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表演课”的反思

2020-04-09王亚辰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3期
关键词:驯鹿走路小鸟

王亚辰

不久前,笔者执教了一节公开课《会走路的树》,整节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师配乐范读、生戴头饰表演读、展示学生作业、学生互评读书等各种环节。真是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上完课后年轻教师都说:“你们班的学生读书好棒!这节课很流畅,很有感情!”专家则点评:“课堂应有思维的碰撞,教学不是盛装表演。”

后来我读到了一篇名为《教学不是盛装表演》的文章,把文中“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简洁、自然、高效、务实的示范课”这句话记在了工作笔记中。结合自己那节“表演课”,做如下反思:

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磨课先要磨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要基于文本,更要关注学情,注重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会走路的树》一文的教学目标是:抓住关键词、特殊标点符号,读好人物对话。的确,对于一篇童话,这可以作为一个常用的教学目标。可是正如听课的年轻教师说,我们班学生读书很棒。通过长期训练,他们已经知道如何抓住关键词读好句子,这个目标已经是学生自学可以掌握的了。可在课堂上,我仍然花了很长时间来让学生读书,正如专家说的:“指导的有点过了。”目标,是应该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跳一跳便能够摘得到的桃子。可惜这节课,没有让学生看到想看的风景。对于这篇童话,教学重点应该放到想象上,即续写小鸟和大驯鹿见面后的场景上。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既基于文本又符合学情。

同时,有舍才有得,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说不清。只有抓住了教学点,把这一点讲透,哪怕一节课只解决一个问题,追求学会,举一反三,才会是高效的课堂。

二、少一些形式,多一些扎实

课堂中我两次用到配乐,一是开头播放渲染春天草原的气氛,让朗读高手来范读;二是小鸟飞走时,播放《长亭送别》渲染伤感气氛,引出小鸟写给驯鹿的一封信。反思之后,感到配乐朗读有不妥之处。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有效注意时间本来就很短,不应用过多的音乐和图片来削弱其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其次,小鸟走时的《长亭送别》,学生都在听音乐,而忽视了老师的范读。语文课堂应该多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回归本源才是高效的课堂。

课堂教学还设计了小鸟给驯鹿写的一封信,我让一个学生在投影仪下书写,用三颗星评价:正确、美观、坐姿端正。其实这样的评价也是我的“一言堂”,除了正确,其他的两颗星都没有说服力:“美观”并没有具体到汉字的间架结构,“坐姿”更没有要求到“三个一”等。学生听了这样“走过场”的评价,对自己的课堂小练习并不会引起反思。这样无内容的评价形式是在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

三、课前深入,课上浅出

文中,第二年春天,小鸟回来后,看到小驯鹿在树林里走来走去,问:“你也是一棵会走路的树吗?”课上,我问学生:“这里的‘也字,可以删去吗?为什么?”学生纷纷答道:“不可以,因为它以前就认识一棵会走路的树。”其实,我的预设远不止這些,小鸟心里肯定没有忘记原先的那棵树,后面才会有大驯鹿“常常提起”小鸟,一对好朋友都不曾忘记对方,心里都牵挂着对方,才有“情谊深厚”。可惜二年级的学生不会有如此的情感体验,不论我怎么引导,他们都只认为这里的“也”,就是表示以前也有一棵会走路的树。绕来绕去,我把自己绕晕了,把时间也浪费了。后来想想,可以用告知的方法,深入浅出,换一种方式让学生理解。

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有这样一句话:“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现在想来,真是有不同的收获。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强加给学生,学生想不到的,教师不应该强求,多听听其他学生的感悟,让学生各自抒发不同的想法,百花齐放才是春。

课堂会出现很多新问题,是思维碰撞产生的新知,也会有很多新收获,只有不断反思方可进步。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医药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驯鹿走路小鸟
一只小驯鹿的生死时速
会走路的蛋
喂驯鹿
宝宝学走路
找一只驯鹿过圣诞
会走路的树
小鸟
愤怒的小鸟
愤怒的小鸟
愤怒的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