区管理部门换取生活用品;还可以把垃圾分类投放与物业费挂钩,为居民建立“环保积分”居民按照要求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可以换取积分,积分可转化为物业费等。而对于不配合垃圾分类的居民根据负强化的原理,给予提高物业费的警告,如果居民能按照要求积极改正,就可以酌情减轻或消除警告。从而增大了居民符合垃圾分类要求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这样使垃圾分类投放的好处看得见摸得着,强化的效果会更明显,更易于居民垃圾分类投放习惯的固化。
针对年轻人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居民群体,抓住该群体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接受新鲜事物较快且可以熟练使用科技手段的特点,可以面向该群体推出“互联网+”的新型垃圾分类处理方式。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投入使用的“互联网+”垃圾分类服务主要集中在智能垃圾回收方面,垃圾回收系统记录着用户的姓名、联系方式、回收记录等,社区可以根据后台数据了解每个用户的垃圾分类情况并给与适当的奖励或懲罚。同时,还可以预约上门服务,居民在手机客户端预约上门回收服务,将垃圾交给回收人员,由回收人员分装后计算废品价格,返现或获得积分奖励。
针对青少年应避免生硬的说教及物质上的奖励或惩罚,灵活应用斯金纳强化理论,注重创新性及趣味性。德国人重视环保,特别是在孩子的环保教育方面采取了很多有趣的、灵活的方式。德国率先使用了针对青少年的智能垃圾箱,当孩子们将垃圾正确投入垃圾箱后,里面会传出“真好吃”的声音或传出悦耳的音乐声,虽然是一个小创意却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台湾地区在垃圾分类方面也有许多创新。每到傍晚就有专门播放音乐的车辆来固定地点回收垃圾,汽车的造型及播放的音乐都十分的活泼可爱,以至于扔垃圾竟成为了小孩们期待的一件事,音乐一响就拎起垃圾出门。垃圾分类的习惯应该从小培养,久而久之所谓严格的垃圾分类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3.2 保障强化的妥当性及时效性
斯金纳认为,并不是所有奖励都可以使行为得到强化,过度的奖励并不会有积极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让人产生依赖感,而且这样的强化方式并不稳固,一旦停止对这一行为的奖励可能会造成行为的停止或消退,强化得到的结果也会是短暂的,所以奖励要适当。[5]对于良好的行为要及时进行强化,同时要观察强化的效果,给强化的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以保证强化的动态性,根据反馈调整相应的赏罚力度。同时应该避免过度使用消极强化,频繁的消极强化会给社区居民带来消极的情绪,甚至出现故意不配合的抵抗心理。社区在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管理工作应该以正强化为主、负强化为辅的原则推进,在此基础上依靠自然消退法,最终使居民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好习惯。
4 结论
垃圾分类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拆拣分装,更是生活习惯的变革及生活观念的革新。垃圾的分类投放,说到底还是一个习惯养成问题。斯金纳强化理论为行为的修正及习惯的养成提供了理论依据。社区作为生活垃圾排放的主要源头场所,在居民垃圾分类管理过程中应灵活应用斯金纳强化理论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对居民垃圾分类投放进行管理. 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好习惯。而社区物业的监管者在管理社区居民的同时,也应该亲身参与到实践当中,与居民一起探索出一条最为适合的路径,实现垃圾分类工作的升级与转型,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邓俊徐,琬莹,周传斌.北京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效调查及其长效管理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2013(34):397.
[2]董思萱.斯金纳强化理论思想探析[J].社科学论,2018(7):170.
[3]刘晓玲.斯金纳强化理论对大学生读书习惯养成的影响研究[J].科教论坛,2019(7):52.
[4]王海燕.斯金纳强化理论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南方论刊,2019(3):103-105.
[5]曹元.借鉴斯金纳强化理论培养高校学生骨干[J].江苏高教,2017(10):102.
收稿日期:2019-09-19
作者简介:高鑫(1990-),男,汉族,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管理学,应用经济学。
通讯作者:张颖(1969-),女,大学学历,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