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图会》身体图像中的晚明人身体知识与观念
2020-04-10沈歆
◇ 沈歆
晚明王圻、王思义父子编纂的《三才图会》(约1609),收录大量图像,图文互证,是一部带有图谱性质的类书。通常,书中插图是文字的附庸,而《三才图会》却反其道而行之,“是编也,图绘以勒之于先,论说以缀之于后,图与书相为印证,陈之棐几,如管中窥豹,虽略见一斑,于学士不无小补矣”〔1〕。即以图像为先,文字不过是对图像的论说和阐释。
王圻、王思义父子二人对当世书籍插图广加搜辑,“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物,精而礼乐经史,粗而宫室舟车,幻而神仙鬼怪,远而卉服鸟章,重而珍奇玩好,细而飞潜动植,悉假虎头之手,效神奸之象。卷帙盈百,号为图海”〔2〕。所谓“三才”乃指天、地、人,书中按天文、地理、人物、时令、宫室、器用、身体、衣服、人事、仪制、珍宝、文史、鸟兽、草木共14个门类辑录图像和文字内容,其中图像所占比例接近一半。可见,《三才图会》颇有意于以图像形式呈现各个门类的知识。
其中,“身体”门共七卷,收录428幅图,内容涉及经脉、脏腑、骨度、穴位、医理、病症等医学图像,道教脏腑神图像以及一般相术知识的图像。具体而言,卷一和卷二辑录的主要是脏腑图像;卷三、卷四、卷五所收为医理图,内容主要出自《黄帝八十一难经》;卷六为病症图像,主要为疮疡病症,收录36种疮的体表症状图;卷七则是相术图,有关面相、面痣、痕纹、气运、五官、手足纹等推测人生凶吉祸福的图像,该卷图像数量最多,共辑图227幅,而眉、眼、鼻、口、耳五官和手、足纹的图像更小且排列密集,一页版面排列8幅之多。
一、身体图像的来源
《三才图会》中的图像并非王圻、王思义所创,而是辑自当时各类书籍中现成的插图,有关医学的图像极有可能出自当时或此前出版的相关医籍。
卷一和卷二辑录的是脏腑图像,主要为“五脏”,即肺、脾、心、肾、肝,以及“六腑”,即大肠、胃、小肠、膀胱、三焦、胆等。卷二后半部分还有人体经络图,如《督脉图》《任脉图》《十二经之图》《十二经原穴之图》等;骨度图如《仰人骨度图》《伏人骨度图》《侧人骨度图》;有关气血循环的图像,如《荣卫周身与天同度图》《宗荣卫三气所生图》《荣卫相随之图》《经脉荣卫度数图》。此外还有脏腑解剖位置图,如《人身正面图》《人身背面图》。“五脏六腑”的图像又分别包括脏腑形态图、脏腑经穴图、藏象图、脉象图、道教脏腑神图,如肺脏的图像包含《肺图》《肺经诸穴图》《肺脏之图》《肺脉见于三部之图》《肺脉之图》《肺神图》。
实际上,相似的脏腑图像在元代滑寿所著《十四经发挥》也可以看到,如《任脉之图》《督脉之图》《仰人尺寸之图》《伏人尺寸之图》《足少阳胆经之图》《足太阳膀胱经之图》《手少阳三焦经之图》《足少阴肾经之图》《足阳明胃经之图》《手厥阴心包经之图》《手少阴心经之图》等,〔3〕差别在于《十四经发挥》中的插图比较粗糙,《三才图会》的图像更加精美。这些图像亦可见于明代高武所撰《针灸聚英》,该书凡例第五条云:“今以滑氏《十四经发挥》《金兰循经》经络绘图,每穴自始至终,某穴主某病。”〔4〕可知《针灸聚英》的插图参考了《十四经发挥》和《金兰循经》。《金兰循经》为元翰林学士忽泰必列所著,《针灸聚英集用书目注》有云:“(《金兰循经》)首绘脏腑前后二图,中述手足三阴三阳走属,继取十四经络流注。各为注释,列图于后,传之北方。自恒山董氏锓梓,吴门传者始广。自滑氏注《十四经发挥》而人始嫌其简略矣。”〔5〕可知《十四经发挥》沿用了《金兰循经》的脏腑、经络等插图,并且自《十四经发挥》刊行后,自北向南广为流传,逐渐取代了较为简略的《金兰循经》。另外,明代马莳撰《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1586),〔6〕为史上第一部《灵枢》全注本,附有经络腧穴图解,也和《十四经发挥》的图像一脉相承(图1)。
《三才图会》道教脏腑神图,包括《肺神图》《脾神图》《心神图》《肾神图》《肝神图》《胆神图》,以6种神兽代表脏腑,可能源于唐宋之际的三部道教著作:《黄帝遁甲缘身经》《上清黄庭五脏六腑真人玉轴经》《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7〕明代的养生著作中也能见到这些图像,如高濂撰《遵生八笺》(1591),〔8〕卷三至卷六为“四时调摄笺”,即有上述五脏一腑的神兽图,与《三才图会》如出一辙,都以肺神为虎,心神为朱雀,肝神为龙,脾神为神凤,肾神为双头玄鹿,胆神为龟蛇(图2)。
卷三、四、五的图像则直接采用了明张世贤撰《图注八十一难经》(1510),这类图像可以称为医理图。张世贤为正德间名医,撰此书注解难经八十一篇,篇篇附图。四库馆臣认为此书:“凡注有累言不尽者,可以披图而解,惟其中有文义,显然不必待图始解者,亦强足其数,稍微冗赘。其注亦循文敷衍,未造深微。”〔9〕也就是说书中有些内容有必要附加插图以帮助读者理解,有些插图却有凑数之嫌,而且认为书中注文未诣精微。晚明的出版印刷创造了古代印刷史上的辉煌,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出版了大量插图书籍,医学书籍恐怕也不能在这种风气之外。
卷六疮疡病症图像,共收录36种疮的体表症状图。疮疡即疮的总称,痈疽疔疖瘰疥癣疳毒痘疹等肌肉腐坏伤烂的病症,都属于疮。明代外科医学水平较前代有明显提高,人们对外科疾病的论证和治疗都有所创新。当时出版了不少外科医籍,影响深远。如汪机《外科理例》(1531)、王肯堂《证治准绳》(1602)、申斗垣《外科启玄》(1604)等等。当时外科医籍常常附有体表病症、治疗器械等相关插图。明代窦梦麟托名宋代窦汉卿所撰《重校宋窦太师疮疡经验全书》(1569)〔10〕所附部分疮疡病症图像,与《三才图会》卷六的部分插图基本一致,此外书中所收《脏腑正面图》《脏腑背面图》,也与《三才图会》的插图一脉相承。(图3)(图4)
卷七相术之图,考其来源,与传为麻衣道者所作的相术书《麻衣相法》〔11〕基本一致。麻衣道者传为宋初著名相术家陈抟的老师。《麻衣相法》这类相术书在坊间流传甚广,书中附有大量关于人物面部总图、气运图、五官各部位形状特征、痣相、纹相等诸相分解图。《麻衣相法》的图版分为两种,即大的面相图为文字和图像左右排版,小图特别是五官、手足等细节图则采用上图下文的形式排版。而《三才图会》这一卷的图版明显借鉴了《麻衣相法》的版面形式,特别是五官、手纹部分,由于图很小,采用了8幅图并列排一页的形式。
图1 十四经发挥心经图第691页
图2 遵生八笺卷四脾神图第47页
图3 窦太师疮疡续修子部1012册第489页
二、身体图像和医学知识
1.整体医学宇宙观
明代学者邱濬撰《明堂经络前图序》云:“夫人得天地之性以生,凝而为之形,流而为之气,内有脏腑以应天之五行,外有面部以象地之五岳,以至手足之有经络十二以应经水,肢体之有系络三百六十有五以应天度。其气穴称是以应周期之日,上下有纪,左右有象,督任有会,俞合有数。是人一身,生天地之间,全阴阳之理,聚五行之气,备万物之象,终日之间,动息坐卧,百年之内,少壮艾老,无非是身之所运用,而恒与之偕焉。”〔12〕即言人得天地之灵性,脏腑、面部、手足、肢体、经脉、气穴皆通过阴阳五行与天地相通。人体内有五脏六腑应天之五行,面部有五官以象地之五岳四渎,手足有十二经脉以应十二地面十二条主要河流,肢体有三百六十五经络以应周天之度数,人体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正所谓 “人为天地之心,三才盖一气也”〔13〕。如卷二《十二经合十二经水图》《荣卫周身与天同度图》就是这种整体医学宇宙观的反映。
《三才图会》卷一、二之脏腑图像,也反映了中医藏象思想。脏腑图像除了五脏五腑(三焦除外)的形状、性质、色相、重量、居位等描述,还包括脏腑经穴图、脉象图等。古代中国人认识五脏六腑,不仅观察了解它的外在形态与自然属性,更关注如何通过外在有效生理信息的捕捉而感知这一脏腑系统的内在功能。因此,古人认为:“经络俱属于五脏六腑,今绘其图于经络之前者,知外有是经则内有是脏腑也。”〔14〕脏腑和经络的对应关系具体如下:“一脏一腑为表里,一经一络为阴阳。肺手太阴、大肠手阳明、小肠手太阳、心手少阴、三焦手少阳、包络手厥阴、脾足太阴、胃足阳明、肾足少阴、肝足厥阴、膀胱足太阳、胆足少阳。人身脉运于中,血气周流不已。三阳三阴之中有阳明者,为两阳合明,厥阴者为两阴交尽也。”〔15〕也就是说,经络和脏腑是互相对应的,经络是脏腑的外在表现。具体而言,肺对应手太阴肺经,大肠对应手阳明大肠经等等。也就是《三才图会》中《肺经诸穴图》《大肠诸穴图》等图。当人们看不到脏腑时,可以通过经络的状态揣测脏腑的情况。这种观察感知方式体现了古人对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把握,和西方医学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身体认知方式有着本质的差异。
图4 三才图会发髭疮图
图5 三才图会脏腑图
2.脏腑概念与解剖位置不相对应
《三才图会》卷之二《人身正面图》《人身背面图》即人体五脏正面和背面的解剖图,这两幅内脏解剖图可能与宋代《存真环中图》有传承关系。〔16〕《存真环中图》展现的是人体五脏解剖图,为李夷行所编,杨介校订。北宋崇宁年间泗州刑贼于市,郡守李夷行主持解剖罪犯的身体,派画工绘制了《存真环中图》,得图后,杨介亲自校订古书,认为远超《欧希范五脏图》。《欧希范五脏图》的来历与《存真环中图》极为类似。北宋庆历五年,转运使杜杞诱降叛蛮欧希范等六百余人,擒杀欧希范等数十人,并剖其腹,绘五脏图。〔17〕事实上,早在王莽时期,就有过一次解剖罪犯王孙庆的身体的行为,“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借解剖了解内脏结构,便于治病。〔18〕可见史上记载的几次绘制解剖图的行为都与惩罚、侮辱罪犯有关。欧图中曾出现两大错误:喉有三窍与肝脾易位,这两处错误在《存真环中图》中都得到纠正。《欧希范五脏图》和《存真环中图》虽然原书均已失传,但其中的图文通过其他医学书籍辗转保存下来。〔19〕除上述两种脏腑解剖图外,古代中国还有一个道医脏腑解剖图的传统,最早为五代烟罗子所作《内景图》(《内境图》),这是道家或道医对人体脏腑的认识,包括正面、背面、左侧、右侧四幅人体脏腑解剖图。〔20〕明代蒋学成汇编、许乐善补订的养生著作《尊生要旨》〔21〕(1592)也收录了相似的《内境图》。此外,稍晚的杨继洲所撰《针灸大成》(1601),〔22〕其卷六、卷七也收录了烟罗子《内景图》系统的脏腑解剖图。《三才图会》的人身正背面解剖图虽然去宋数百年,但依然延续了《存真环中图》这样古老的脏腑解剖图像。从脏腑图像的沿革可知,至少在晚明时期,人们对身体解剖结构的认知跟宋代相比,并无明显的进展。其原因固然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23〕的孝道思想有关,但医学的发展难道不需要人们对身体结构做更精确的认识和了解吗?(图5)
从内脏形态图可知,古人对于人体内脏的认识是建立在一定的解剖学基础上的,最早在《灵枢》卷三《经水第十二》就提到解剖度量人体的结构。〔24〕然而中医脏腑理论又表明,中医学五脏六腑系统实际并不能在解剖学上与人体内脏准确对应,如经穴、三焦、气血等,无法在人体中通过解剖观察到。而所谓的五脏六腑,也不仅仅是解剖学意义上的器官,而是一个功能系统。况且在古代中国医学中,人们对于脏腑的认识并不主要依靠解剖观察获知,而是在正常内脏不可见的情况下,通过司外揣内的方法来把握脏腑运行的状况。因此,在使用这样一套医学理论治病、养生的背景下,人们似乎很难找到解剖身体的合法动机。在不损伤身体的前提下,就可以运用现成的理论揣测身体内部状况,还有什么理由再去毁伤身体呢?
3.肌肉和骨骼图像的缺位
骨骼和肌肉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三才图会》身体图像却缺少相关图像,不仅如此,清代以前的医籍中也基本找不到这两类图像。卷二只收录了《仰人骨度图》(图6)《伏人骨度图》《侧人骨度图》三幅骨度图,但骨度并不是骨骼,而是人体各部分基本尺寸。《灵枢》卷四《骨度第十四》记:“伯高云: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25〕伯高说,先测量骨节之大小、宽窄、长短,据此测定经脉的尺寸。明代方书《普济方》中《骨度统论》有云:“凡用针,当先明骨节,骨节既定,然后分别经络所在,度以身寸,以明孔穴,为施刺灸。”也就是说,根据各人骨节的大小、长短、宽窄确定经脉和穴位的位置。《骨度统论》还提道:“使用针之人妄意腧穴,不知骨节本原,徒为针灸,未得其法,枉伤肌肉,良可惜也。”〔26〕明代医者已经认识到,穴位定位不准确就施行针灸之术会损伤肌肉。从另一方面看,医者在医疗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肌肉的存在,只是在医学体系中并不重视对肌肉的研究。事实上,对肌肉的重视是西方特有的,日本学者栗山茂久对古希腊医学和中医进行深入比较研究后认为,古希腊人对于肌肉的注意是特例,甚至肌肉这个概念都是属于古希腊医学所独有的。世界其他地区则和中国一样对肌肉一无所知。〔27〕中医是以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中药学经典《神农本草经》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医学体系,其“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等基本理论很少涉及肌肉和骨骼。换言之,中医有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思考身体的方式,肌肉与骨骼并不是重要的关注点。
图6 三才图会仰人骨度图
图7 三才图会五岳四渎图
三、医学和相术的关系
《三才图会》身体门前六卷都是有关医学的图像和知识,第七卷却辑录了关于相术的图像和知识,医学和相术之间究竟存在什么联系?
阴阳五行是中医学认识世界的基本理论框架。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通过阴阳五行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黄帝内经》根据这一思想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在内联系六腑、经脉、五体、五华、五窍、五志等,在外联系五方、五时、五味、五色、五畜、五音、五气等,从而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医学宇宙观。〔28〕而古代相术同样也建立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古今识鉴序》云:“夫人之有耳目口鼻,犹天之有日月星辰,地之有山川草木……况人颜面具木火土金水之部位,青黄赤白黑之气色,配天地而为三寸,可指而易见,又非若天地高远之难知也。”〔29〕可见,相术中也认为人的五官犹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如《五星六曜五岳四渎图》(图7)。人的脸部也有木火土金水之部位,青黄赤白黑之气色,这些是很容易看到的。而这些原理与中医阴阳五行是一致的。
中医还通过观察人面部的五色判断疾病,明代医家寇平在《全幼心鉴》中有《论面部》一篇,云:“婴儿惟察其面部,必有五色以知病源。人身五体,以头为首,首中有面,面中有睛,睛中有神,神者,目中光彩是也,隐显横冲,应位而见,以应五脏五色者,青赤黄白黑。五脏之色,肝青、心赤、脾黄、肺白、肾黑。五脏所主病症蕴其内,比形色见于外。”〔30〕可知“肝青、心赤、脾黄、肺白、肾黑”,人体五脏和五色对应,观面色即可知五脏之病症。栗山茂久认为“望色”是中医最主要的观察方式。〔31〕栗山茂久还解释了古代中国观看与预言之间密切相关的原因,医生通过“望色”而能预测疾病的发展,就像预言家经由“望气”而能预言军队与国家的前途。〔32〕其实,“察言观色”也是相术最主要的观察方法。如《三才图会》所收《薄弱之图》所题:“薄者体貌劣弱,形轻气怯。色昏而暗,神露不藏,如一叶之舟而泛重波之上,见之皆知其微薄,主贫下。”〔33〕判断一个人是否薄弱之相,需要看体貌,观形气,察神色,“色昏而暗”当指气色。可见,观气色的方法也是相术中最重要的方法。因此,相术中观察和理解身体的方式跟中医学有许多共同之处,而“望”或者说“观色”,既是医学又是相术中最重要的手段,通过细心观察人脸部五官颜色的微妙变化,既能察知五脏的状况,又能预言运势和命运。由此可见,相术和医术建立在共同的理论基础上,运用相似的方法,构建了古代身体知识的不同面向。
结语
《三才图会》是一部类书,而不是医籍。通常人们认为,类书中所收的知识具有实用性强、较易为时人接受等特点,因此《三才图会》身体图像所呈现的是晚明人关于身体的一般知识。《三才图会》所收相术图像也是坊间实用性极强的身体图像类型。上述研究表明,这些身体图像绝大多数来自当时的医籍,可见时人获知身体知识的主要渠道是医学。
明代出版的类书众多,书中附带插图的亦不在少数,但和一些为牟利而粗制滥造的坊刻类书相比,《三才图会》的图像显然要精美许多,身体图像亦是如此,虽然出自当时刊刻的各种医籍,但其精美程度远超一般医籍。对于一部具有精英文人品位的私撰图谱类书而言,图像的审美可能也是编撰者的初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