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介入手术治疗时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完全栓塞率和预后的效果评价
2020-04-10陈泽鑫蔡洁波黄广俊
陈泽鑫 蔡洁波 黄广俊
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三科,广东揭阳 522095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上常见且多发的脑血管疾病,该疾病在临床上的危害性极大,不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而且其致死率也较大[1-2]。目前,临床上对颅内动脉瘤患者主要进行手术治疗,且该手术的治疗效果较高,可以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稳定患者的病情且降低了患者致死和致残率[3-4],但由于治疗的时机不同,其产生临床的治疗效果也会所不同。所以,选择适宜的治疗时机是十分重要的[5]。本研究主要分析不同介入手术治疗时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完全栓塞率及其预后效果,择取本院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收治时间均在2015年5月~2018年12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本院2015年5月~2018年12月颅内动脉瘤患者100例,上述患者均经过CT或DSA检查确诊,包括86例患者为蛛网膜下隙的首次出血,30例患者为2次出血,2例患者为3次出血。前后交通的动脉瘤为52个、42个,大脑前中的动脉瘤为8个、20个。将上述患者按照血管内治疗时距离发病的时间来分两组,各50例。早期治疗组(距离发病时间≤72h)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22~80岁,平均(45.3±4.4)岁,体质量55~80kg,平均(70.6±5.8)kg;晚期治疗组(距离发病时间>72h)中男23例,女26例,年龄20~79岁,平均(44.8±4.9)岁,体质量54~80kg,平均(71.2±3.2)kg。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6-7]
入组患者均患有自发性的蛛网膜的下腔出血,伴有或不伴有颅内的血肿。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麻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患者成仰卧位,将穿刺点完全暴露。股动脉穿刺,置入6F动脉鞘,DSA血管造影来确定载瘤动脉的具体位置及动脉瘤的大小和形状。替换导丝的同时将造影管拔出,插入导引导管,将塑形微导管经过导引导管穿入到患者颅内动脉瘤腔中的外1/3的位置。选取电解可脱性的弹簧圈填入到动脉瘤腔中,填入的过程中应通过DSA来观察患者的填塞程度,以最大限度的填塞为宜。
1.4 术后处理
患者术后行常规处理,在8h内静脉滴注尼莫通50mg,通过腰穿持续的将脑积液进行引流,另外每天滴注低分子的肝素钙2500U,滴注时间是1~3d,抗凝治疗3d。
1.5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栓塞情况、预后的GC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病率。
1.6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2.0软件处理。其中两组患者的的栓塞情况为分级指标,应使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栓塞情况比较
早期治疗组患者的完全栓塞率显著高于晚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栓塞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病率比较
早期治疗组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晚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GCS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早期治疗组的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晚期治疗组(P<0.05),而GCS评分与晚期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病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GCS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患者GCS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比较(± s,分)
?
3 讨论
国外的研究结果发现[8-9],约50%蛛网膜下腔的出血患者,其死亡在发病后的1个月。1/3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生存者需终身治疗,其总体平均死亡率是51%,大部分的死亡情况发生在患者发病后的第2周,在出现明确症状之前,约有10%的患者死亡,而在发病后的24h内,患者的死亡率为25%,发病后30d内,患者的死亡率达到45%[10]。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为一种危害性较大的脑血管急症,根据相关数据[11-13],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手术后的3周内,约有40%的患者会再次发生出血,而再出血的致残率和病死率高将达80%,所以,如何合理把握正确安全的介入栓塞治疗为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
相关研究表明[14-15],在所有因急性脑血管病而导致的死亡患者当中,因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致死患者已经占据了1/3,所以该疾病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目前为止,临床上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主要进行的是手术疗法,借助夹闭或者通过血管内的介入治疗预防患者动脉瘤的破裂和再出血,该疗法能取得较好效果,稳定病情从而降低该疾病的致死和致残率[16]。相关文献发现[17-18],当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时间低于3d时,病死率约5.3%,当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时间高于3d时,病死率增加一倍。所以,越早治疗对术后的预后效果最好。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血管介入治疗可以有效的治疗患者颅内动脉瘤,并且可以有效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且手术时间短,操作也不复杂,已被大多数医生首选。
本研究发现,早期治疗组完全栓塞率高于晚期治疗组(P<0.05);早期治疗组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晚期治疗组(P<0.05);治疗后,早期治疗组的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晚期治疗组(P<0.05),而GCS评分与晚期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早期的介入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且完全栓塞的程度较高,且预后较为明显,为颅内动脉瘤预后治疗首选的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