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离心条件、血液规格对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影响分析
2020-04-10陈小光
陈小光
广州血液中心,广东广州 510095
浓缩血小板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效果,其质量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全血量、血纯度、含量等均会对治疗效果有一定影响。以往应用机采血小板较多,可制备高纯度血小板,但成本高、采集时间过长[1],仅能满足部分临床所需,故临床常辅以手工制备方法对其进行补充。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可以从普通献血者采集的全血中分离,成本低廉、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技术参数、分离方法、保存环境等影响,导致相对质量不高[2]。影响手工浓缩血小板数量的主要因素为离心条件和血液规格。其中离心条件包括悬挂法和分浆法,而血液规格方面目前主要采血规格为最低200mL,最高400mL,研究此两种规格有利于更好的凸显出研究结果的差异性。唐泽萍等[3]研究认为离心条件与血液规格对收集血小板均有影响,且认为400mL有利于制备浓缩血小板。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期间,不同血液规格、离心条件的影响作用,按照不同离心条件将采集血液(两种规格)分为两组,测定不同离心条件、不同规格下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混入量、血小板计数,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广州血液中心爱心人士所献血液共4212份。献血者年龄18~55岁,平均(35.1±6.5)岁。按《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3]规定严格筛选符合标准的献血者,其要求包括:男性体质量需不小于50kg,女性体质量需不小于45kg;营养中等以上,发育正常,体温正常;脉搏60~100次/min,脉压差范围4~5kPa,男性血压12~20kPa,女性血压8~12kPa;腹部无压痛无肿块、心肺正常;无大面积皮肤病、无创面感染、无皮肤黄染;经血液初检与体检后,献血者方能献血。采血期间需严格按照《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4]进行相应操作,标准完整清楚,血袋封闭完好,血液需无脂肪血、无溶血及无凝块问题。
本研究采用两种分组方法,首先按照不同离心条件将4212份采集血液分为两组,包括对照组(悬挂法,2106例)与观察组(分浆夹,2106例)。对照组男1109例,女997例,平均年龄(35.1±6.2)岁;观察组男1123例,女983例,平均年龄(35.0±6.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其次,按照不同规格将4212份采集血液分为 两 组,A组(400mL,2106例)与B组(200mL,2106例)。A组男1118例,女988例,平均年龄(35.3±6.4)岁;B组男1114例,女992例,平均年龄(35.0±6.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仪器设备主要包括苏州医疗仪器厂提供的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广州华南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提供的一次性专用血小板血袋(200mL、400mL),美国制造的SORVALL RC12BP离心机。此外还有开口夹子、止血钳与分浆夹等。
使用富浆发制备浓缩血小板并将新鲜全血平衡后,分别对200mL与400mL全血进行首次离心,200mL离心条件为2100×g离心力,维持10min,400mL全血离心条件为2100×g离心力,维持12min,两者室温需严格控制在22℃左右[5]。
离心完成后分别给予分浆夹分离作为观察组和悬挂式分离作为对照组,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与红细胞,分离后将其血浆部分转入“1”转移袋,余留白膜层与血浆25~30mL/U。再由“2”转移袋纳入20mL/U左右的0.5~1.0cm的上层红细胞,混匀“2”转移袋后行二次离心,其条件为室温22℃,400×g离心力,维持8min,结束后再将上层浓缩血小板进行分离[6]。制备期间需备好形状不同的血袋,包括上端普通方形与上端倒V型两种。
1.3 观察指标
观察评测观察组、对照组的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混入量、血小板计数指标数据及A组、B组的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混入量、血小板计数指标数据[7]。所有数据均准确录入避免误差发生。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离心条件下制备手工浓缩血小板情况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106袋。观察组红细 胞 混 入 量(0.69±0.58)×108/U、白 细 胞 混入 量(0.72±0.54)×108/U指 标 均 低 于 对 照 组(1.87±0.95)×108/U、(1.03±0.79)×108/U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359、14.762,P<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指标(6.58±0.57)×1010/U高于对照组(6.01±0.28)×1010/U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68,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离心条件下制备手工浓缩血小板情况比较
表2 不同规格条件下制备浓缩血小板情况比较
2.2 不同规格条件下制备浓缩血小板情况比较
采用观察组分离方法、离心条件比较200mL、400mL规格血小板的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混入量与血小板计数情况,200mL规格作为B组,400mL规格作为A组,A组红细胞混入量(0.77±0.35)×108/U低 于B组(1.79±0.76)×108/U且 差 异有 统 计 学 意 义(t=55.726,P<0.05);A组 白细 胞 混 入 量(1.09±0.54)×108/U、血 小 板 计 数(6.61±0.57)×1010/U均 高 于B组(0.66±1.03)×108/U、(5.98±0.73)×1010/U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87、30.955,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临床用血基本上绝大部分来自于无偿献血。无偿献血量主要以400mL为主,而符合献血法的健康体检标准的献血人员,是保证血小板制备质量的一个最主要条件,其次为设备、仪器、采血袋、离心机的质量。采血袋的光滑程度会直接影响血小板的质量,而采血时间过长也会导致分离出的血小板的数量有明显的不足,并可能在血袋内出现凝血块,并影响血小板质量,此外在血液运输过程中,尤其需要防治震荡,避免全血中血小板聚集影响血小板的制备质量,且研究还发现,血液采集到血小板制备完成时间超过6h也会引起血小板质量过低。而手工制备血小板可以节约全血中的血小板资源,并为临床反复输注血小板发生血小板输注无需等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使用手工制备洗涤血小板为一种安全且有效的血小板制剂,
浓缩血小板手工制备的影响因素较多,其血小板制品的整体质量与离心制备、采血顺畅情况、血袋表面光滑度、血液保存液、全血量、输注过程有关[8],且亦会受血小板采集前后的运输、保存影响[9]。一旦血小板质量出现问题,易会造成患者输注血小板无效。有研究表示血小板收集过程中除献血者自身影响因素外,还受血袋质量、温度、离心时间、离心速度的限制[10]。
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不同全血量、离心速度、离心时间在血小板收集期间的效果。如表1所示,观察组红细胞混入量(0.69±0.58)×108/U、白细胞混入量(0.72±0.54)×108/U指标均低于对照组(1.87±0.95)×108/U、(1.03±0.79)×108/U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359、14.762,P<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指标(6.58±0.57)×1010/U高于对照组(6.01±0.28)×1010/U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68,P<0.05),可知分浆法制浓缩血小板数量较多且WBC、RBC混入量较低[11],加之二次离心速度不高,血小板无需重新解聚悬浮即可应用,在无特殊设备、不贮存的条件下效果同样良好,操作简便优点明显[12]。利用分浆法是将全血离心后,将主袋放置在分浆夹进行固定,随后打开止血夹,使止血钳控制流速,并利用分浆夹前后的挤压力将白膜层及血浆挤入到空袋内,且由于血袋的固定较好,界面稳定不容易被破坏,且流速均匀,因此对浓缩血小板的回收率更高,红细胞及白细胞的混入量较少。悬挂式分离则是利用虹吸原理,将离心后全血主袋悬挂在分浆夹,由于会受到血液自身重量的影响,产生一定的摇摆,导致分离界面容易被破坏,进而影响浓缩血小板的收集量。
而如表2所示,A组红细胞混入量(0.77±0.35)×108/U低 于B组(1.79±0.76)×108/U且 差 异有 统 计 学 意 义(t=55.726,P<0.05);A组 白细 胞 混 入 量(1.09±0.54)×108/U、血 小 板 计 数(6.61±0.57)×1010/U均 高 于B组(0.66±1.03)×108/U、(5.98±0.73)×1010/U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87、30.955,P<0.05)。可 知400mL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红细胞混入量较少,制备效果较佳。而白细胞相对较多的情况可能与制备时彻底收集其白膜层有一定关联[13]。且本研究从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探究了不同分离方法和不同规格对手工浓缩血小板制备产生的影响,样本量大,可借鉴性较强。研究还认为,400mL的血袋制备相对比200mL血袋更佳,200mL全血在离心后分离界面相对较小,从离心机内移除到分离的过程中,界面容易被破坏,同时在富浆内含有大量的血小板粘附在血袋内,导致消耗现象。虽然400mL全血液具备相似的因素,但是由于体积较大,且分离界面更为清楚,血小板的收集效果更好。
同时在分离血小板期间为保证血小板浓缩质量,操作者需注意:(1)首次离心后,操作者需控制分离血浆时间,维持流速正常值,自然排放分浆夹内血液[14];(2)二次离心期间,垫好水包并竖直血袋,维持血袋上部充盈,可以使用止血钳轻轻敲打主袋内阻塞管,并使其无残留红细胞,可减少其血袋折叠、紧贴问题;(3)由于二次离心时间较短且速度较低,血液红细胞层易泛起且疏松程度较高[15],需保证动作的轻放轻拿,动作轻柔,平稳放置,分离过程中动作轻,制备后于室温下半小时解聚,并将制备后的手工浓缩血小板放置在血小板的震荡仪内,完全解聚后24h内完成输注。此外,分离时操作者需将分浆管维持半开放状态,且不可完全打开止血钳,可有效保证血小板的浓缩质量。同时,需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操培训,降低由于人工不熟练等导致的血小板制备效果不佳。
综上所述,血液规格与离心条件的不同均会对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过程中的血小板收集质量造成影响,为保证浓缩血小板的质量,采用分浆法与400mL升的血液规格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