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育人:“育英太极”课程基地的育人方式变革
2020-04-10姚敬华
姚敬华
【项目简介】
江苏省震泽中学历任办学者始终秉承“身体心理,两个健康”的育人理念,倡导“活泼泼地”学习,“活泼泼地”运动。2016年,学校“太极拳文化的校本研究课程基地”被列为苏州市课程基地建设项目,自此开始了在“普及常规体育活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发展学校特色项目、打造体育特色品牌的实践探索。2017年,学校成功申报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建设项目——“育英太极”课程基地。这成了学校继“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之后的第二个省级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一文一武,文理兼修,独具特色。学校以“太极文化研究院”与“育英太极竞训中心”的校本建设,推动了“国术”与“国学”的教育实践,实现了学校育人模式的转型。
摘要:学校以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太极拳为重要抓手,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体育人,以文化人,“育英太极”课程基地始终致力于打造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一方面,深入挖掘体育文化,厚植“育英太极”以体育人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以体育人,积极推进课程基地育人方式的变革路径。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乃武乃文”的理念引领,进行育人顶层设计与规划;通过“课程再构”,进行文化承创中的课程与教学图谱变革;秉持“养正化人”,落实“育英太极”以体育人的方式变革。
关键词:育英太极;课程基地;育人方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1A-0031-04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更是普通高中立德树人的教育旨归。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指出,推进教育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知行合一……[1]而以传统拳术太极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基因之一,是教育植根的文化沃土,对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成就综合素质高的“全人”无疑大有裨益。通过“体育与教育”的脉络融合,彰显“体育文化”的润泽,实现以体育人、文化赋能,无疑是面向未来,促进全面发展,达成知行合一的题中之义,更是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时代之需。
自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学生、我国现代教育家汪懋祖先生1923年为江苏省震泽中学题写“活泼泼地”劝勉词始,历任办学者便始终秉承“身体心理,两个健康”的育人理念,倡导“活泼泼地”学习、“活泼泼地”运动。无论是施肇曾、施肇基兄弟资助在王锡阐祠堂创设“震属初级中学”的建校初期,还是抗战爆发举校迁址上海“觉园”改办育英中学的发展低谷,学校普及体育的传统一以贯之,这其中就包括开设“太极拳”课程、组织师生的太极拳兴趣小组等。如果说办学初期倡导和推广“太极拳”等体育健身,旨在“多育并举”,塑造“活泼泼的个人”的话,那么,进入21世紀借助“育英太极”课程基地,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进课程、进课堂“正名”,则是直指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校本建设,无疑是为学生终身发展计,为教育现代化计。
传统拳术太极拳等作为一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基于生命、指向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学科。所谓“以体育人”,即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养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实现健身育人的功能[2]。体育润泽文化,文化滋养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体育人”不能绕过“体育文化”而空谈所谓育人。由此,基于课程视角,“以体育人”即在继承包括太极拳等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体能、运动技能和体育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怕困难、挑战自我、顽强拼搏、追求卓越、团结合作、公平竞争和遵守规则等品德,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获得全面发展[3],从而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
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蒋梦麟倡导“多育并举”,以人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的教育方式,造就“健全的个人”[4]。作为生发于校本太极拳文化的一种学校文化发展样态,“育英太极”承创办学传统的同时,更注重全面培养。“育英太极”课程基地育人方式变革的过程,就其实质而言即为基于教育现代化“活态传承”,又面向未来的一种学校文化实然再建构过程。
一、“乃武乃文”:理念引领下的育人顶层设计与规划
太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作为我校继“晓庵天文”之后建设的第二个省级课程基地项目,“育英太极”课程基地以研习太极拳为切入点,以太极文化研究为重点,将太极文化之精髓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一方面,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重点推广太极拳的号召,提升学生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以杜威“活动课程”理论为支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我们把“乃武乃文,养正化人”作为课程基地的核心理念。“乃武乃文”,即“既有武功,又有文德”;“养正化人”,有“养中华优秀精武正气,化文韬武略时代新人”之意。学校既传承国术精魂,实现强身健体之功用;又弘扬太极文化,实现修身养性之效能。
在“乃武乃文”理念下,旨在“以体育人”“以文化人”,我们把整个基地顶层设计与规划为“育英太极竞训中心”和“太极文化研究院”两个部分。其中,“育英太极竞训中心”主要用以满足广大太极爱好者研习太极的需要,以“做中学”“做中研”的实践教学方式实现“体教结合”“以体育人”;“太极文化研究院”作为课程基地的主体场馆,主要作为“太极文化讲习所”“王健太极名师工作室”等的固定工作场所,致力于太极文化与多学科课程融合教学研究,将课程育人的核心理念逐步渗透到课程基地的每一个角落,实现“以文化人”。
二、“课程再构”:文化承创中的课程与教学图谱变革
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必须充分发挥课程的核心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育英太极”课程基地的建设过程,实质上就是秉承“养诗书大气,育济世英才”的涵养化育宗旨,创造性变革、创新性发展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等为主体的课程结构,再构校本课程图谱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我们主要与苏州市天龙太极拳俱乐部、吴江区太极拳协会等机构组织内外结合、共享联动,开发校本课程;以运动会、艺术节、太极文化周为主要载体,建设活动类课程体系;以学生发展中心建设为保障,整合校本课程和“育英太极社”等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
具体而言,“育英太极”课程体系主要由活动类课程、学科类课程和学术类课程等部分组成(见图1)。活动类课程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课程,学科类课程为面向部分学生的拓展性课程,学术类课程则为面向精英学生的研究性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与吴江区体育局、苏州市天龙太极俱乐部协作联动,共建太极拳训练营等;另一方面与吴江区太极拳协会定期交流互动,参与各级各类太极拳比赛。在学科类课程中,我们自主研发了“太极·国学”“太极·哲学”等太极文化类学科课程、“太极·养生”“太极·拳理”“育英太极”等太极技能类学科课程,并编印了相应的校本教材。學校依托王健太极名师工作室、育英太极教研组等,融合体育、语文、政治、美术、物理、生物、地理等国家课程,研发了太极统整式学科课程,如编印了与语文学科融合的《太极·文学探骊》、与艺术学科融合的《太极·书意画境》、与自然科学融合的《太极·科学密码》、与政治学科融合的《太极·法天象地》等,并开展了相关的教学实践探索。学术类课程主要依托与太极相关的研究性学习,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进行,其课程成果则编印成《放飞翅膀》一书。
高标准、高质量、校本化的“育英太极”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实现了结构合理、层次递进、门类齐全、气象万千的课程再构。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大胆创新教学组织范式,尝试优化教学实施,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如,尊重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设置“因能分层”课程;基于学生自身优势或兴趣,开设“因志分类”课程;指向提升优势潜能,发掘“因趣分群”课程。同时,配套以相应的个性化学程[5],即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需要,将课程划分为若干学程——以一定教学周为一学程,按学年分成若干学程;在不同学程阶段,学生可自由组合不同的子课程模块。
三、“养正化人”:“育英太极”以体育人的方式变革
“培养人才,就必须给予其适当的阳光、空气、水分和养料……”[6]物型呈现的课程基地建设,实则蕴藏着拔节生命的丰富精神世界,更能提升课程基地的立德树人品质,实现学校育人模式的转型。
“育英太极”课程基地建设,探索了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路径。第一,促成了教师角色转变。从“消费者”到“生产者”,从原来的“教学实施者”到现在的“课程开发者”。学校整合学科开发校本教材,教师成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如体育、物理、地理、生物、语文、政治、美术等多学科教师参与“育英太极”系列教材的编写,积极参与了太极融入学科的课程开发,参与了太极类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第二,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育英太极”课程建设要求教师自主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负责课程实施、课程评估,而不仅仅是实施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承担起“研究者”“实践者”的任务,因而必然有助于教师课程能力的全面提高。如“王健太极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王健老师作为全国太极拳推手冠军,将自身在太极拳领域的成果运用于教学,组建“育英太极教研组”,开展太极拳套路、推手等教学活动,并推动育英太极社团的发展。第三,转变了教师教研范式。课程管理实践中,变“自上而下”为“上下一体”已成为惯例,学科内同伴“协作共融”,学科间教师的“互动共通”,校际间的“交流共享”更是新常态。如以“王健太极名师工作室”为核心,形成了育英太极教研共同体,将太极文化与学科融合,推进了课程基地以体育人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育英太极”课程基地成了学生实践创新的成长中心。为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学校从“普及化”和“精品化”两个层次推进课程基地建设。“普及化”是指将太极纳入体育常规教学和大课间活动,保证所有学生掌握太极套路。“精品化”是成立育英太极社团,在育英太极教研共同体教师的指导下,定时间、定地点,有计划地开展训练。学校还实现了育英太极社与育英文学社、墨韵书法社、Memory melody摄影社、光阴的故事微电影社、青春飞扬健身社的联动。育英太极的课程实践也助推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在中国武术协会第七届武术交流比赛中,学校获得女子推手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男子推手4个二等奖,集体套路“育英简化十式太极拳”获得少年组一等奖。在“中国国际太极拳邀请赛”中,我校育英太极社两位同学,更是从巴基斯坦、冈比亚、加纳等74支代表队的434名运动员中脱颖而出,分获个人套路青少年女子组一等奖和二等奖。
办学校就是办文化[7]。学校以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太极拳为重要抓手,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体育人,以文化人,“育英太极”课程基地致力于打造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青春是美丽的,传承办学传统是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办学者的“应然追求”;青春更应该是朝气蓬勃、气象万千的,萃取太极文化的精神内核,对课程基地进行教育现代化再建构,是普通高中破解教育“实然问题”,也打造文化育人高地的一种大胆尝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19-08-2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2/23/c_1124154392.htm.
[2][3]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2.
[4]蒋梦麟.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3:176.
[5]李希贵.学程管理[J].中小学管理, 2015(7):51.
[6]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65.
[7]袁振国.把学校办成有文化的地方[J].上海教育, 2015(16):62-64.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