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普通高中高品质发展的美学范式

2020-04-10杨培明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新时代

杨培明

摘要:新时代普通高中高品质发展需要充分认识当前高中教育发展的时代语境,将教育发展置于中华民族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审视,以崇高、自由、解放的美学精神为价值立意,以提高生命质量和提升生命价值为根本指向,让教育担负起为伟大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以美学统领,以扎根中国大地、面向世界未来为战略构想,凸显美育对校园生活的重构,让学校教育逐渐走向美学境界。

关键词:新时代;高品质示范高中;美学范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1A-0012-05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的战略任务。普通高中高品质发展应该从这一时代性的战略任务出发,以高水平示范高中建设回应时代呼唤。有着137年历史的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在高品质示范高中的建设中,高扬美学精神,致力于整体建构面向全体学生、贯穿教育全程、涉及全部学科、融入日常生活的“大美育”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以美育重构中学生活”的发展路径。新时代,学校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面向世界未来谋发展,努力探索學校高品质发展的美学范式,让教育承载起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

一、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的时代语境与现实困境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人的问题,而人的培养要尊重人自身的发展规律,让人的发展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因此,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要充分认识当前高中教育发展的时代语境,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目标定位,“要研究我国教育的发展历史和发展阶段,明白所处的历史进程和方位”[1]将教育发展置于宏大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未来以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审视,让教育担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承担起培养能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世界公民的责任。高品质示范高中的建设要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围绕培养人和适应、引领时代做出开创性的探索;要有创新的勇气和变革的力量,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进行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面对技术变革,要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让学生具有在未来社会中引领社会发展并实现个人幸福的能力。

自工业社会以来,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教育发展面临种种挑战。首先教育面临物质和技术至上的冲击。工业化以来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水平的发展与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之间不平衡的矛盾,导致人被异化和束缚,引起人的紧张、焦虑和压抑。这种社会问题也影响到教育发展,造成教育生活中的师生的紧张和压抑。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教育势必产生巨大冲击,但无论机器多么发达,机器终究是为人服务的。“虽然机器不断涌现,但是他们是被人投资、发明、买卖和使用的,而人并不是同样容易被投资、发明、建造、买卖和使用的。”[2]人永远是第一位的,教育需要倡导审美精神,协调人的感性和理性平衡发展。其次,教育依然面临过度应试的压力。应试至上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得到切实的保证,过度张扬的教育工具主义让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充满了紧张感和压抑感。失去自由、负担沉重、情感压抑的教育是培养不出未来的人才的。教育必须要以成就人的完整性,激发学生的天然的生命活力,致力于学生完满人格的培养为目的。再次,学校课程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学方式没有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学校课程的时代性、探究性、实践性缺失,育人价值没有充分体现。因此,南菁高中为破解当前的教育困境,实现教育为美好人生奠基的教育追求,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以美学精神解放人,成就人的完整性,让人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二、高品质示范高中的价值立意与战略构想

学校始终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新时代教育的根本问题,将其作为学校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的根本性问题,重视教育的时代性和引领性价值的发挥,根植中华文化沃土,放眼世界未来发展。

(一)以崇高、自由、解放的美学精神为价值立意

东西方对于美学精神有着不同的解读,南菁高中从崇高、自由和解放这三个维度对此加以诠释,是基于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美学的时代意涵的。“崇高”取教育的境界之美,代表着教育追求的价值高度和人才培养的精神观照。康德认为,崇高是“人性之美和价值感觉”“真正的德行只能根植于原则之上,这些原则越是普遍,则他们也就越崇高和越高贵”[3]。这与中华美学精神中,美是人生超越功利的境界具有内在一致性。美学精神的另一个维度就是自由,美是自由的表现,是人逐渐摆脱外在约束后生命本质的不断彰显。解放是一种自由的状态,在教育生活中表现为尊重教育规律,协调感性和理性,恰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4]。崇高、自由和解放三者统一于马克思提出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教育追求。因此,以美学精神统领学校课程教学文化,以审美教育促进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为学生营造审美的校园生活,为他们的美好人生奠基。南菁高中将美学精神上升到学校发展的教育哲学层面,确立“让南菁教育走向美学境界”这一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的理念,力求形成学校高品质发展的美学范式。这也是基于人与社会发展本质一致性的理解。放眼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进步的本质就体现在人不断地从“困扰着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巨大对立中解放出来了”[5]。这一历史进程伴随着人类对自由的渴望与创造,因此,美学在本质上是人的自由和解放。南菁高中以美学立意,以崇高、自由、解放的美学精神重构校园生活,旨在唤醒师生的生命感、价值感、创造感,成就师生个体的美好人生。美是促进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向度,亦是教育的内在向度。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学校组织学生向获得国家表彰的人物学习,举行了“壮丽奋进70年,我与祖国共成长”的演讲比赛,就是让同学们致敬崇高,超越小我,在为祖国美好未来奋斗的事业中诠释青春的价值。

(二)以提高生命质量和提升生命价值为根本指向

高品质示范高中的建设,必须首先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对于教育本质,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对个体来说,提高生命质量,就是使个体通过教育,提高生存能力,从而能够生活得有尊严和幸福;提升生命价值,就是使个体通过教育,提高思想品德和才能,从而能够为社会、为他人做出有价值的贡献。人都要实现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就是要对社会、对人类、对自然做出一点贡献。”[6]今天,我们在叩问教育本质的同时,也进一步思考教育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因为个体生命的质量和生命的价值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的生命意义总是与他人、社会、国家民族,甚至人类历史的发展利益相关联,并最大限度地实现统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崇高使命。为了适应这一需要,教育要在“切实培育个体的国际理解、公民意识、理性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同时,着力凸显个体置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之中的生命意识,唤起个体生命的内在价值感”[7],激发起人内在的精神动力,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以立足中国大地、面向世界未来为战略构想

教育的价值在于成就人的完整,同时更有极为明顯的社会与家国指向。南菁高中的教育以美学立意,正是基于教育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主旨,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家国情怀的未来人才。由此,学校从三个维度确定了高品质示范高中的发展理念。

1.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校。扎根中国大地是南菁高中的一种坚守,这种坚守体现在教育肩负着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体现出南菁高中鲜明的国家民族立场,培养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扎根中国大地体现在南菁高中始终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让教育真正担负起传承中华文明基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使命;扎根中国大地体现在南菁高中立足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进程之中,探索现代教育转型发展之路,为国家教育教学改革做出应有的探索,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发挥学校的引领作用。学校依托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开发美育课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艺术;开展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传承校友文化精神,树立中国教育自信,这些都体现了学校立足中国大地的教育坚守。

2.放眼世界舞台谋发展。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而且,随着中国的强势崛起,中国必然要在未来的世界秩序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此,南菁高中将把中国特色与放眼世界有机结合起来,在方向上兼顾本土自信与国际借鉴,在格局上兼顾工具理性层面的知识能力要求与价值理性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现代学校理应是开放的和充满未来关怀的,理应承担起为未来培养世界公民的责任。这种理念体现在学校一年一度的国际文化艺术节上,体现在教师课堂上对文明多样性的讲解上,学校还引导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学会文明互鉴。

3.面向未来社会育人才。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依托智慧校园建设,通过科技赋能教育,逐步形成适应每个学生的教育“精准供给”;本着“科技无国界、人才有祖国”的初心,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孕育未来社会的适应者、创造者与引领者;本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观,构建相互理解、开放合作的教育发展格局,充分彰显教育的世界性和未来性。

为实现上述发展愿景,南菁高中将“审美课堂建设”“新南菁书院建设”“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三项重点内容,形成“品”字形支撑,以成就学校未来发展的高品质。“审美课堂”建设重点解决课程教学的审美化,促进育人模式转型,实现学科育人;“新南菁书院建设”凸显学术的魅力,通过课程重构指向创新人才的培养;“国际理解教育”将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热爱国家,关心世界未来的家国情怀。这三者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以美学统领,指向完整的人的培养这一价值,指向成就美好人生和美好未来的目标。

三、以美育重构校园生活的学校实践

当前的学校教育存在功利化和庸俗化倾向,教育的精神培育和人格塑造功能缺失,不但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没有切实得到落实,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人文素养不高,审美精神缺乏,想象力缺失,创新能力不强。因此,教育需要美学精神观照,让教育生活中的人“具有想象的青春性和理性的成年性”[8],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幸福。美育重构校园生活的实践路径,包括通过德育活动提升育人境界,以美学精神提升课程教学品质,以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一)以审美追求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提升学校育人的格局和境界

在一个科学崇拜、技术至上的时代里,人的心灵越来越趋向荒芜,叩问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追寻爱和美,能够不断引领学生走向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高度,进而将学生引向德行的完善、人格的提升和对生命完美的追求。这是南菁高中教育美学的理想,体现了人类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基于此,南菁高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生动的实践加以落实。

由于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学校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引领学生崇高的价值追求。南菁高中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将学生的全部校园生活进行审美重构,充分体现学生生活的体验性、主体性和价值性。如学校的麦田志愿者社团赴云南后箐支教,同学们通过义卖等活动自筹经费,通过慈善总会联系支教对象,策划行动方案。在半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在山区小学自己搭床铺、做饭,每个人还要完成给孩子们上课,带孩子们做游戏,给孩子们讲故事的任务。这些活动让学生们走出校园,了解大千世界,带来深切的体验和思考,让他们真正地收获了成长。他们看到了国家发展的不平衡,看到留守儿童缺少关爱的成长环境,更加懂得了自己的责任,开始更加深刻地思考自己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家国情怀在活动中得到培养。

(二)以美学精神统领优化课程教学文化,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美的体验

南菁高中以美学精神提升课程教学品质,从兼具普遍性与个性化的两个维度进行实践:所谓“普遍性”是指南菁高中的课程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其个性化目标则是指“培育南菁气质,塑造高尚人格,让学生追求灵魂的高贵和行为的儒雅”。换而言之,就是要通过美育课程,让学生在课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和创造美,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实现均衡发展。

学生在回忆高中生活的时候,常常是写满字的黑板、堆满讲义的课桌、层层叠叠的试卷、鲜红的分数和惺忪的睡眼,而青春的活力、智慧的光芒、思想的锤炼、素养的提升则黯然无光。为了纠正并扭转这种局面,南菁高中致力于全部课程的审美化重构。在课程规划和课堂教学中进行审美渗透,充分尊重认知规律,挖掘学科育人价值,将学习内容与真实世界建立起有机联系。美育对课程教学的渗透体现在重视激发、丰富个体生命,培养想象力,情感自由解放,减轻对深层心理活动的压抑与束缚,使之保持旺盛的活力。具体来说就是从课程价值出发,凸显对健全人格和精神境界的培养,让教育回归育人;从课程实施出发,凸显学生的主体体验和欲望激发,让教育呵护学生生命的完整,激发学生良好的求知欲望和生命状态;从教学过程出发,强调课堂教学的情境性、愉悦性和情感性,让学生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生机勃发;从学习评价出发,凸显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强调学生自身主动性,知识的来源中心不再是教师,学生自己应主动利用各种方式获取知识”[9],由此,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校将学科渗透作为学校课程审美化实施的重要路径。数学学科从数学图形构造和公式的简约出发,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学科的逻辑之美;语文学科从文学作品中人的境界之美出发,获得审美人生境界的熏陶;历史学科从人类历史进程进行审视,让学生真正理解对美的追求是人类前进的不竭动力;等等。

(三)以审美的方式认识世界,培养学生建设人类美好未来的家国情怀

人为了更好地与世界交往,必须以伦理的、审美的方式存在,使有限的自我参与到无限的整体中以自我实现,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塑造自我。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以一种审美视野来认识中国和世界,增强对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主要体现为“个体成员对所处社会的投入感、依恋感、喜爱感、熟悉感、安全感、献身感等的程度”[10]。这种归属感的培养需要为学生创造感知社会、身心一体地投身社会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基于这样的理解,南菁高中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高品质示范高中的整体规划,凸显南菁高中教育文化传承与精神塑造的价值。国际理解教育一方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让青年一代深刻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刻认识今天我们所走的中国道路是从中华文明的母体内部生长出来的,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脉、根基和根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我们的底蕴和底色;另一方面,南菁高中的国际理解教育指向培养学生全球公民素养的培养,让他们成为视野开阔、有未来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世界公民。

家国情怀在人类共同利益的语境下是具有超越民族、国家的价值追求,具有全球视野的现代教育要克服狭隘,走向国际理解和文明互鉴。教育应致力于完满人格的培育和美善人性的呵护,不断实现审美境界的真正提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国际理解教育要基于文化理解和文明互鉴这一本质内涵,在深刻的文化理解基础上进行文明对话,加强文明互鉴,促进文化交融,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审美支撑。学校将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渗透在课程教学活动之中,提升课程教学的价值立意,将“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全球教育与公民教育、文化统一与文化多样的有机整合”[11]等价值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渗透。学校的课程设计既关注中国的历史文化,也从全球视野来进行比较研究。如南菁高中近两年大力开展的研学旅行课程凸显了教育的美学关怀。学生用脚丈量祖国大地,用心感悟祖国文化,用情内化中华精神。学生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才能真正无条件地负起保护的责任,超越了个人的利益计算,走向审美责任”[12]。个人对国家民族的深沉情感已经超越了个人私利的束缚,进入了崇高的审美境界。每年一度的“中德学生论坛”围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争与和平、消除贫困等问题展开,体现了南菁高中教育的全球视野。

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活动,普通高中的高品质发展从根本上体现在教育对美好人生的观照。作为江苏省首批立项的20所高品质示范高中之一的南菁高中,自当深刻把握新时代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历史使命出发,真正回归师生对生命幸福和精神家园的期盼,以美学精神提升教育内在品质,培养自信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葛道凯.从矛盾变化看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走向[J].教育研究, 2018(12):3-12.

[2]罗伯特·阿诺夫.比较教育的经验和伦理之维[J].比较教育研究, 2019(11):13-19.

[3]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14.

[4]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147.

[5]刘纲纪.美学与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0.

[6]顾明远.再论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观——紀念改革开放40周年[J].教育研究, 2018(5):4-8.

[7]刘铁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论新时代我国教育目的的蕴含[J].教育学报, 2018(10):3-12.

[8]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2:13.

[9]马丽英,田友谊.改革开放40年我国未来学校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基于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的分析[J].江苏教育研究, 2019(7/8):76-82.

[10][12]郑富兴.公民教育的审美之维[J].教育学报,2019(1):32-38.

[11]李健,刘保存.西方关于全球公民教育的内涵、价值和途径的争论[J].比较教育研究, 2019(7):13-21.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