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0-2020年有关演讲话语的国内文献综述

2020-04-09贺慧文郭嘉瑞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演讲话语

贺慧文 郭嘉瑞

摘  要:演讲作为一种特殊场合使用的语言,在理解其内容和涵义时不能脱离语境,因为演讲内容有特殊的语言功能和用途,同时伴随独特的语言特点。本文对演讲的内容和语言特点进行分析,探究演讲中个人或国家的形象构建。

关键词:演讲;话语;形象构建

一、引言

众所周知,语言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不同场合中,语言表达为符合特定情景、领域、场合的需要,向外界传递特定的信息内涵,因而具有不同特点。韩礼德等人在研究“语言规划框架”时,认为语域就是由其用途区分的语言变体(张德禄,1987)。黄国文(2001)也指出有些语篇在语域方面最有研究价值,并且语境研究和语域也息息相关。演讲作为一种特殊场合使用的语言,在理解其内容和涵义时不能脱离语境,因为演讲内容有特殊的语言功能和用途,同时伴随独特的语言特点。尤其是各国领导人的演讲,是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官方话语,是政治家、哲学家、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计琦、付文平,2008;窦卫霖、温建平,2015)通过随机抽取知网上2000-2020年有关演讲话语的20篇国内相关文献,其中领导人演讲的话语研究有17篇,有关其他演讲的研究有3篇,本文从演讲内容的语言特点,国家和个人形象在演讲中的体现进行总结,并得出结论和反思。

二、演讲内容和语言特点

演讲者为达到演讲的目的和作用,其讲话内容和语言使用都具有一定的特点,不同学者从批判话语分析、修辞分析、互文性分析、隐喻分析、元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对政治和非政治类演讲中的用词特点、语言技巧和话语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从互文性角度出发,一些学者发现领导人演讲常出现引用,但不同国家领导人引用的程度和类型不同;同一领导人在不同演讲中会经常强调代表其国家制度和价值观的同一主题。周鑫宇(2016)利用互文性分析对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进行研究,发现这种多边场合的政治演讲,因为面对不同文化群体,因此演讲中的引用包括很多非本国、本民族来源的文本,尤其是联合国宪章的语言、具有代表性的外国政治、宗教和学术人物的格言等,表现了其发言的国际化程度。但在2016年之前的研究中发现了相反的特点。窦卫霖和陈丹红(2009)以自中美建交以来历届领导人的国际讲话为语料,对中美政治演讲中的互文性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除了某些特殊情况外,美国领导人在国际场合中演讲时倾向于引述美国著名人士,尤其是开国元勋们和其他一些具有重大影响力人士的话语,而中国政治领导人在跨文化语境下的演讲话语的引述除了一些中國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引用次数明显少于本国话语。李菁菁(2017)对挪威首相索尔贝格在70届和第71联大演讲的两个语篇进行互文性分析,发现其中反复提到“人权问题”这一相同主题。

一些学者从批评话语,批判性话语分析角度分析领导人在政治演讲中不同的话语策略,例如,人称指示代词的变化;评价态度词汇、情态动词的选择;许诺体现的权力关系等。孟炳君(2017)以埃及总统塞西在70届联大上的演讲为语料,总结出演讲语篇中人称指示语和评价词汇的使用原则和变换两种话语策略,演讲者不仅通过使用不同的人称指示语,改变自我定位以及与谈论对象的距离关系,还选择多种词类的评价词汇描述客体,增添或强化对客体的评价、态度等,两种策略相互配合共同构建演讲内容。曾亚平(2009)运用了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从人称代词、情态和语篇三个方面分析了奥巴马总统竞选获胜演讲,发现演讲中大量情态动词,特别是中情态动词的使用使他所传递的信息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从而增加了信息被受众认可的机会,拉近与听众的距离;通过“we”与“I”的置换,树立未来领导人的新形象特点;并且常在连续几段的开头或末尾重复某个短语或句子,造成层层递进的气势;但在语篇上有省略或含糊其词,在迎合受众心理时又巧妙地避免承担责任。计琦和付文平(2008)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诺言在美国总统竞选演讲中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其政治话语承载了三种意义:权力、影响力和权威性。其中许诺是权力关系的一种体现,演讲者必须要了解选民所处的历史背景,最大程度地弄清选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从修辞、语气、时态和美国的价值观等方面入手,以许诺的方式打动民心,换取选民的支持。林予婷和苗兴伟(2016)也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角度对50篇美国总统阿富汗战争演讲中合法化话语策略的分布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权威化策略,正当化策略,合理化策略,寓言讲述策略四种话语策略,批判了演讲运用话语策略建构正义的“我方”和非正义的“他方”,将本质残酷、颇具争议的战争建构为目的高尚、动机正当、广受支持的合法行为。

此外,还有学者从其他分析角度对领导人的政治演讲中的语言进行分析,发现政治演讲中常出现反复、拟声词、排比等修辞手法和隐喻表达。聂薇(2017)话语修辞分析英国外长菲利普·哈蒙德第70届联大演讲,发现哈蒙德使用反复、拟声词、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受众了解世界上发生的冲突、贫困和不稳定等问题的严重性,激起他们的各种情感,引发他们的自我认同,从而唤起共鸣,使用第一人称复数和第三人称复数,能使演讲者和受众一起形成团结一致准备战胜各种危机与挑战的心理阵势。另外,隐喻表达也是领导人政治演讲中常使用的语言技巧,部分学者通过对政治话语中的概念隐喻和隐喻架构模式进行分析,阐释隐含在话语背后的态度、意向、情感、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等(窦卫霖、温建平,2015;张天伟,2016;汪少华、张薇,2017;张薇、汪少华,2020;武建国、龚纯、宋玥,2020)。

对于非政治类演讲的语言特点,一些学者也从受众元话语的元语用、系统功能语法的评价系统以及话语引用特征的角度进行了总结。在一般性演讲中,讲话人常会通过人称代词的选择与观众和听众产生情感共鸣和情感认同,合理应用资源以及劝说方式使得群体更易接受演讲内容,引用现当代中外名人名言以支撑文章主题等方式,增加舞台效果,达到演讲目的(赵永青、陈婧、黄滔、秦丽莉,2012;杨莉芳,2017;姜晖,2020)。

由此可见,政治演讲的内容和语言旨在拉近讲话人与听众的距离,增加语言的感染力,扩大个人和国家的影响力,揭示话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三、形象构建

通过分析演讲的内容和语言特点,学者们还总结了语言体现的国家形象和个人形象。其中以中国和美国领导人的政治演讲研究居多。

中国领导人常通过彰显本国“以和為贵”的传统美德,弘扬中国追求和谐、民主的文化理念,在国际上建立了和平、友好、包容、开放的国家形象(窦卫霖、陈丹红,2009;许峰和朱雯,2014;汪少华、张薇,2017)。窦卫霖和陈丹红(2009)根据中国领导人在跨文化演讲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常包含经典古语,如“和而不同”“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和为贵”等展现中国和谐传统价值观的话语。张薇和汪少华(2020)的研究中多次发现,中国在演讲中始终提倡和谐发展、责权共担、命运共同体、友好合作、平等互利等展现大国姿态的词语。通过对中国和平形象的分析,发现中国领导人演讲的部分目的是为消除国际上对中国的误解,使国际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

而美国领导人的政治演讲虽然在国内民众中建立了友好、自由、开放的关系,但在国际形象方面却展示了一种敌对关系,体现在用本国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影响国际价值观,推行霸权主义并试图征服各国的野心。(周鑫宇,2016;汪少华和张薇,2017a;2020b;武建国、龚纯、宋玥,2020;李淑晶和刘承宇,2020)窦卫霖和陈丹红(2009)对美国领导人演讲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常提到“自由、独立、美国梦”等隐含美国特殊意图的词汇和主题,将美国意识形态和观念渗透进世界人民的价值观中。李淑晶和刘承宇(2020)对特朗普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演讲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其对非人类生态主体及非经济生态系统的忽视,并用美国政府的生态观念影响世界其他主体的生态关系,只关注美国当前生态系统的和谐,而不顾未来世界整体利益。

还有部分学者对其他国家领导人的演讲进行分析,探讨了该国形象构建特征。孟炳君(2017)从国内、地区和国际层面对埃及总统的演讲进行分析,结论得出:塞西在谈论国内发展问题时,着重强调政府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积极作为、对振兴本国经济的坚定决心、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务实态度,构建了一个致力于国家复兴的务实行动者形象;通过不断凸显埃及全面关注地区事务、积极参与地区建设、贡献地区和平与稳定局面实现的基本事实,构建了一个实现地区稳定的坚定捍卫者形象;并从国际层面将本国构建为一个抗击极端势力的国际呼吁者形象。聂薇(2017)分析英国外长的语言特点和演讲内容,成功塑造了英国在国际方面作为国际组织的建设者和国际正义维护者的国家形象,以及在国内塑造了为人类福祉贡献者的形象。

另外,演讲内容和语言特点也是对演讲者形象的塑造。在美国领导人的竞选演讲中,为了赢得选举成功,通常要构建起能为国家变革带来的领导形象,并且为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赢得群众呼吁,树立起亲切体恤了解民生的形象(曾亚平,2009;计琦、付文平,2008)对于非政治类演讲,讲话人主要将自己塑造为劝说者、呼吁者、竞技者的形象,以此来贴近听众和观众,获得情感共鸣,激发认同感,从而获得演讲的成功(赵永青、陈婧、黄滔、秦丽莉,2012;杨莉芳,2017;姜晖,2020)。武建国等人(2020)以特朗普演讲为例进行分析,发现其常用积极热血词汇间接增强人民对自身的信心。窦卫霖等人(2015)对习近平的演讲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其善讲故事、广用俗语、引经据典增加了亲民性。

由此可见,研究政治演讲构建的国家和个人形象,对我们了解一国的执政理念、对外政策、国际地位等都有所帮助,并为各国间的合作交流,解决国际问题提供了保障和建议。对非政治类演讲的个人形象构建进行分析,对提高演讲技巧,增强舞台表现力和吸引观众提供帮助。

四、总结与反思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演讲话语的研究视角相对丰富,学者们对演讲的不同语言特点和话语策略进行分析探讨,并总结了语言对于国家和个人形象的构建。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从随机抽取的20篇文献整体分布和趋势可看出,多数研究以政治性演讲为主,而且其中对中国和美国领导人的演讲研究占比多,对其他国家领导人演讲的研究相对较少,虽然中美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对美国领导人的讲话了解其价值观和治国理念,有助于促进两国的合作交往,解决矛盾冲突,但不代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已经处于稳定状态,因此也要通过对别国领导人讲话发现其国家新动态和态度,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和谐发展。反观非政治类演讲的数量非常之少,虽然对政治类演讲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更大,但非政治类演讲的研究不能说没有价值,对一般性演讲内容、结构和特点进行研究,同样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其在写作和参加演讲比赛方面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曾亚平.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角度解读奥巴马的总统选举获胜演讲[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02):19-21.

[2]窦卫霖,陈丹红.对中美国家领导人演讲中的互文性现象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1):12-15.

[3]窦卫霖,温建平.习近平国际演讲亲民话语特征及其英译特色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04):15-20+92.

[4]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1-4+19.

云南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演讲话语
画与理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初中英语课前热身活动
高职语文课前5分钟演讲的形式与内容探析
《英语同声传译指津》翻译批评
组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
主位理论与篇章理解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