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山地旅游竞争模式研究
2020-04-10孟亚云
孟亚云
摘 要:黔西南致力于打造全球山地旅游目的地,其山地旅游竞争模式的研究非常必要。黔西南山地旅游资源的分析是竞争模式动力研究的基础,结合黔西南山地旅游竞争格局的分析,得出黔西南山地旅游应该采取“深耕式”“独特化”“精品化”的竞争模式,这样才能提升黔西南山地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黔西南州;山地旅游;竞争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6-0146-02
一、黔西南山地旅游竞争动力研究
(一)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
黔西南山地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在中国,贵州省有“山地公园省”的美誉。贵州山地资源非常丰富,山地和丘陵占比达到92.5%。黔西南被称为“中国喀斯特心脏”,喀斯特山地面积又占到贵州72%以上,在贵州山地资源中具有独特地位。万峰林、马岭河峡谷为代表性的景观都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经典景观。《黔西南州全域山地旅游体系规划》将黔西南山地旅游资源分为山地气候资源、山地观光资源、山地运动资源、山地文化资源、山地休闲度假资源、山地商品资源和山地产业资源七大类,若干小类,共得出山地资源单体428个[1]。由此体现出黔西南山地旅游资源丰富与繁多,其中山地观光资源单体124个,占比达29%。
黔西南山地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境内考古发现“兴义人”和“猫猫洞”“张口洞”古人类活动遗址;有独特的屯堡文化、土司文化;有鲜明的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黔西南多民族聚居,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黔西南入选第一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的村寨有8个,第二批入选的有9个;截至2018年,黔西南州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个。
(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015年,黔西南取得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的承办权,并确立万峰林作为大会主会场。并且自2015年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开始,兴义连续4年举办了4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以旅游大会为契机,为黔西南山地旅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自2015年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举办开始,黔西南的山地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自2016—2018年,每年游客数量的增长和旅游收入的增长都超过50%。
黔西南全州全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正全力实施大山地旅游战略行动,培育“康养黔西南·四季花园城”旅游品牌,把兴义打造成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建成作为贵州山地旅游的典型代表。
二、黔西南山地旅游竞争格局分析
(一)黔西南的区域空间位置及竞争对手分析
黔西南地处贵州省的西南端,是黔、桂、滇三省结合部。黔西南最大竞争对手应该是贵州省内其他的州市。首先,黔西南与贵州省其他州市处在同一地形单元——云贵高原之上。其次,贵州省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最大、最集中、最发育的地区之一,同时又都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故贵州省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基础均为喀斯特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2]。
(二)黔西南山地旅游区域竞争劣势分析
从目前已经开发及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来看,主要有以喀斯特景观为代表的山地旅游自然资源和以少数民族风情为代表的山地人文资源。而贵州省内山地旅游资源开发序列相似。因此,相似的山地旅游产品之间就会产生代替性。知名度高的山地旅游资源就会代替知名度低的,体量大的山地旅游资源就会代替体量小的山地旅游资源。
在省内其他州市相对比,黔西南山地旅游资源存在知名度相对较低,体量较小的问题。根据“中国旅游影响力调查2018——贵州省影响力十大景区”调查结果,安顺黄果树大瀑布景区以95.1的指数得分高居榜首,安顺市龙宫景区、毕节市百里杜鹃景区、黔南州荔波樟江景区均以指数得分超过80分列第2名至第4名。而黔西南的万峰林景区以60.7分位居第7位。根据微信公众号“贵州发布”的数据,2017年贵州省20大景区总收入排名,黄果树瀑布景区以总收入4 711.96万元高居榜位,黔西南仅有贞丰县的双乳峰景区登榜,位居第15名,旅游总收入为868.40万元。
山地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是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对于游客吸引力不够。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没有满足游客对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节日庆典独特性和参与性的要求。黔西南有“八月八”苗族风情节,也有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落,但是由于体量小、缺乏开发管理、没有形成影响力,远远没有西江千户苗寨有名。
(三)黔西南山地旅游区域竞争优势分析
山地旅游的起点及较高,且着眼是打造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目前唯一一个以山地旅游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峰会。2015年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就已经明确了贵州省和黔西南州山地旅游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通过了《国际山地旅游贵州宣言》共同探讨山地旅游发展的话题和理念,推动贵州山地旅游持续发展;以国际视角为发展山地旅游提供了智力支持,为黔西南山地旅游的发展出谋划策;对黔西南景区以国际标准进行升级、改造和宣传,打造强有力的品牌知名度[1]。
黔西南山地旅游还有一个气候优势。黔西南州地处云贵高原,气候凉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多年平均气温13.8~19.4℃,1月平均气温7.1℃,7月平均气温23℃。2017年黔西南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100%,位居全省第一。2018年,黔西南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稳居全省第一。这在贵州省内具有相当优势,“康居”“养生”的概念便有了发挥的基础。
三、黔西南山地旅游竞争模式选择
黔西南山地旅游应该选择“深耕式”“独特化”“精品化”的竞争模式。这是由黔西南山地旅游的竞争动力和黔西南山地旅游所处的竞争格局所决定的。黔西南山地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特色鲜明,加之黔西南宜人的气候和质量较高的生态环境,使得黔西南具有开发以回归自认为主题的、山地运动、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科考探险等高端、精品、特色旅游的良好基础。同时,黔西南山地旅游资源与贵州其他地区的比较,山地旅游资源存在着体量小与知名度低的劣势。黔西南山地旅游所處的竞争格局优势竞争并不明显,更适合的走与传统山地旅游方式不同的“深耕式”“独特化”“精品化”的竞争模式。
“深耕式”的竞争模式就是根据山地旅游资源主体规模小、知名度较低的特点,可以围绕着特定主题,如深耕山地旅游中的山地运动,打造高质量的山地运动赛事。“独特化”的竞争模式既包含旅游定位与周边地区相区别,还包括山地旅游产品具有高区分度和个性化。“精品化”是指无论是旅游产品还是周边服务都要有“工匠精神”,突出高品质、高质量、高标准的路线。“深耕式”“独特化”“精品化”是一个相互关系的有机体,“深耕式”是“独特化”“精品化”的基础,“独特化”“精品化”是“深耕式”的必然选择。“深耕式”“独特化”“精品化”山地旅游竞争模式,与黔西南山地旅游较高旅游发展层次追求相符合,有利于打造高端、独特的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在满足旅游者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的同时,还能使黔西南的山地旅游赢得独特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