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通气在危重症哮喘抢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20-04-10黄永烽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危重呼吸机气道

黄永烽

广东省东莞康华医院,广东东莞 529080

危重型哮喘主要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以及呼吸急促,患者双侧肺部出现哮鸣音,与此同时部分患者会产生意识异常以及烦躁不安等表现。对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后无法缓解病情,同时病情会出现恶化,如果未对患者实施及时治疗会出现窒息死亡[1]。如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无效后需要应用机械通气,可将治疗成功率提升。本研究主要分析机械通气在危重型哮喘抢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8年2月到我院救治的80例危重型哮喘患者,以抢救治疗方式分组,观察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28~68岁,平均(45.6±4.6)岁,平均病程(7.2±1.1)年,对照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9~70岁,平均(47.8±4.9)岁,平均病程(7.3±1.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诊断标准:患者均符合1997年中华结核呼吸杂志对重症哮喘的诊断内容;患者动脉血气分析pH<7.25,PaCO2>50mm Hg;患者均出现呼吸急促表现,呼吸频率为30~45次/min;患者产生端坐呼吸以及嘴唇紫绀等表现。

纳入标准:经过诊断后均为危重型哮喘患者;并未患有肝、肾功能不全;并未患有心脏疾病;无机械通气禁忌症;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3 症状表现

80例患者均出现呼吸极度困难,同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紫绀以及意识障碍。5例患者处于濒死状态,8例患者表现为静息胸,10例患者哮喘持续时间为48~72h。患者呼吸频率为10~45次/min,心率为40~150次/min,血氧饱和度<90%以下。

1.4 方法

1.4.1 观察组 机械通气指征,绝对适应证:心跳和呼吸停止;意识障碍或明显损伤;呼吸浅慢、不规则或伴呼吸暂停,呼吸中枢抑制;即将发生心跳呼吸停止。相对适应证:虽然进行积极治疗,PaCO2仍继续增高并伴进行性呼吸性酸中毒;伴发严重代谢性酸中毒;伴发严重的呼吸困难;心肌严重缺血;心律失常;严重的呼吸肌疲劳或衰竭,既往曾因哮喘严重发作而曾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者。

机械通气方法:40例患者为经口气管插管,选择相关呼吸机设备,调整模式为PSV或者SIMV。在确保适当通气的基础上,患者进行自主呼吸时可避免过度充气。对于单纯定压以及定容型A/V模式中,自主呼吸过程中容易产生人机对抗表现,加重过度充气,为此需要避免。对于危重型哮喘患者而言,对其实施早期机械通气,调节通气量则是长呼吸、慢频率以及低通气量。为了对患者实施控制性低通气,通常选择VC容量控制,SIMV模式,呼吸频率设置为10~12次/min,潮气量设置为5~8mL/kg,吸气流速设置为60~100L/min,采用高流速,将吸气时间减少,以此延长呼吸时间。如果患者自主呼吸情况较弱或者不能进行自主呼吸,可选择VCIPPV(容量控制间歇正压通气)模式,可调快呼吸频率,潮气量设置为8~10mL/kg,依据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对通气量进行调节,FiO2(吸入氧浓度)对呼吸动力学指标并无严重影响,可按照低氧血症进行确定,一般情况下设置为0.35~0.70,确保SaO2在0.93以上。患者使用机械通气初始治疗时选择咪达唑仑,以此改善躁动表现,以免出现人机对抗,改善呼吸肌疲劳。随后对患者的血压水平、心电情况以及二氧化碳曲线等指标进行监测,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氨茶碱等以及对患者实施雾化吸入治疗,而后加大呼吸道管理力度,科学选择抗生素对

将本研究活动所得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pH、PaO2以及PaCO2水平通过统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感染实施控制,对患者水电解质紊乱进行纠正。

1.4.2 对照组 医务人员对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并予以患者24h心电监护,给氧方式为经鼻导管,氧流量为3~5L/min,而后予以患者抗生素,确保水电解质平衡,患者可雾化吸入β2受体激动剂。

1.5 评估指标[2]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气指标,即pH、PaO2以及PaCO2,而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命体征指标,即收缩压、心率、呼吸频率;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表1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s)

?

2.2 两组生命体征比较

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收缩压、心率以及呼吸频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命体征比较(± s)

表2 两组生命体征比较(± s)

?

2.3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比较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FEV1和FEV1/FVC水平,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FEV1和FEV1/FV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3 讨论

哮喘持续状态和致死性哮喘均属危重型哮喘,危重型哮喘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两种类型:(1)致死性哮喘Ⅰ型(缓发持续型)。此类患者对于哮喘病史控制不佳,出现气流阻塞,从而产生慢性成分,其中包含气道壁肥大、气道壁水肿以及黏液浓缩[3-4]。β2受体激动剂进行治疗存在局限性,应采用大剂量激素和机械通气实施治疗。(2)致死性哮喘Ⅱ型(突发急进型)。哮喘表现开始后几分钟直至几小时出现呼吸停止。通常情况下疾病发作前哮喘症状轻度,危重型哮喘占据比例较少,其死亡率较高。

危重型哮喘患者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理论于1961年提出,文献报道5例患者通过治疗后均存活。有学者对出现高碳酸血症危重型哮喘患者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仅少数患者需要实施气管插管[5]。对于危重型哮喘患者而言机械通气治疗一般无固定模式,依据患者的病情严重情况、意识情况、血流动力学以及气道保护能力等可采用有创或者无创模式。无创通气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同步性,对患者说话以及用餐无一定的影响,患者容易接受,属于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6-7]。本研究中抽取的40例患者经过机械治疗后,病情改善,pH、PaO2、PaCO2、收缩压、心率以及呼吸频率水平均显著改善,同时患者均撤机。另外,长期机械通气易发生呼吸机依赖。研究结果表明:(1)危重型哮喘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后,在短时间内如果病情控制不佳,需要创建人工气道,采用机械通气,将低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情况改善,对患者的生命进行抢救,改善其表现。大部分专家认为气管导管管径应为7.5~8mm,将气道阻力降低,改善呼吸做功,有助于将黏稠痰液栓进行吸出。(2)在应用初期,患者具有较高的气道压力,科学选择镇静剂能够提升抢救成功率。镇静剂有助于相关医疗操作,将躁动次数减少,以此减少二氧化碳量。(3)哮喘在发作过程中可提升气道阻力,机械通气过程中应选择较小的潮气量,防止气压伤以及低血压的产生[8]。对危重型哮喘患者实施治疗时,大部分患者通过常规通气和药物治疗缓解肺充气,降低压力,增加运动幅度。(4)适当对患者实施机械通气后可获取显著的疗效,将小气道等压点位置进行改变,将肺泡中内压充气进行缓解。与此同时能够对哮喘进行对抗,改善呼吸肌负荷,将气道阻力改善。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对患者不同水平时吸气峰压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当PEEP增加之后,吸气峰压平台压如果出现降低现象,血压水平回升,说明缓解过度充气,表示PEEP设置合适[9-10]。(5)加大气道管理力度。哮喘患者由于气道黏膜出现干燥,分泌物排出并不顺畅,从而会产生痰痂,从而加强了气道阻力。在对患者实施治疗时如果增加了分泌物说明哮喘改善。(6)营养支持。由于机体内环境紊乱是引发危重型哮喘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对患者实施水电解质纠正[11-12]。在进行临床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下内容:(1)对于未补足血容量的失血性休克和未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患者需要终止呼吸机的应用[13]。(2)操作人员需要对机械性能、应用方法、排除故障等方面进行熟知,避免治疗效果产生影响,或者机器损伤。(3)应用呼吸机患者需要通过专人进行护理以及监视,并对机械通气治疗记录单进行详细填写。(4)病房每日应采用过氧乙酸进行消毒,或者采用紫外线实施照射[14]。(5)呼吸机需要由专人进行管理,并对设备进行保养和修养。应用呼吸机前后对其外部管道、呼吸活瓣以及雾化装置进行更新。与此同时,机械通气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包含平均气道压、吸气压加强,呼吸比延长,频率增加和吸气末平台时间延长[15]。

综上所述,抢救和治疗危重型哮喘患者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治疗此病的主要方法为机械通气,本研究表明危重型哮喘患者采用此治疗方法效果良好,在治疗时需要对呼吸机性能进行了解,并熟悉上机以及撤机的有效时间,科学采用机械通气治疗。

猜你喜欢

危重呼吸机气道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精细化护理管理对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并发症的影响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镇静护理在呼吸机治疗危重患儿中的有效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1例的护理体会
84例儿童气道异物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