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洗手抗病毒 小肥皂历史久
2020-04-10张田
张田
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祖国,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战胜病魔打赢这场攻坚战。医护专家为了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预防病毒侵害,一再提醒大家除了出门要戴口罩外,还得回家后用肥皂勤洗手。刚开始人们都不太理解平时毫不起眼的肥皂,怎么会一下就成了这次预防病毒的利器呢?后来专家们告诉人们这次引起肺炎的病毒是新型冠状病毒,它属于一种有包膜RNA的病毒。什么是包膜病毒呢?这种病毒是由宿主细胞来源的脂质分子形成的包膜包裹病毒的遗传物质(RNA或DNA)构成,包膜上镶嵌有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表现病毒特征的蛋白质。酒精和肥皂可以破坏这种病毒的生物膜,肥皂不仅可以有效地处理包膜病毒,还可以对无包膜病毒,如肠道病毒等进行有效的处理,但酒精却对无包膜病毒毫无作用,可以说肥皂加清水洗手是目前最好最有效的消灭病毒的方法。酒精可能不是家家必备,但肥皂几乎是每户都有,平凡无奇的肥皂竟然有如此大的作用真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那我们就简单地了解一下肥皂的历史吧。
对抗疫情洗手法
勤洗手预防病毒
相传肥皂是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由埃及人最先发明的,他们在无意间发现油脂滴落在热的草木灰上产生脂肪酸,这种脂肪酸可以达到去污的目的。16世纪,欧洲人开始使用植物油和草木灰制作肥皂,但这种肥皂产量不高,只有一些贵族才能使用。1791年法国化学家尼古拉·勒布兰发明了工业纯碱的制备工艺,从此结束了从草木灰中制碱的古老方法。1823年法国化学家尤金·契伏尔发现了油脂与碱液反应后,会生成硬脂酸钠,这便是肥皂的主要成分。皂化反应不仅有利于肥皂的制作,而且人们还利用这个反应,制作出一种无烟的蜡烛及开发出一种干式动物标本防腐技术,等等。1892年,美国化学家汉密顿·卡斯特纳发明了以电气分解食盐生产工业烧碱的方法,肥皂的制作工艺进一步简化,价格也越来越低廉,肥皂走进了千家万户。
老香皂介绍
18世纪末,外国的肥皂开始传入中国,人们称外来的肥皂为“洋碱”。在“洋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北方多用皂荚作为洗涤用品。南方虽没有皂荚,但有一种黄金树的果实肥珠子可以代替皂荚,这种肥珠子被称为肥皂子或肥皂果。宋代的时候人们将天然皂荚捣碎细研加入香料,制成橘子大小的肥球,专供洗面洗澡之用,俗称“肥皂团”,也称之为香皂,这种“肥皂团”到明清时期都是贵族及富人才能使用的高档洗涤化妆品。在《红楼梦》中就有对这种香皂的记载,第二十一回:“紫鹃递过香肥皂去,宝玉道:‘不用了,這盆里就不少了。”除了皂荚、肥皂团外,还有澡豆及胰子等洗涤用品,澡豆始见于西晋,它是用猪胰研磨成糊状,加入豆粉、香料、药物粉末等混合制成的小丸子。胰子则是澡豆的“升级版”,它是用猪胰与砂糖磨成浆后,加入代替豆粉的天然结晶碱及猪脂和香料制作而成的球形或固体。这种胰子的化学成分与现代的肥皂相近,胰子的发明受到了大众的喜爱。清末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七回中描写了长姐为了洗去手上的油烟味,就使用了桂花胰子、玫瑰胰子。今天不少北方人仍管肥皂叫作胰子或猪胰子,香皂则称为香胰子。清末时期,北京胰子店有70多家,胰子的香型也非常丰富,既有前文所说的桂花胰子、玫瑰胰子,还有檀香胰子、茉莉花胰子,等等。自西方引进的肥皂工业兴起后,胰子才逐渐被取代。20世纪50年代,北京前门外还保留有合香楼和花汉冲等老胰子店,花汉冲与合香楼都开设于明末时期,历史悠久。
说到最后,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市民,对工作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及仍坚守在工作岗位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表达崇高敬意!
(文章部分内容参考网文《武汉新冠病毒传染性这么强,肥皂和清水洗手能管用吗?》作者:挣脱枷锁的囚徒)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