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共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020-04-09赵媛媛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共情基础教育语文教学

赵媛媛

摘  要:好教育是以情动情、助力生命成长的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突显情感教育,课堂中的学习只有“情”在,学习才会真正发生。然而,三方面的“情”实现的基础,便是共情课堂。共情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教学实践,提出三个创建共情课堂的策略:创建产生共情的课堂情境;教师先行,以情动情;借用教材资源,注重角色体验。

关键词:共情;基础教育;语文教学;共情课堂

生活中,人们讲究情商,高情商的人往往能在人际交往中做到游刃有余。在三尺讲台之上,站的久了,也就越发感觉到我们需要将共情带进课堂。课堂上的共情,可以理解为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想他们所想,体会他们的感受,与其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更有效地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推进课堂学习。本文结合课堂实际,基于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相关内容浅谈共情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创建“共情课堂”的策略。

一、通过大纲与教材,感悟“情”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地位

一位教育家曾谈到:好教育是以情动情、助力生命成长的教育。虽没有特指语文教学,但是用在语文课堂上,非常契合。

1.语文大纲提要求:重视“情”。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针对课程基本理念明确提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2.语文教材现端倪:突显“情”。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一个共八个单元,其中三个单元都明确以感受“情”、表达“情”为主题。第一单元要让学生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通过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第四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第六单元以“舐犊之情”为主题,要引领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从细节之处体会父母之爱。

3.语文学习有前提:需要“情”。

其余五个单元,虽然不以“情”为主题,但会发现,只有“情”在,学习才会真正发生。就拿阅读策略单元来说,本单元的重点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但是《搭石》所呈现的淳朴美好的乡情就无需体会了吗?《将相和》中廉颇与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美好品格就无需感受了?《冀中的地道战》所体现的人民的智慧就无需顾及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三方面的“情”,要重视,要体会,要准备。实现的基础,便是“共情”的产生。只有产生了共情,情感才会被感知,被感知,情感能力才得以发展。

二、通过教学案例,感悟共情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重视“情”,语文学习需要“情”,课堂中的共情有多么要紧?我们可以通过本学期的两个教学案例深刻体会。

1.是否就学生的能力处境与其产生共情,决定着教学的成败。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间故事,语文要素有两个,其中之一是要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综合两个语文要素,在这一单元,要提升学生讲故事的能力。针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第9课《猎人海力布》安排了学习转换口吻,复述故事;第10课要学生学习发挥想象,将民间故事中那些神奇的、简略的故事情节讲具体,好比为大树的主干添加枝叶。

民间故事,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学习这一单元的时候积极性超高。但是在学习《牛郎织女》一课时,一个小细节,让我意识到不能与学生产生共情,不顾及学生理解力的教学是失败的。让人印象深刻的尴尬场面就发生在《牛郎織女》第二课时。课后习题:课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加具体,再和同学演一演。两个情景分别为: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

其实教材给出这个题目,意图在于让学生练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教师在学生复述故事的基础上适当总结创造性复述的方法,以及复述故事时可以在哪些地方展开想象。

看到学生读完题,思考片刻,竟没有反应。教师便提示:“大家想想牛郎会跟老牛说什么呢?他是怎么告诉老牛的?他所说的内容又是从哪儿看见或听见的呢……”我还在啰嗦着,有些同学的眼睛就开始咕噜咕噜地转,有几个同学还跃跃欲试地举起了小手。但是教师不知足,觉得跃跃欲试的人数还不够多,那些微微举起的小手还不够坚定和自信。于是,教师就趁机加上一句:“快来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这个故事情节展开想象?”话音一落,尴尬的一刻出现了:那些跃跃欲试的小手忽的一下子全缩回去了。那一刻,让人意识到:教师最后补充的那句话一定有问题。然后,教师赶紧往回掰,又重复了最初的提示。同学们像是失过水的花一样,经过更长时间的提示和静置时间,才苏醒过来。

下了课,我赶紧把这句话写在草稿纸上,找来两个“跃跃欲试的小手”。一个同学说自己把手放下去的原因是她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另一个同学说,突然有点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什么是“从哪些方面展开想象”。后来想想,教师在无意间出于好心补上的一个提示,竟体现了其在课堂上的“无情”。虽是五年级了,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从哪些方面展开想象”这几个字,越想越觉得来的有些突然,不易于理解,毕竟它是得建立在学生生成之上稍加总结才能出来的概念。

由此案例,可以看出,能否与学生的能力处境产生共情,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作为教师,应将共情带进课堂,从学生的角度提问题,引解题,给出思考方向的扶持。

2.与学生的处境产生共情,能更充分地利用课堂生成,改善课堂学习效果。

这个小案例和执教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有关。这一单元以“舐犊之情”为主题,要在细节之中感受父母之爱。口语交际也以此为主题,所以说,学生分享的内容应该是从不同的小事中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意。但是班内就有一个孩子超级不合时宜,却又非常动情地分享了他爸爸在外地工作,不回来陪她过生日的事情。她分享的时候,痛哭流涕,泣不成声,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人。对她来说这个生日与以前不一样,因为本是独生女的她今年多了一个弟弟。弟弟的出生,对于家里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件极大的幸事,除了她。因为她失去了很多的关注和宠溺,得到了更多的嫌弃和责骂。她就是想在生日这天感受到父母都围着她转,都爱她的感觉。然而,让这感人的场面尴尬的是,整个分享过程她都在抱怨爸爸,表达自己的生气程度。同学们听了之后,一边表示同情,一边评价她的分享与主题相悖。

她的分享已然偏离主题,然而,作为教师不能只看冷冰冰的对与错,应该能够体会到她的委屈。这事情搁在谁的身上,都会觉得难过,然后还会期待着父母事后会做些什么来补偿一下。所以,教师就接着大家的评价,说:“恩恩可能还没有分享完接下来的故事,对吧?你父母肯定是以某种方式弥补了你的遗憾和失望。这正是无声的爱呀!但是或许你没注意到。”经教师这么一缓和,这个同学忽的一下又站起来了,她说:“哦……是的,爸爸当天就告诉我回来会补偿我。其实我并没在意,时间一长也忘了,但是他回来的那天真的带着我们一家人去饭店吃了饭,还给我买了一个很大的蛋糕。”这个时候,有同学说:“对,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没在意的事情,父母却牢牢记在心里。这就是爸爸妈妈爱我们的一种方式。”

当事情发展到此,这节课已然超出了预设的成功。静下心来想一想,是什么使得教师把这件事情处理得如此妥当?既免除了恩恩的尴尬,缓解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启迪父母之爱?在课堂上产生共情,可能是最关键的原因。教师认真倾听了她的发言,感受到了她的想法,所以对这看似错误的回答采取了更加包容的态度。

三、基于实践,思考构建共情课堂策略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浅析,可以明确地感悟到“情”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地位,感受到将共情带进课堂的必要性。然而,学生何以触“情”,何以有“情”?基于教学实践,可以借用以下策略。

1.创建产生共情的课堂情境。

有学者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认为,主要有两种输入系统促使共情的产生:第一系统是情境理解, 第二系统情绪线索分类。二者输入的信息决定了所有的后期加工。由此,可预想,创建易于产生共情的课堂能够促进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如在实施《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深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有了这样的创设,学生在此基础上走进课堂的学习,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课文,进而感受作者的痛惜之情。

2.教师先行,以情动情。

纵使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已经很多年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愈发明显,但是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学生很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尤其在情感方面,更依赖于教师的创设与引领。设想一下,教师若是作为局外人、观察者,只是組织学生学习,课堂会怎样?所以,在创建共情课堂的目标下,教师要以身作则,浸润于课堂,听学生所说,感学生所感。在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课堂案例中,可以看到,当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想他们所想,体会他们的感情和态度时,才能够更有效地利用他们的生成。教师的情感和他们的情感产生了联结,他们的情感才会被调动,共情才会被催生。

3.借用教材资源,注重角色体验。

在语文课堂中,经常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如演一演某一个场景。其实,这便是训练学生产生“共情”的好方法。如在实施《牛郎织女》一课的教学时,要学生发挥想象把简单的故事情节说得更具体。在此之前,不如放开手让学生去演一演,因为要演,学生便不知不觉地走进了牛郎和织女这两个人物以及他们的处境。由此,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共情。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猜你喜欢

共情基础教育语文教学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