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治理视角下石漠化片区的农业发展

2014-05-27蔡志坚蒋瞻杨加猛钟甫宁

江淮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黔西南州环境治理

蔡志坚+蒋瞻+杨加猛+钟甫宁

摘要:农业产业结构及农户生计模式是导致石漠化片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现有的环境治理方式,如退耕还林(草)工程,也着眼于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收入增长模式以降低土地经营强度从而达成环境治理目标,但由于项目本身的局限性,边治理、边退化仍是石漠化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且近年来石漠化片区农业灾害(旱灾)的发生率和成灾率上升。以位于石漠化片区核心地带的黔西南州为例的研究表明,调整传统农业种植生产结构并通过加工、销售环节延长产业链以提高产品附加值,改良畜牧品种、调整畜牧业饲养模式并提高肉类加工、储运能力以减少土地压力并提高收益,探索具有经济效益的石漠化林草治理模式并发展特色经济林以提高林业提供持续、稳定年收入的能力,才能彻底消除石漠化逆向演替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并最终提高环境治理效果。

关键词:环境治理;石漠化片区;农业产业结构;农户收入增长; 黔西南州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2-0018-007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涉及广西、贵州和云南三省(区)的15个地(市、州),是全国14个片区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扶贫对象最多的片区。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生产经营相对粗放是导致该地区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土地经营强度增大并导致土地石漠化的面积及程度急剧上升。[1][2]虽然近年来国家启动了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草)、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长江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程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整治,但由于农业产业结构及农户生计模式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致使环境治理过程中的石漠化逆向演替现象严重,边治理、边退化已成为石漠化片区环境治理的主要问题之一。此外,近年来石漠化片区农业生产的受灾(旱灾)面积、成灾面积和成灾率明显大幅上升。环境压力迫使农业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石漠化片区的15个地州之一,位于石漠化片区核心地带,是片区中石漠化等级程度最为严重、代表性最强、综合治理任务最为艰巨复杂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为落后的地区之一,农业仍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农户生计对农业的依赖度仍然很高。以黔西南州为例,从环境治理视角对当地的农业发展进行研究,对促进整个石漠化片区环境、社会、经济综合、协调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黔西南州农业发展现状和环境压力

(一)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产业结构

受喀斯特地形、地貌影响,黔西南州在1982年建州时其农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牧业产值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林业产值占比基本与全国持平,渔业产值占比极低,可忽略不计。截至2011年,与全国相比,黔西南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以下特点:(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慢,且在相当时期内的发展与全国趋势大相径庭,体现在29年间农业产值占比从58.56%下降到50.15%,仅仅下降8个百分点,并在1985—1997年的15年间还呈上升趋势,且2008年起又有上升趋势。而同期全国农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占比从75.11%下降到51.60 %,下降了近24个百分点,且基本呈逐年平稳下降趋势。(2)畜牧业产业调整的速度基本与全国一致,但在农业总产值中的占比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年间,黔西南的畜牧业从1982年的23.60%发展到2011年的38.49%,增长约15个百分点,而全国畜牧业平均约增长13个百分点,二者仅相差2个百分点。(3)除特殊年份(退耕还林主体工程期2002—2006)外,林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基本一致。

2.农民纯收入及构成

因为人均耕地资源少,同时因为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黔西南农民的收入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增长速度也相对慢一些,并导致与全国平均收入的差距拉大。如果从收入来源构成看,黔西南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比低于全国水平,而家庭经营收入占比则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当地农民收入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转移性收入占比也略高于全国水平,主要是黔西南8个县(市)中有7个是国家重点贫困县,而近年中央相关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大的缘故。

(二)环境压力现状

1.石漠化及石漠化治理效果

黔西南州的石漠化率很高,在贵州省9个市(州)中列第二。虽然启动了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草)、生态公益林保护、长江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程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整治(表1),但治理的效果并不明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石漠化率居高不下,多年治理石漠化率仅下降2个百分点,治理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边治理、边退化现象,显示为表1中的石漠化改善率和退化率都很高,二者均位列贵州省第一位;二是林地的石漠化率虽稍有下降,但耕地和草地的石漠化率却快速上升(表5),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及农户生计对农业、牧业的过度依赖是根本性原因。

2.自然灾害的压力

农业是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部门。统计数据表明,自1995年以来,全国农田旱灾、水灾的受灾面积及水、旱灾的总成灾率均呈下降趋势。受喀斯特地貌影响,黔西南的农业灾害主要源于旱灾,水灾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且1995年以来水灾面积还明显下降,但旱灾的受灾面积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在过去的四五年急剧上升,且成灾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可以预见,旱灾仍然是黔西南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灾害,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挑战。

黔西南农业灾害所呈现出的以旱灾为主、成灾率上升且近年旱灾加剧的特点,除与气候条件有关外,更与耕地、草地日益严重的石漠化程度有关(表1、表5)。

二、环境治理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石漠化治理对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

石漠化综合治理对农业生产的最直接影响是改变了土地的利用方式。表3显示,2005年进行第一次石漠化调查时,全州的石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在耕地且其占比高于林地10个百分点,在全州8个县市中,有6个县的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耕地上。但时隔五年后,全州林地在石漠化土地中的占比超过耕地,且有3个县的林地在石漠化土地中的占比超过耕地,这主要是因退耕还林工程所致,体现在总调查面积中耕地少了12个百分点。endprint

猜你喜欢

黔西南州环境治理
黔西南州安龙县“十四五”石材产业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田野里,丰收忙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二十国集团和全球环境治理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推进会在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召开
黔西南州气候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及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
黔西南州烤烟化学成分可用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