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教育路径探析
2020-04-10陈炜
陈炜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早已触及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教育日趋重要,此举关系到国家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未来人生道路等。面对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时代,必须推进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协同培育系统。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6-0122-0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社会建设当然也包括着网络法治建设。现在大学生基本都为00后,都是网络原住民。网络是多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集合地,网络文化是多样文化的汇集区,不同网络产品代表着不同群体的焦点和利益所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生态环境,要按照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要求,不断加强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教育。
一、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发展状况已经受到学校、家庭、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不再停留于表面外在的现象,而是通过理性认识了解到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教育需要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和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而逐步得到提升,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第一,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随着生产力提高和科技发展,人们传统的信息沟通交流方式已被取代,网络触角已经延伸至物质世界的每个角落,时空不再成为人类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碰撞的屏障,而这也成为某些激进暴力违法犯罪、破坏社会和谐稳定之徒的藏匿之地。他们通过网络来密谋、策划、组织和实施各种不法行为,其危害性已经突破一国之界,成为世界公敌。当新时代接力棒传到青年大学生手中时,他们能否将继续承前启后,永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能否跑出一个好成绩日显重要。为此,加强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教育,就是在网络世界为我国新一代接班人构筑一道“防火墙”,以期免受外来不法因素的侵蚀和毒害。
第二,促进未来职业发展行稳致远的浓墨一笔。大学生在校学习科学理论知识,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是为了历练成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辩证唯物主义明确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有良好网络法治意识,就是在虚拟世界实践中有诚信意识、责任观念、担当精神,将此延伸至现实世界实践活动,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如何融入未来社会需求、融入未来职业发展,在实践中践行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要求的使命。有了网络法治意识,有助于他们不畏未来职业的风雨和艰辛。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都与法律息息相关,从业有职业之德,创业有从商之道,都需要以法治为支撑。推进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教育,能让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时,创业主体的法治意识已经具备,使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内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才能在网络经济中减少创业法律纠纷和规避创业法律风险。当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用工合同纠纷、工资待遇保障等问题时,能准确对相关法律文件做出科学的适用判断,能果断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明确法治意识就是由规则意识、诚信意识、实效意识、证据意识等几个方面有机构成。
第三,坚守人生法律底线的关键一节。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随着网络不断渗入大学生学习生活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现实事情能够通过网络来处理和解决。在网络世界是否坚持法律底线,是否坚持用法治思维来处理网络虚拟世界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生在社会现实世界所具备的法治素养和能力。网络世界不是法外世界,需要大学生不断建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网络法治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剔除陈旧过时的观念思想,紧跟国家时代步伐,特别是学习和运用最新网络法律法规来指导日常实践活动,让人生之路不走偏不走弯。
二、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教育的困境
第一,认识偏差,侥幸心理依然存在。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教育效果整体上是积极向上和稳步向善的,呈现良好发展趋势,但是过程凸显曲折性。由于外部不稳定因素和内生差异需求相互作用,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在局部某些领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可忽视,主要是网络法治意识认识上存在偏差。部分学生认为网络世界是虚拟世界,所进行任何实践活动都是虚拟实践,不需要对此负任何责任,网络就是法外之地。部分学生认为,偶尔实施危害较小的行为,也不会受到行政执法机关的追查和打击,侥幸、逃避等心理依然存在。此类异常心理不尽早根除,势必会影响到其他大学生日常网络安全法治意识建构。同时,内心自认为大学生即便有网络违法行为,由于自身身份特殊,公安机关也会网开一面,未能正确预见其可能造成的严重危害,势必导致此风愈演愈烈。另外,互联网的隐匿性、信息量大、虚拟性等特点模糊了学生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辨识力,降低了学生伦理道德行为失范的成本,不利于学生法治信仰的形成[1]。
第二,网络活动偶受挫,对网络法治意识教育信心不足。当前,网购、网上求职等方式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他们在某次网络活动发现自己合法权益受损时,急需法律援助,却一时无法寻得正确的处理方式与解决方案,只能遭受其害,就会对网络法治意识教育丧失信心。不知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权在某些大学生中已成为常有之事。即便他们获悉维权之路,但也有可能由于维权程序复杂且成本之高,而最终只能望洋兴叹选择放弃。如此种种使得大学生对网络法治意识的培养缺乏内生动力,内在需求与外界所予存在差距与日俱增,信心不足随之而增。
第三,家庭教育滞后,未能及时护航。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处于第一位置。家长在对子女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存在片面性,特别是网络法治意识教育一直被许多家长所忽视。同时,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具备主观判断能力,当遇到网络问题时,没必要及时与家长沟通解决,造成沟通桥梁无法保持通畅。另外,部分家长或因学识,或因社会阅历,在法律运用方面和理念方面只停留在表面,本身法治素养无法给予子女全面的网络法治意识教育。
第四,学校、社会的教育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教育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来完成,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形式方法趋于单一。如何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法在身边,正义就在眼前呢?课外网络法治宣传教育主要是由辅导员等政工干部来推进。如何调动校内全体教职工共同投入网络法治意识教育呢?虽然在移动网络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但其虚拟身份对于教师来说增加了教育过程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了法治理念培育工作的难度[2]。同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提高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的威力不可忽视。但目前广大人民群众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主要是在事后教育,注重围绕事后惩戒展开。如何进一步改变教育方式方法,达到防患于未然,值得深入挖掘和探索。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教育的路径
(一)推进大中小学网络法治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
为防止网络法治意识教育出现中间断层或滑坡现象,必须渐进地推进大中小学网络法治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教育阶段教育对象所具有的内在特点,注重目标定位、教育重难点、课程设置、任务分工,避免简单重复、多层叠加,坚持融合性、层次性、现实性、时代性的原则。
1.融合性。在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教育过程中,要融入爱国主义、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使教育理念更加符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需求,通过融合帮助学生从学法、用法、护法到形成法治信仰能具有内在思想的一致性和一贯性。
2.层次性。大中小学网络法治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所具有的学习能力、接受习惯、反映特性等特点,研究各自适用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实施方案,可在小学讲述网络法治故事,在中学剖析网络法治案例,在大学传播网络法治理念,在不同层次里体现不同阶段教育特点。
3.现实性。教育一体化建设无论如何开展,终究要回归现实、落于实际。各地可以根据本区域网络法治意识教育状况,在国家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探索符合本地现实网络法治教育之路,在具体实践中落实落细。
4.时代性。物质世界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唯有紧跟网络时代发展潮流和趋势,才能在科技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勇立潮头。大中小学网络法治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也要时刻与时代同步伐,小学网络法治教育故事需更新,中学网络法治教育案例要刷新,大学网络法治教育理念得丰富。
(二)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體化的协同培育系统
1.建立健全高校网络法治教育体系。高校是加强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教育的主战场和主阵地。首先,课程体系中,最直接的课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当在其中设立相关章节,从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技能教育、法律教育出发,开设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课程[3]。需要改变原来较为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和理念,从注重专业知识提升转变为加大综合素质培养,在法治育人中体现立德树人。注重教育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不能只盯内容忘形式,或者流于形式不重内容,防止两种极端化倾向。其次,要完善与社会建立联动机制,突出与家长形成同频共振的教育效果,适时把教育时间前置,做到防范于未然,提前让学生接受教育,以便今后遇到网络问题时知道如何有条不紊地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再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法治意识教育理念,引导校内全体教职工加入协同育人系统中,科学做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使教与学达到有机融合,使受教育者的内生动力得到源源不断的激发和生成。最后,充分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制定一系列制度规范,明确网络管理职责,多方联动机制,构建自上而下的统一的组织体系[4]。时刻关注大学生在网络领域的兴趣点,精准分析问题来源,剖析问题深层意蕴,确实寻得解决方案,不让大学生暗藏的网络情绪问题演变为现实事件,掌控舆论走向,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错误思想思潮,积极与不法行为做斗争,因时制宜,抓住有利时机把网络法治意识教育理念融入其中。
2.优化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治意识教育的机制。人具有社会属性,大学生思维活跃,与社会接触日益增多,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对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养成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能引导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知法守法,维护法律权威。首先,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督管理,防止其执法不当,出现有法不依、违法乱纪等“灯下黑现象”,从而彰显法律威严,更进一步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执法主体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成为模范先锋,为大学生塑造现实可亲可信的执法榜样。其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认识总是有限的,只有发现实际问题,解决实践问题,才能从根本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防止学校网络法治意识教育与社会教育脱节,要充分发挥当地政府和民间机构团体的宣传教育作用,积极将公检法“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延伸至高校,服务大学生。监狱、司法所、检察院、法院等可与高校共建网络法治意识教育实习实践基地,用身边事、百姓事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后,要适时拓宽符合大学生需求的网络维权渠道,简化维权程序,降低维权成本,鼓励更多公益组织或个人投入助力大学生网络维权之列,从帮扶中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提高自身网络法治意识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
3.提升家庭在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任导师。家长对网络法治意识认知程度和实践程度将无形地根植于子女的内心深处,形成子女未来深入理解网络法治内涵和本质的第一印象。要从根本上提高家长对子女进行网络法治意识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重家教、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代代相传,重新唤醒道德力量与法律权威的新结合。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是实施法律的有益补充。因此,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必然要与道德教育并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大学生牢固的法治信仰[5]。其次,家庭教育要与社区的网络化管理相结合,不留盲区和死角,做到家家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综合治理模式,把因网络问题引起的社会矛盾、邻里纠纷、家庭琐碎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大学生对社会网络治理产生的误解和担忧,让居家环境也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时代担当。最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要主动将家庭教育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结合,与国家颁布的网络安全法规同向而行、同道发力,在新时代能把握青年网络思想、凝聚青年共识、维护青年权益,永葆主流价值观处于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