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肠内推移瓣在高位肛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2020-04-10李镇伟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窦道内口肛管

李镇伟

广东省普宁华侨医院普通外科,广东普宁 515300

肛瘘是由于肛窦炎等肛管感染导致肌间及皮下窦道形成,是肛周感染的慢性期,高位肛瘘是其复杂类型,其内口位置较高,而且窦道的走形复杂,肛门括约肌上、括约肌间均有可能形成窦道,并在肛周皮肤形成窦道外口[1]。导致肠内容物及气体从窦口排出,甚至伴发反复的窦道急性感染等急性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高位肛瘘临床多采取挂线疗法,但治疗周期长,痛苦大[3],临床效果不甚理想,肛瘘复发的情况也较为常见,直肠内推移瓣能够通过组织瓣对肛瘘的内口进行修复封闭,促进肛瘘的愈合[4]。本院近年来对高位肛瘘采用内推移组织瓣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4月普宁市华侨医院肛肠外科416例肛瘘患者,其中男264例,女152例,年龄25~71岁,平均(48.1±8.7)岁,纳入标准:(1)患者诊断符合《肛肠病学》中高位肛瘘诊断标准;(2)肛瘘未经外科手术治疗;(3)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脓肿、痔等肛门周围疾病或肛管畸形者;(2)合并凝血功能障碍;(3)心、肺等脏器严重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手术或麻醉者;患者入选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08例和对照组208例,对照组中男127例,女81例,年龄27~71岁,平均(47.8±8.6)岁,病程1~6年,病程(3.7±1.2)年,观察组男125例,女83例,年龄25~70岁,平均(48.3±8.8)岁,病程1~8年,平均(3.8±1.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研究内容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挂线法,观察组采用直肠内推移瓣修补,术前常规肠道准备,手术中均采用低位腰麻下进行,对照组患者麻醉成功后采用截石位,肛诊后扩肛,探查肛管及窦道位置、走行及窦口分布情况,首先采用探针对窦道进行探查,探查内口不明确者采用亚甲蓝示踪法,在肛管内塞入纱布条至直肠深度,在窦道外口注入亚甲蓝溶液(江苏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H32024827),然后抽出纱布,观察纱布染色情况,依据染色位置的深度、方位判断内口的位置,如仍不能显示内口,可采用硬质探针探查窦道,在肛管内用手引导探针,依据指诊窦道的大致走形探查内口,探查内口,适当搔刮窦道。复杂肛瘘则将各个瘘管同主瘘管间切开,清除炎性组织,然后在瘘管内置入橡皮条,绕过窦道外侧肛管组织,收紧后结扎,然后每3天查看橡皮条松紧度,如发现橡皮条松弛,则适度收紧,但避免橡皮条收的过紧,对组织产生过度切割。观察组患者采用直肠内推移瓣修补术治疗,首先探查窦道及内口位置,确定内口位置口依据内口位置、大小设计直肠内推移瓣[5-6],确保推移瓣的基底和顶部比例为2:1,同时推移瓣推移后能够覆盖窦道内口,推移瓣深度至环形肌层,游离推移瓣后推移至窦道内口,间断缝合封闭窦道内口,推移瓣转移区组织缺损间断缝合,如窦道较宽大者可适当放置引流,组织生长后其自然脱出。

1.3 术后治疗

术后均采用抗菌药预防感染,每日1/5000高锰酸钾(山东明仁福瑞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20063383)坐浴,定期检查引流及橡皮筋情况,疼痛较重者给予口服止痛药物。

1.4 评价标准

1.4.1 临床疗效 临床疗效依据相文献制定[7-8],在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评价,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窦道完全愈合。显效:临床症状消,窦道内口愈合,窦道基本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窦道内口及外口仍存在。无效:临床症状无减轻,窦道较前无明显变化或出现新的窦道。临床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1.4.2 肛管测压 肛管测压在术前及术后半个月、1个月及术后3个月进行,采用ZGJ-D3型直肠测压仪(上海涵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进行检测[9],分别测量肛管舒张压、肛管静息压及肛管收缩压。

1.4.3 肛门功能评分 肛门功能评分在术前及术后半个月、1个月及术后3个月进行,肛门功能评分依据Wexner标准进行[10],包括6个因子,包括大便性质、排便失禁情况及生活方式改变等,每个因子0~4级评分,总分24分,各个因子累积得分,得分越高表示肛门功能越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间及重复测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对照组(P<0.05),术后肛瘘愈合时间要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s)

?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术后3个月评价临床疗效,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

2.3 两组患者肛管压力变化

两组患者术前肛管舒张压、肛管收缩压及肛管静息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个月两组肛管舒张压、肛管收缩压及肛管静息压力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个月对照组肛管舒张压、肛管收缩压及肛管静息压力仍低于术前(P<0.05),术后半个月、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肛管舒张压、肛管收缩压及肛管静息压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Wexn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个月、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Wexner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 讨论

肛瘘是肛周感染的慢性阶段,由于存在内部窦口,导致粪便、肠液等反复污染窦道,引起窦道内慢性炎症反应,往往难以愈合,引起临床症状的反复发作,如窦口渗液,肛周瘙痒、窦道排气等,对患者的生活影响较大,引起生活质量的降低[11-12],甚至导致心理问题。肛瘘依据内口的位置可分为高位及低位肛瘘,高位肛瘘由于窦道跨过肛门外括约肌深部,瘘口的位置较高。而且窦道走形也往往较为复杂,如单个内口多个外口,或单个外口多个内口,多个窦道并行等。肛瘘的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如手术及药物熏洗等[13-14],但手术仍然是目前治疗肛瘘的主要形式,但临床效果仍不满意,而高位肛瘘更是治疗的难点之一。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肛管压力比较(± s,mm Hg)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肛管压力比较(± s,mm Hg)

注:与术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bP<0.05

?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肛门功能Wexner评分比较(± s,分)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肛门功能Wexner评分比较(± s,分)

?

高位肛瘘的手术目前以挂线疗法为主,在窦道内挂线后收紧,然后通过挂线的切割力慢慢切割窦道,形成瘢痕愈合。但其在治疗过程中疼痛较重,而且治疗周期长,而且挂线切割过程也要切断肛门括约肌,甚至影响肛门功能[15],存在导致肛门失禁的风险。切割创面面积较大,形成瘢痕组织较多,也存在并发肛门狭窄的风险。粪便等通过内口对窦道污染是引起肛瘘反复发作的原因,尤其是高位肛瘘,内口位置高,压力大,粪便及肠内容物更容易进入窦道[16],因此在治疗时能够采用合适的组织对内口进行封闭,并且恢复局部的黏膜组织,增加其对粪便等感染源的抵御能力是理想的治疗方法[17-18]。

直肠内推移瓣通过切取转移瘘口周围的直肠黏膜、黏膜下组织及部分肌层组织形成,组织瓣血运丰富,活力较好。能够对内口进行闭合,而且维持活力,闭合后内口部位有黏膜组织存在,与周围组织的相差不大,对细菌的抵御能力增强,能够避免肠道内污染物对窦道的反复污染,存进窦道的愈合[19-20]。在对两种治疗方法的观察发现,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及窦道的愈合时间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但在术中出血及手术时间要多于对照组,与手术相对复杂及直肠局部血流丰富有关。术后对肛门功能及肛管压力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后直肠功能要优于对照组,术后半个月、1个月及3个月肛门Wexne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肛门失禁的风险要明显低于对照组。肛管测压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肛管压力受到的影响更小,术后半个月、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肛管静息压力、肛管收缩压及肛管舒张压均要高于对照组,说明直肠内推移瓣治疗高位肛瘘,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更小,恢复更快。

综上所述,直肠推移瓣治疗高位肛瘘对肛门的影响下,恢复快,窦道愈合率高,临床效果较好,适宜于具备条件的医院在高位肛瘘的治疗中应用。

猜你喜欢

窦道内口肛管
妊娠合并肛管癌1例并文献复习
Goodsall规律预测与经直肠双平面腔内超声定位肛瘘内口的价值比较
结核性窦道治疗中负压封闭引流置管方式的改良及护理
端扫式凸阵腔内超声探头与高频线阵超声探头定位肛瘘内口的临床研究
胎儿正常肛门、肛管和畸形改变的超声图像分析
右胫骨Brodie脓肿急性发作伴软组织脓肿及窦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复杂性肛瘘手术技巧
女性出口梗阻型及混合型功能性便秘患者肛肠动力学特点
肛瘘术后为什么会复发
腹部手术后腹壁窦道形成原因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