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实践探索
2020-04-09梁定友
梁定友
摘要:汽修专业是针对汽车维修与保养等专业知识所开设的一门课程,是职业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专业,关系着学生职业生涯的定位与发展。其中,我国的职业教育机构包括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前者属于中等教育,后者属于高等教育,所以即便中高职学校都开设了汽修课程,也在专业教学中存在显著差别。为了更好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汽车维修专业教师也应该主动落实课程衔接教育任务。为此,汽修专业教师则可借助信息技术来优化中高职汽修课程衔接教学质量。本文将客观分析中高职汽修课程衔接工作的现有不足,然后再针对性地分析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中高职汽修衔接课程。
关键词:中高职汽修;课程衔接;信息技术;现状分析;改进策略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普通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开始更加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所以汽车行业的市场需求不断加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汽修专业本身就是为汽车进行售后服务与质量保障的专业,所以这一社会现实也必然会直接扩大汽修专业人才的就业面。那么,为了让每一个汽修专业的学生都能及时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汽修专业教师也要积极完善课程衔接工作。但是,中高职汽修专业的课程衔接教学质量却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中高职汽修课程衔接教学的现状分析
1.人才定位不准
不管是中职还是高职,基本目的都是要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优秀人才,汽修专业便是要面对汽车服务行业来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稳步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一课程性质就导致中职、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变得模糊、趋同,甚至在课程设置环节出现了高度雷同的问题。然而,中职生与高职生是两个不同的群体,且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问题是,中职生的整体素质要低于高职生的素质水平,而这也必然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这一现实问题也必然会直接影响中高职汽修专业课程的衔接教学,无法针对性地培养多元人才,让学生实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发展,使其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汽修专业教学变得混乱无序,直接影响着汽车服务市场在挑选人才时的选择,无形中增加了人才培养成本。
2.课程设置的衔接度不高
在过去,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是两个独立的教育机构,因为中职生很少会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基本是在毕业之后便进入社会工作,所以中职学校、高职学校的教育交流活动很少。但是,随着我国教育部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已经出台了多个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其中有一个便是中高职衔接教育,中职生可以申请特定高职学校的教育机会,只要能够顺利通过职业考试便可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然而,却依然存在中高职课程设置衔接度不高的问题,中高职的汽修专业课程存在大量的重复问题,所以即便中职生考取高职学校,却发现自己只能重复学习已有认知,所以会直接降低学生寻求自我发展的积极性,难以真正优化学生的专业发展,直接降低了中高职汽修课程衔接教学的实际质量。
3.课程内容的衔接度不够
上文已经指出,中高职在汽修专业中的课程设置存在高度雷同问题,而这就必然会带来一个重要问题,即课程内容的相似度较高,都是围绕汽车的结构、维修、安全检查、故障分析等内容来组织专业教学。这必然会产生一个直接问题,即中职生会拒绝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将自己定性成一个基本的汽修行业劳动力。然而,目前依然有许多人都并不重视中职教育,认为只有文化素养、综合素质较低的学生才会进入中职学校,这一社会偏见也会让中职生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再者,由于中高职的汽修课程存在高度雷同问题,所以在无形中也浪费了教育资源,增加了教育成本,在推进有效教学的改革之路上产生了诸多问题。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整个职业教育环境,无法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职业人才,也将在未来影响汽车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任何一名从事职业教育的一线教育工作者都要全面投身于课程衔接教学改革活动,真正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让各层学生都可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为社会经济的壮大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
综上所述,完善中高职汽修专业课程衔接教学已经迫在眉睫,需要全面分析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定位,综合调整这两类职业学校的汽修课程结构,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是因为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实时交流教学信息,从而切实优化汽修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本文将认真分析教师应该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来完善中高职汽修课程衔接教学工作。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中高职汽修课程衔接教学策略
1.构建网上交往平台,完善教学交流
从根源上来讲,中高职汽修课程的衔接教学之所以无法切实实现有效衔接,最直接的原因便是中高职教师很少会进行专业交流,互不了解,所以只能盲目开设专业课程,无法针对性地提高汽修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交流平台,通过线上沟通来丰富专业合作。具体来说,汽修专业的教师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专业交流:
(1)开发专业的汽修职业教育网站
网站是通过特定的网页链接来呈现网络信息的一種信息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站资源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且一些成熟的网站不仅可以传递相关知识,还可及时整理网络用户的信息使用反馈,由此作为调整网页资源的重要依据。在中高职汽修专业的衔接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开发专业的汽修职业教育网站,中职教师、高职教师要分别在网站上分享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等信息,阐述人才培养理念,以便切实调整本机构的人才培养方式。如此,则可有效调整中高职汽修专业衔接教学的结构,为后续的衔接教学做好充足准备。为了切实了解中高职汽修课程的衔接教学问题,笔者会经常登录一些职业教育网站,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与汽修专业有关的网络资源,据此整理出中职、高职教育中比较规范的专业课程结构,通过网友分享来了解中高职汽修专业的教学进度与人才培养目标。据此,笔者会更加精确地判断本班学生的职业发展潜能,由此确定现阶段的专业教学内容,不会过早让学生尝试高难度的课程任务,避免揠苗助长,希望学生能够以最佳状态去学习汽修专业的课程内容与展业技能。
(2)组建网络交流工作组
说到网络交流,想必每个人都十分熟悉,因为微信、QQ等網络通信软件已经逐步成为人们与外界交往的重要媒介。在这一信息技术条件下,中高职汽修专业教师也可自主利用微信、QQ等软件构建网络交流工具组,及时分享彼此的专业教学经验,阐述教学困惑,通过同行教师的解惑启发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中高职汽修专业教师也可以全面了解彼此的人才培养计划与课程结构,由此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便真正为汽修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好充足准备。就拿笔者来说,笔者就与本校的汽修专业教师互加微信好友,还在同行教师的主动推荐下进入到本地的中高职汽修职业微信群,经常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教师分享汽修专业教学的具体问题。在此过程中,笔者会有意识地观察中职、高职教师所安排的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由此调整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安排,希望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实现职业发展。
2.开发信息技术手段,完善教学方法衔接改革
在传统的中高职汽修专业教学活动中,讲授法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而这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学习行为,使其不自觉地养成了被动接受的不良习惯。然而,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使其在短期内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远远不够,还需使其逐步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保证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可以自觉更新个人知识结构,使其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职业素养。而且,从现实情况来看,高职学校的开放度更高,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行为自制力,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也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来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教学,以便让学生综合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与学习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从如下角度来做好教学方法衔接指导:
(1)开发多媒体资源,落实情境教学法
不管是中职生还是高职生,他们对于汽修专业的认识都是十分肤浅的,甚至有许多学生对本专业存在误解与偏见,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无法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生动的工作环境之中,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认识。对此,教师便要积极开发并整合多媒体资源,由此落实情境教学法,通过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多媒体资源来优化课堂情境的效果,以便及时引导学生自主建构专业知识。就如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一课教学中,笔者就直接利用网络中关于汽车发动机工作时的音频资料组织了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认真聆听了不同质量的发动机在工作时的运转声音。这个活动很好地调动起了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主动进行了专业表达,认真分析了一个好的发动机对于汽车出行的直接影响。之后,笔者再组织本班学生学习了汽车发动机的构造与维修知识,使其在实训中迁移了理论知识,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借助大数据技术,落实分层教学法
汽修专业的中高职学生本身就存在显著差异,而高职学校采用的是学分制,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自由,使其能够针对性地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但是,中职学校却采用了“一刀切”的教学手段来组织统一的汽修教学,导致学生无法实现个性化发展。对此,教师也应该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整理丰富有效的学情资料,客观分析各层学生的职业发展潜能,由此落实分层教学法,让学生准确找准个人成长定位,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好充足准备。就如在“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教学中,笔者就提前引导本班学生预习了本课知识,使其在学校的实训室内主动观察了汽车的底盘结构,结合教材理论尝试自主识别汽车底盘发生的故障类型与维修方式,由此优化了预习效果。待学生自主完成预习任务之后,便要通过线上沟通来阐述自己的预习成果与实践瓶颈,或者直接拍摄自己在鉴别汽车底盘故障并选择维修方式时的实践视频。由此,便可整理学情资料,生成直观数据,然后笔者再由此设计了分层教学计划,即专业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学习汽车底盘的结构知识,掌握汽车底盘经常出现的故障及其产生原因,针对各类故障选定具体的维修方法。专业能力较好的学生则要在实训室内展开动手实践活动,认真判断各个事故汽车底盘所出现的问题,自主设计维修方案。在此过程中,笔者也会在信息技术平台上记录各层学生的学习表现,由此引导学生内化专业知识,利用大数据技术帮助学生实现异步发展。
(3)开发信息化工具,落实先学后教方法
在高职汽修专业教学中,虽然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但是学生却是建构专业知识的主人公,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主体需求,课程设置比较灵活,体现的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但是,中职汽修专业教学却围绕教师的知识讲解活动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需求。因此,在中高职汽修课程衔接教学中,教师也应该主动开发信息化教学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信息化工具去发展自己的专业潜能,使其实现自主学习,由此推进先学后教教学活动,稳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如在“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利用信息技术录制了微视频,详细介绍了汽车电气设备的结构、功能、常见故障与维修方法,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这一数字化资源实现有效学习。在预习时,本班学生还应自主利用思维导图这一信息化教学工具来归纳有效结论,呈现自己的思维认知结构,以便据此完成专业探究与交流活动。之后,笔者会根据智能化思维导图工具的反馈来帮助学生归纳本课的重要知识与实践技能,希望学生能够及时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
3.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优化教学内容管理衔接
目前,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较多,不仅会共享课程资源,还会彼此借鉴有效的管理方法,由此编写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方案。这就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让各所学校的学生都能全面内化专业智慧。这一点对于中高职汽修专业的衔接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所以中高职汽修专业教师要积极合作,自主构建信息共享平台,由此丰富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由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监督中职汽修专业教师落实专业教学计划。在衔接教学中,笔者会经常与其他高职、中职学校的汽修专业教师沟通,与其共同设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具体内容,针对零件检查与维修、车辆维护与保养、故障检修与成因判断等专业课程来设计循序渐进的专业教学计划,积极效仿高职教师的专业教学经验,让学生能够遵循自己的认知发展规律逐步内化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稳步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也让学生意识到高职学校的汽修专业更加精细、深入,让学生产生了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实现专业学习的欲望。
总而言之,完善中高职汽修专业的衔接教学本身就可以促使各层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实现职业发展,不断改善汽修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中高职汽修专业教师都要积极借助信息技术来推进衔接工作,通过双方配合与通力合作共同优化汽修专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叶智彪.中高职汽修专业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7):190-191.
[2]马玲.汽修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7(05):120-124.
[3]赵玉梅,杨进钊.关于汽修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5(20):226-227.
[4]洪波,陈建良,马林才,金加龙,刘美灵.浙江省汽修类专业中高职衔接问题与对策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4(01):41-45.
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基于“2+3”分段培养模式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研究》(GXZZJG2018A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