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体泌尿生殖系统部分人畜共患疾病防治研究进展

2020-04-09温家姝张毓洛王燕赵雪梅温晋俭

甘肃科技纵横 2020年2期
关键词:综述防治

温家姝 张毓洛 王燕 赵雪梅 温晋俭

摘要:人畜共患疾病是在人和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近年来,人畜共患疾病发生频繁,并且呈上升趋势,对人类造成严重的危害。检索文献尚无针对人畜共患疾病在人体泌尿生殖系统表现、诊疗的系统性的归纳报道。本论述就细菌类、寄生虫类等所致人畜共患疾病在人体泌尿生殖系统的致病病原体、传播途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进行归纳,希望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到人畜共患疾病的危害,同时医务人员应增加相关知识的学习,尽可能做到早诊断、早处理,最大程度地减少其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损害。

关键词:人,泌尿生殖系统,人畜共患疾病,防治,综述

中图分类号:R535 文献标志码:A

人畜共患疾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在人和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寄生虫、病毒、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等等。近年来,传统的人畜共患疾病呈现流行态势,并且随着经济范围的扩大、全球贸易的增加、旅游的兴盛、野生动物肉食消费的增长、养殖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宠物饲养的增多等等,人畜共患疾病发生频繁,并且呈上升趋势,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也日益严重。本论述就部分人畜共患疾病在人体泌尿生殖系统的致病病原體、传播途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进行归纳,以引起重视。

1细菌类

1.1加德纳菌

加德纳菌(Gardnerella vaginalis,Gv)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染色或有变异的球菌样小杆菌,菌体小,无荚膜,无鞭毛,兼性厌氧生活。因嗜血不易生长,故培养困难。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5-37℃,pH值4.5。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1984年将其收录在伯杰氏分类细菌学手册兼性厌氧菌部分,定为加德纳菌属(Gardnerella)阴道加德纳菌(Gv),为一属一菌。国外学者认为Gv是女性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女性感染Gv不仅可导致BV,还可引起阴道炎、宫颈炎以及输卵管妊娠、胎膜早破和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男性则可导致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如非淋球菌性尿道炎(NGU)、前列腺炎、睾丸炎、附睾炎)甚至男性不育,可能是因为感染可累及男性不同部位的生殖道,如睾丸、附睾及其他附属性腺,致精子在其发育和成熟的不同阶段可能受到感染的影响。

加德纳菌的检测包括显微镜检查、胺试验、分泌物pH值测定、荧光抗体技术、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葡萄球菌A蛋白、酶测定、PCR技术等等,但细菌分离培养仍是鉴定加德纳菌的金标准。

所有Gv菌株对一定抗生素具有抵抗力,所以经验用药效果不佳。翁毅力通过体外Gv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发现,Gv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亚胺培南、头孢西丁、头孢噻肟等常用抗生素的敏感率达100%,而对四环素、氨苄西林、甲硝唑等的敏感度逐渐降低。产美英选用抗感染中草药进行体外试验,发现中草药不仅较少产生耐药性,而且对机体毒副作用小,所以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也有研究显示,替硝唑与甲硝唑在治疗细菌性阴道病方面都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但口服替硝唑相比甲硝唑具有疗效更佳、复发率更低、不良反应更小等优点,所以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更高。

但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不论选择哪种有效药物,都应同时对配偶、性伴侣进行治疗,特别是对反复发作或难治的BV患者,配偶、性伴侣更应同时接受治疗,方可提高治愈率,否则未经治疗的配偶和(或)性伴侣可能成为重复感染的来源。

1.2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是细胞内寄生的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可感染羊、牛、猪等家畜,并在其脏器或分泌物中长期存活。分为羊种、牛种等6个菌属种,以羊种菌致病力最强。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经皮肤粘膜接触(如接产羊羔、屠宰等)和消化道(进食含布氏菌的肉、奶、饮水等)传播,也可经呼吸道(吸人布氏菌污染的尘埃)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免疫力。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氏病,亦称波浪热,潜伏期3天至数月,急性期表现为发热、多汗、关节疼痛、坐骨腰骶神经痛、肝脾淋巴结肿大,泌尿生殖系统主要发生睾丸炎、附睾炎,还可发生前列腺炎、卵巢炎、输卵管炎甚至肾炎、膀胱炎等。布鲁斯氏菌性附睾睾丸炎可导致坏死性睾丸炎、少精症及不育(可能致睾丸、附睾充血水肿形成肉芽肿,致睾丸生精障碍,附睾及输精管道受阻以致发生无精子症)等多种并发症。布鲁斯菌性附睾睾丸炎应与非特异性细菌性附睾睾丸炎进行鉴别。两者临床表现常十分相似,如阴囊肿大、触痛明显,伴寒战、发热等,但非特异性细菌性附睾睾丸炎常合并下尿路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等,尿中白细胞或细菌计数升高,对常规抗生素治疗敏感,但常不合并肌肉及关节酸痛。

布鲁斯氏菌性附睾睾丸炎因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所以常易造成误诊、漏诊。诊断该病除接触史、临床表现、常规检查、彩超等检查外,还有细菌培养,但由于培养条件苛刻,且敏感性较低,因此常规的血培养无法检出布鲁氏杆菌,利用血清学方法进行检测仍是目前最常用的技术。血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与试管凝集试验联合运用是目前公认的检测布鲁氏杆菌感染的快速、准确的诊断方式。

急性期治疗除一般的对症治疗,主要采用WHO推荐的多西环素200 mg/d+利福平600-900 mg/d联用,疗程6周,另外还可应用局部封闭、中医中药(如丹参注射液等用于活血化瘀通络)等治疗方案。

本病重点在于防控,除加强个人防护及疫情监测、动物检疫,做好职业暴露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临床医生也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避免漏诊、误诊及延误治疗和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病痛。

1.3猪链球菌

猪链球菌病是有猪链球菌引起的细菌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引起猪链球菌病的主要病原体是猪链球菌、兽疫链球菌和类猪链球菌。猪链球菌有35个型,2型是最严重的一种菌型,毒力很强。本病菌虽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但对一般消毒剂敏感。猪、马、牛、羊、鸡、兔、水貂等以及一些水生动物均对猪链球菌易感,人亦可感染。感染、发病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血液、内脏等均有病原体存在。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伤口、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亦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多有直接接触病死动物(如猪、羊)史,发病多在夏秋季。

病猪主要表现为高热、呼吸急促、食欲不振、便秘及急性出血性败血症、脑膜炎、心内膜炎、关节炎、哺乳仔猪下痢和孕猪流产等。如治疗不及时很快死亡或出现神经症状。人感染的潜伏期为数小时至数天,平均2-3d。主要表现为高热、乏力、全身酸痛、食欲下降,严重者发生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泌尿系统表现为尿液呈黄红色或浑浊。病检可见全身淋巴结肿胀、出血,肺充血,肾、膀胱不同程度的点状出血。

人感染猪链球菌的诊断主要是有与病(死)猪等家畜接触史、临床症状(畏寒、发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中毒性休克和/或脑膜炎)、细菌培养。

人感染猪链球菌后,首先将病人隔离,然后静脉给予氨苄西林、先锋霉素、亚胺培南等敏感抗菌素,原则上以消炎抗菌为主,对症治疗为辅。同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疫情,以便进一步的专业防疫处理。

2寄生虫

2.1蝇蛆病

蝇蛆病是由双翅目昆虫的幼虫对人和脊椎动物的活体侵害所致的疾病,以皮肤蝇蛆病和眼蝇蛆病多见。不同器官的蝇蛆病由不同属的蝇蛆引发,如皮肤蝇蛆病多由纹皮蝇和牛皮蝇幼虫引起,眼蝇蛆病多由狂蝇属和鼻狂蝇属幼虫导致等等,泌尿生殖系统蝇蛆病表现为乏力、腹痛、尿血、尿虫,或尿路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尿道搔痒等等,也有报道女性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后经活检证实为子宫蝇蛆患者。泌尿生殖系統感染的可能途径有:①蝇类在阴道口或肛门附近产卵;②座式马桶上的蝇卵感染;③蝇卵产于晾晒的内裤上,穿后感染;④经性生活感染。

诊断本病有时很难,若患者有长期不明原因的发热,皮下出现游走性包块伴疼痛,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应考虑本病的可能,若发现尿中幼虫,即可明确诊断。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主要是手术取虫,同时给予抗感染和对症治疗。幼虫自行排出,病人即获痊愈;对于蝇蛆引起明显瘙痒者,可予抗组胺类药物或外用皮质类固醇软膏;对内脏被侵害患者可口服阿苯达唑、氯喹、甲硝唑或甲苯咪唑,具有一定的作用。

蝇蛆病以预防为主,根本措施是灭蝇,同时应注意个人卫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蝇蛆病造成的危害。

2.2包囊虫

包囊虫病是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病原体为细粒棘球蚴和泡球蚴,经牛、羊、狗等动物粪便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染,牧区多发。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多见于肝、肺、肠系膜、网膜等,泌尿系统多见于肾脏,亦有累及肾上腺、膀胱、肾盂、膀胱直肠窝等处。

泌尿系统的包虫病主要表现为腰痛、上腹及腰部或耻骨上区包块、发热、尿路刺激症状、血尿、进行性排尿困难、尿液中排出白色小圆囊及粉皮样物等,严重者或并发感染者可出现肾绞痛、脓尿及肾功能损害。

本病诊断不困难,首先了解患者是否来自疫区,有无牛、羊、犬等接触史,以往有无肝、肺等包虫病史,然后行影像学检查,如B超、CT、静脉肾盂造影等以及ca-soni试验,多可确诊。

泌尿系包虫病治疗以手术为主,药物治疗为辅。防止包虫液外漏是术中的主要原则,因为囊液外漏很可能发生种植及产生过敏反应,所以手术时尽可能完整地剥离囊肿。手术方法包括包虫囊肿穿刺内囊摘除术、包虫内囊完整摘除术、肾部分切除术、患肾无功能对侧肾功能良好者行患肾切除术、膀胱壁包虫行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膀胱直肠窝包虫经腹内囊摘除术等等。合并肝、脾等脏器包虫囊肿者,可一同行内囊摘除术。药物治疗除预防感染外,对于广泛播散、包虫较小以及手术危险性大的患者,可给予阿苯达唑、甲苯咪唑及吡喹酮片等。

由于包虫可生长于身体多个部位,所以对身体其他部位出现包虫病的患者,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泌尿系统,避免遗漏,继续损害患者。

2.3粪类圆线虫

粪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是一种机会性致病寄生虫,成虫寄生于猫、犬和人的小肠内,幼虫可侵入肺、肝、脑、肾等组织器官,引起粪类圆线虫病(strongyloidiasis)。该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广西和海南等地的报道较多。粪类圆线虫是一种生活史复杂的兼性寄生虫,世代交替,包括自生世代和寄生世代,自生世代在土壤中进行,寄生世代在人体内进行。由于粪类圆线虫自生世代在土壤中进行,而农民生活、工作中频繁接触土壤,所以农民是主要的感染者。幼虫穿透皮肤使患者感染。

人体感染粪类圆线虫后表现为3种类型:I、轻度感染:通过机体有效的免疫应答进行清除,不产生临床症状;II、慢性持续自身感染,间歇出现胃肠道症状;III、播散性重度感染,多在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细胞毒素药物、原有基础疾病致机体免疫缺陷或低下的患者中引发。临床可表现为发热、皮肤瘙痒、咳嗽、咯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黑便等,泌尿系统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烧灼感等尿路刺激症状,可见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常易导致误诊和漏诊。

诊断的关键是找到病原体,通过在新鲜粪便、痰液、尿液、唾液、胃液、脑脊液等查找杆状蚴或丝状蚴进行诊断,还可通过抗体检测(间接ELISA、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免疫印迹法、荧光素酶免疫沉淀反应系统等)、抗原检测、免疫复合物检测以及PCR方法进行诊断。粪便检查仍是目前检测粪类圆线虫感染的主要技术,但是因为粪类圆线虫幼虫从肠道排出为间歇性,所以粪便检查阴性不能排除感染,应反复多次检查粪便,以明确诊断及判断治疗效果。虽然有大约半数患者会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在播散性粪类圆线虫病时却很少有增高,因此,嗜酸性粒细胞不能作为单纯的确诊粪类圆线虫病的主要依据,有学者通过观察认为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是预后不良的征兆。另外,本病尚需与艾氏同小杆线虫鉴别,因该虫大多侵犯泌尿系统。该虫与粪类圆线虫形态、大小相似,鉴别的主要点是尾部和交合刺的不同。

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预防用药物和疫苗。早期、足量、足程是驱虫治疗应该遵循的原则。伊维菌素是治疗的首选药物,还有噻苯咪唑和阿苯达唑。对于重度感染的患者,容易并发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应给予广谱抗生素,并加强对症、支持治疗。伊维菌素治疗方案为200 ug/kg/d,连续2 d;阿苯达唑400 mg,2次/d,持续3-7d,7 d后重复一个疗程。经上述治疗,多可临床治愈。也有学者认为,与其它蠕虫感染的治疗相比,粪类圆线虫的治疗更为困难,因为体内虫体很难被完全清除,而且仅依赖粪便检查阴性结果来判定感染治愈也是不可靠的,还需要结合血清学检测才更加确切。

本病的预后与能否早期诊断和彻底治疗密切相关,因此医务人员应对本病有足够的认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及生活生产习惯,对于经常有土壤接触史且同时有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时,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随着畜牧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开放、人口的迁移、宠物的饲养等等,人畜共患疾病呈上升趋势,泌尿生殖系统发病亦时有报道。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改善环境卫生,树立卫生观念,加强卫生习惯的养成,大力开展科普教育,严格卫生执法,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到人畜共患疾病的危害;同时也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增加相关知识的积累,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处理,严防人畜共患疾病的暴发、传播和流行,最大程度地减少其可能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损害。

猜你喜欢

综述防治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面向自动问答的机器阅读理解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