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意象”的功能

2020-04-10刘琦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愁绪黄花李清照

刘琦

杨慎赞曰“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词品》)。《声声慢》是李清照的扛鼎之作,被称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 易安居士一代宗主,其词创作,往往出人意表,远近未见其比。甚而,极小的用笔,都极具匠心。《声声慢》中“时间意象”的使用,便是恰好的一例明证。

一、愁绪表达

时间作为意象在古典诗词中较为常见,而“秋”与“黄昏”则在文学长河的流变中逐渐发展成为“感时思乡怀人”的典型意象。“秋”与“黄昏”作为时间意象,在李清照词中高频出现。李清照偏爱秋与黄昏的意象,与其敏感多情的个性有关。而南渡后,一系列的磨难和打击为她的词作添加了浓重的时代底色与厚重的历史叙事。《声声慢》中表现“时间”的词语,显性的有“乍暖还寒时候”“晚”“黄昏”等;隐性的有“风急”“雁过”“满地黄花堆积”等。所有的时间词语,合而为之,指向两个具体的时间节点——“秋天”与“黄昏”。《文心雕龙·情采》说:“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声声慢》一词,李清照将“秋”与“黄昏”两个时间意象并置,萧瑟之景叠加悲凉之境,愁情荡漾纸面。凉风乍起,以人当秋,颠簸流离,飘零之感油然而生,徒增嗟叹。暮色已浓,商略黄昏雨,此时此景,“人约黄昏后”的图景只能定格在遥远的记忆中,斯人已逝,更增嗟叹。家国破败,风雨飘摇,“物是人非事事休”,茕独凄惶,情何以堪!“《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吴小如《诗词札丛》)。朱光潜说:“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个超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谈文学》)《声声慢》的时间意象,源于生活而具有审美意义,无疑强化了李清照的愁绪表达:真挚浓厚的日暮相思、深沉悲凉的生命意识、日暮途远的艰难追求、感伤凝重的时代气息,道尽易安心事。

二、叙事功能

囿于格局,李词的叙事常为生活化、片段式,却富有情节性、动作性。不过,《声声慢》不同于此类,是一种近乎“无事”的叙事。词人苦闷忧愁,在整日的百无聊赖中,铺叙了“无绪苦寻”“饮酒御寒”“泪眼看雁”“中庭赏菊”“窗前听雨”几件生活琐事,于极小的事务、日常生活的叙述中蕴涵着深刻的悲剧性。吴小如说,《声声慢》“ 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声声慢>赏析》)。这种“无事叙事”的有序铺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时间意象”的结构功能。乍暖还寒时候——晚来——到黄昏,一条时间的纵线,把要写的人和事,衔接起来,贯穿起来,上下结构,浑然一体。《声声慢》除日常叙事的明线外,还有一条情感线:凄惨——伤心——愁。两条线在时间的流动中自然延展,浑然交融。“這首词在艺术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主观情感和心理活动的每一个波澜起伏,全与客观景物的更迭发生密切的配合,一句扣紧一句,一事沾连一事,在心境与物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矛盾中,愁绪愈积愈浓”(朱靖华《李清照词鉴赏》)。“乍暖还寒时候”与“冷冷清清”,事实上,是同一时间阶段的不同表述,正是秋的时令特征,而“急风”“过雁”则是时令的代表性物象,成为隐性的时间概念。特定的时间节点既是“无绪寻觅”“饮酒御寒”的外在因由,又是回忆“旧时”往事的心理诱因。有论者认为“晚来风急”应为“晓来风急”。 俞平伯便持此论:“殆因下文‘黄昏云云……,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唐宋词选释》)。窃以为,“晚来”“到黄昏”,正是李清照的有意为之,是“乡关日暮”的时间重置,暗示时间的流动性,突出时间节点的特殊性。词人以时间流动为方式组合黄花、梧桐、细雨意象,串联成“赏菊”“听雨”等生活场景,”哀婉的愁绪也在“无事叙事”过程中充分具象化、最大化。

三、生命意识

《声声慢》的时间词语,是一种具象化的、可感知的真实存在,在逝者如斯夫的灼痛感中,彰显着李清照强烈的生命意识。

“乍暖还寒”,本为春天的时令特征,易安以之暗示天气的忽暖忽寒,变幻不定。这里,时间的呈现形式,完全是情感化的。细玩味之,读者几乎忽略客观陈述,而被浓浓的情绪包围——生命情绪的表达。多情女性特有的细腻,知性才女独具的敏感,才能对时间有着如斯的关注与体验。春夏秋冬、朝夕旦暮,不仅在指尖滑过,更在词人心头轮回,吹皱阵阵涟漪。 “小院闲窗春已深”的春日抚琴,“惊起一滩鸥鹭”的夏日荡舟,“红藕香残玉簟秋”的秋日独处,“玉瘦香浓,檀深雪散”的冬日探梅,节令更替,时光流动,无不牵引李清照心绪的喜怒哀乐。生命活动的表现是日常活动,热爱日常生活,就是热爱生命的真实表现。李清照对生命是爱恋的,并富有美的灵动。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人们常把目光放在“鸿雁”的物象上。“雁过”句之所以成为传世名句,窃以为,与处理“时间变化”的手法有一定关系。这里,词人很好地用“也”“正”“旧时”“却”等词构建起时间层面的多重衬托、对比,造成语义的顿挫和转承;在时间对比的落差之间,最大程度地凸显愁情——正伤心。这里,李清照的“伤心”,应该是一种“江山留与后人愁”的沉重,可比陆放翁、辛稼轩的烈士暮年。“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李清照的生命是倔强的,并富有美的厚重。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传递出紧迫的时间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李清照佳句“绿肥红瘦”,花似残,花还是花;而到“人比黄花瘦”,人已似花,但清零之美惹人怜;再到“满地黄花堆积”,人与花,俱凋零残损,难有“手拈黄花”的意绪。今昔不同之感格外分明。苏珊·朗格说:“生命更多地受到时间而非空间的限制”(《情感与形式》)。李清照将生命的存在用最美的形式演绎。

[作者通联:安徽长丰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愁绪黄花李清照
云小萱:助大同黄花飘香
三利黄花:三代人专注59年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风起了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黄花梁啊黄花香
路边种黄花“一种三得”
点绛唇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