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内推移瓣在高位肛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2020-04-10李镇伟
李镇伟
广东省普宁华侨医院普通外科,广东普宁 515300
肛瘘是由于肛窦炎等肛管感染导致肌间及皮下窦道形成,是肛周感染的慢性期,高位肛瘘是其复杂类型,其内口位置较高,而且窦道的走形复杂,肛门括约肌上、括约肌间均有可能形成窦道,并在肛周皮肤形成窦道外口[1]。导致肠内容物及气体从窦口排出,甚至伴发反复的窦道急性感染等急性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高位肛瘘临床多采取挂线疗法,但治疗周期长,痛苦大[3],临床效果不甚理想,肛瘘复发的情况也较为常见,直肠内推移瓣能够通过组织瓣对肛瘘的内口进行修复封闭,促进肛瘘的愈合[4]。本院近年来对高位肛瘘采用内推移组织瓣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4月普宁市华侨医院肛肠外科416例肛瘘患者,其中男264例,女152例,年龄25~71岁,平均(48.1±8.7)岁,纳入标准:(1)患者诊断符合《肛肠病学》中高位肛瘘诊断标准;(2)肛瘘未经外科手术治疗;(3)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脓肿、痔等肛门周围疾病或肛管畸形者;(2)合并凝血功能障碍;(3)心、肺等脏器严重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手术或麻醉者;患者入选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08例和对照组208例,对照组中男127例,女81例,年龄27~71岁,平均(47.8±8.6)岁,病程1~6年,病程(3.7±1.2)年,观察组男125例,女83例,年龄25~70岁,平均(48.3±8.8)岁,病程1~8年,平均(3.8±1.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研究内容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挂线法,观察组采用直肠内推移瓣修补,术前常规肠道准备,手术中均采用低位腰麻下进行,对照组患者麻醉成功后采用截石位,肛诊后扩肛,探查肛管及窦道位置、走行及窦口分布情况,首先采用探针对窦道进行探查,探查内口不明确者采用亚甲蓝示踪法,在肛管内塞入纱布条至直肠深度,在窦道外口注入亚甲蓝溶液(江苏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H32024827),然后抽出纱布,观察纱布染色情况,依据染色位置的深度、方位判断内口的位置,如仍不能显示内口,可采用硬质探针探查窦道,在肛管内用手引导探针,依据指诊窦道的大致走形探查内口,探查内口,适当搔刮窦道。复杂肛瘘则将各个瘘管同主瘘管间切开,清除炎性组织,然后在瘘管内置入橡皮条,绕过窦道外侧肛管组织,收紧后结扎,然后每3天查看橡皮条松紧度,如发现橡皮条松弛,则适度收紧,但避免橡皮条收的过紧,对组织产生过度切割。观察组患者采用直肠内推移瓣修补术治疗,首先探查窦道及内口位置,确定内口位置口依据内口位置、大小设计直肠内推移瓣[5-6],确保推移瓣的基底和顶部比例为2:1,同时推移瓣推移后能够覆盖窦道内口,推移瓣深度至环形肌层,游离推移瓣后推移至窦道内口,间断缝合封闭窦道内口,推移瓣转移区组织缺损间断缝合,如窦道较宽大者可适当放置引流,组织生长后其自然脱出。
1.3 术后治疗
术后均采用抗菌药预防感染,每日1/5000高锰酸钾(山东明仁福瑞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20063383)坐浴,定期检查引流及橡皮筋情况,疼痛较重者给予口服止痛药物。
1.4 评价标准
1.4.1 临床疗效 临床疗效依据相文献制定[7-8],在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评价,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窦道完全愈合。显效:临床症状消,窦道内口愈合,窦道基本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窦道内口及外口仍存在。无效:临床症状无减轻,窦道较前无明显变化或出现新的窦道。临床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1.4.2 肛管测压 肛管测压在术前及术后半个月、1个月及术后3个月进行,采用ZGJ-D3型直肠测压仪(上海涵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进行检测[9],分别测量肛管舒张压、肛管静息压及肛管收缩压。
1.4.3 肛门功能评分 肛门功能评分在术前及术后半个月、1个月及术后3个月进行,肛门功能评分依据Wexner标准进行[10],包括6个因子,包括大便性质、排便失禁情况及生活方式改变等,每个因子0~4级评分,总分24分,各个因子累积得分,得分越高表示肛门功能越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间及重复测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对照组(P<0.05),术后肛瘘愈合时间要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s)
?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术后3个月评价临床疗效,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
2.3 两组患者肛管压力变化
两组患者术前肛管舒张压、肛管收缩压及肛管静息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个月两组肛管舒张压、肛管收缩压及肛管静息压力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个月对照组肛管舒张压、肛管收缩压及肛管静息压力仍低于术前(P<0.05),术后半个月、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肛管舒张压、肛管收缩压及肛管静息压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Wexn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个月、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Wexner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 讨论
肛瘘是肛周感染的慢性阶段,由于存在内部窦口,导致粪便、肠液等反复污染窦道,引起窦道内慢性炎症反应,往往难以愈合,引起临床症状的反复发作,如窦口渗液,肛周瘙痒、窦道排气等,对患者的生活影响较大,引起生活质量的降低[11-12],甚至导致心理问题。肛瘘依据内口的位置可分为高位及低位肛瘘,高位肛瘘由于窦道跨过肛门外括约肌深部,瘘口的位置较高。而且窦道走形也往往较为复杂,如单个内口多个外口,或单个外口多个内口,多个窦道并行等。肛瘘的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如手术及药物熏洗等[13-14],但手术仍然是目前治疗肛瘘的主要形式,但临床效果仍不满意,而高位肛瘘更是治疗的难点之一。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肛管压力比较(± s,mm Hg)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肛管压力比较(± s,mm Hg)
注:与术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bP<0.05
?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肛门功能Wexner评分比较(± s,分)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肛门功能Wexner评分比较(± s,分)
?
高位肛瘘的手术目前以挂线疗法为主,在窦道内挂线后收紧,然后通过挂线的切割力慢慢切割窦道,形成瘢痕愈合。但其在治疗过程中疼痛较重,而且治疗周期长,而且挂线切割过程也要切断肛门括约肌,甚至影响肛门功能[15],存在导致肛门失禁的风险。切割创面面积较大,形成瘢痕组织较多,也存在并发肛门狭窄的风险。粪便等通过内口对窦道污染是引起肛瘘反复发作的原因,尤其是高位肛瘘,内口位置高,压力大,粪便及肠内容物更容易进入窦道[16],因此在治疗时能够采用合适的组织对内口进行封闭,并且恢复局部的黏膜组织,增加其对粪便等感染源的抵御能力是理想的治疗方法[17-18]。
直肠内推移瓣通过切取转移瘘口周围的直肠黏膜、黏膜下组织及部分肌层组织形成,组织瓣血运丰富,活力较好。能够对内口进行闭合,而且维持活力,闭合后内口部位有黏膜组织存在,与周围组织的相差不大,对细菌的抵御能力增强,能够避免肠道内污染物对窦道的反复污染,存进窦道的愈合[19-20]。在对两种治疗方法的观察发现,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及窦道的愈合时间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但在术中出血及手术时间要多于对照组,与手术相对复杂及直肠局部血流丰富有关。术后对肛门功能及肛管压力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后直肠功能要优于对照组,术后半个月、1个月及3个月肛门Wexne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肛门失禁的风险要明显低于对照组。肛管测压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肛管压力受到的影响更小,术后半个月、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肛管静息压力、肛管收缩压及肛管舒张压均要高于对照组,说明直肠内推移瓣治疗高位肛瘘,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更小,恢复更快。
综上所述,直肠推移瓣治疗高位肛瘘对肛门的影响下,恢复快,窦道愈合率高,临床效果较好,适宜于具备条件的医院在高位肛瘘的治疗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