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策略
2020-04-10张勇陈欢
张勇 陈欢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以及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而编写的教材。统编教材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有大量的自读课文,教材中标有“*”的课文都是自读课文。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共有自读课文51篇。
自读不等于精读或略读,也不等于不读。它是精读课文的延伸。《普通高中语文課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生在理解鉴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思辨和批判,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迁移,文本向实践的迁移,促进个性完美发展。最主要的表现是触类旁通,如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可以说任何有效的迁移,都是一种创造过程。因此,我们在使用部编版时,应重视自读课文课型的建构。
一、 方法指导课
统编版分为必修教材和选择性必修两个部分。必修教材每册8个单元,覆盖7个学习任务群;选择性必修教材每册4个单元,覆盖6个学习任务群。另外,教材设计了4个独立的“古诗词诵读”版块。28个单元中,22个单元以课文为核心构建,基本栏目包括单元导语、选文、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其中选择性必修教材称为“单元研习任务”。单元导语提纲挈领说明了单元人文主题,选文情况、核心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学习提示设置于课文后,重在激发阅读兴趣,提示学习重难点,提供阅读方法和策略。单元学习(研习)任务实行结构化设计,引导学生开展各种体验性和探究性实践活动,综合提升语文素养。部编版在教材编写体例上本身就突出了阅读的方法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开始阅读之前,掌握阅读方法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在美国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阅读有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不仅为我们区分了不同层次的阅读,而且也为我们指明了针对不同文本而应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针对部编版中的自读课文《峨日朵雪峰之侧》和《致云雀》,我们应该采用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法,应该在充分了解昌耀和雪莱的生平经历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蜘蛛”和“云雀”,以意逆志进行解读。而知人论世法和以意逆志法是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指导学生,传授给学生的阅读方法。
针对不同的篇章应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自读课文铁凝的《哦,香雪》一文,需要交给学生结合社会历史批评阅读法,《哦,香雪》写于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之初,人们从动乱,封闭,落后中逐渐走出,开始产生对于文明,自由,新生的向往。只有结合社会历史,我们才能理解香雪对于火车的期待,对于现代工业文明的极度向往。而叶雨婷的《“探界者”钟扬》则是一篇时评兼有传记类的文章,在阅读的时候,阅读方法上应采取略读、跳读,重点提炼钟扬的精神品质,可结合钟扬的相关影视作品和传记作品进行研读。杨成武的《长征胜利万岁》则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绘制长征地图,概括长征精神。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白居易的《琵琶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则可以通过诗词日历,为诗词配图,选择诗词合适的场景诵读配音等形式进行阅读。
总之,方法指导课在自读课文展开的第一步。精读、略读、跳读、寻读、批注法、知人论世法、评点法、社会历史批评法、以意逆志法、批文入情法、思维导图法等等,都应是自读课文必备的阅读方法。教师在讲授时,首要的是方法的指导,只有方法得当,才能事半功倍。
二、 读写结合课
叶圣陶在谈到语文学习方法时指出,所谓学习方法,“无非是参考、分析、比较,演绎(一般个别),归纳(个别一般),涵泳,体味,整饬语言,获得表达技能这些项。”语文学习的最终旨归是获得表达技能。表达技能对应的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构成,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和文学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经验,能够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简言之,要求学生不仅能“输入”,还能“输出”。
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重视读写结合课的指导。部编版和人教版(2003年)相比,在编写体例上把写作任务融入单元学习任务中,读写结合,发挥课文的范文作用,读什么写什么,解决了读写分离的问题。比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主要学习新诗,该单元的写作任务即学写新诗。而对于没有明确要求的自读课文,我们则可以随文写作,比如读了自读课文《师说》,可以布置以下写作任务:结合当下师生关系现状,谈谈对于师道尊严的理解。或结合当下出现的学生殴打老师,老师体罚学生的情况,您认为我们需要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通过问题驱动,以写促读,不仅仅是提高自读课文的有效性,也是检测阅读效果的重要方式。
读写结合课的写作任务首先要紧扣文本展开,兼顾到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检测,也能在具体言语情景中运用语言,提升思维,展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自读课文《鸿门宴》,可以让学生自读原文,课下比较不同版本的电影,写一个《鸿门宴》的影评。王佐良的《上图书馆》是一篇很贴近生活的文章,学生具有上图书馆的经历,可以结合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以第二人称的角度重写课文或为没上过图书馆的人写一封信,帮助他们该如何上图书馆。比如自读课文《树和天空》,可以让学生阅读文本,以树或天空的视角,写一段独白或文字。模仿自读课文《再别康桥》,写一首《再别母校》,又如从苏轼《石钟山记》获得的哲理等,统编版的单元学习任务中,写作任务紧扣单元学习主题,读写深度融合,可以看出,读写结合,以写促读是统编版的内在要求,也是自读课文的重要策略,写得好不好是为了检测、印证读得透不透。
三、 思辨探讨课
统编教材以“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阅读与研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外国经典作家作品研习”等18个学习任务群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课程内容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充实丰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相关内容。由此可见,部编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即是任务性,减少了教学的随意性,增加了整本书阅读。同时,部编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不仅涉及到诗词曲赋等文体知识,也涉及到批判性思维,甚至涉及到媒介素养等等。
人民教育家于漪说,一所学校、一名教师,都应该思考如何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时代的需要。批判性思维是思维中最高级也是最核心的能力。批判不是完全的否定,批判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使好的发扬光大,使不足得到克服。在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学的时候,千万不能够绝对化,要开放、多元、互动,不断有新的发现。部编版明确了高中生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经典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国外优秀文化。而在这些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并存,我们只有具有批判性思维,放开眼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传承优秀文化的宗旨。
思辨探讨课要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之上,一元、二元或多元地看待文化现象,真正做到为我所用。在自读课文中,针对一些开放性的文本,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查阅资料,田野考察等方式,甚至可以通过辩论等形式进行阅读。比如自读课文《人皆有不忍之心》、《兼爱》、《怜悯是人的天性》、《人应当坚持正义》等对于人性的谈论,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阐述,合理合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不强求唯一的答案。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则可以进行探究,阅读原文,探究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如何在小说中体现的?比如自读课文《孔雀东南飞》,探究刘兰芝悲剧的原因,从《种树郭橐驼传》中思考当下是否还有这样的现象等。这些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思辨探讨课注重的是学生对于问题的探讨,对于知识的主动建构,在建构主义视域中,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习和获得知识的过程。
部编版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课文体系。自读课文在教材中起着勾连课内与课外的重要作用。自读课文既是教读课文的延伸,又是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引领。正如部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所言,要放手让学生去读,适时地给予一些指导。方法指导课、读写结合课和思辨探讨课无疑就是自读课文的指导和引领。
[作者通联:张 勇,四川绵阳中学;陈 欢,四川普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