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学生经历阅读全过程

2020-04-09严霞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3期
关键词:古诗词绘本语言

严霞

艾登·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中提出了“阅读循环圈”的观点:阅读是由“选择—阅读—反应”组成的循环圈,而在这之中的核心因素是“有能力的成年阅读者”。教师最应该成为学生阅读过程中指导和协助学生阅读的前辈和长者,和学生一起经历阅读的全过程,是有意义的且美妙的历程。

一、绘本知道怎么办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在《幸福的种子》一书中说过:“念书给孩子们听,就好像和孩子们手牵手到故事国去旅行,共同分享同一段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

1.绘本伴入学

故事的教育力量,远远超过了说教和训诫。帮助一年级学生克服分离焦虑,尽快适应学校环境,可以和学生共读《一口袋的吻》,学生能将自己代入故事里,从小熊的情绪变化和对学校和同伴的适应中,学会如何去面对变化。《和甘伯伯去游河》则教会一年级学生要有规则意识。

2.绘本是奖赏

可以每周固定安排一节绘本课,另加一些读绘本的时间,如午读时间、课堂中完成了学习任务的空隙,让学生充分接触到优秀的绘本。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学习聆听,在倾听时提问,思考、猜测、感悟,也自然而然地积累了语言,学习了知识。

3.绘本可创作

在持续的绘本故事阅读中,学生适应了小学生活,也产生了自己去读故事甚至创作故事的欲望。教师可以组织开展“绘本漂流亲子读”“做一个绘本”“我的绘本亮起来”“学生原创绘本展”等活动,引导家长与学生共读绘本。让学生相互讲绘本,开设讲座教学生做绘本,开设展区展示学生的原创绘本,让更多的学生来阅读、点赞、建议,形成一个绘本阅读与创作系列活动。

到了中高年级,教室图书架上的绘本已经渐渐被更多的文字书取代,可是学生依然会运用之前的绘本阅读策略与喜欢的绘本相遇。图文结合、情节猜测、哲理感悟、情感共鸣、生活联结,这些绘本阅读的策略,随着一本又一本、一周又一周的共读,都被学生逐渐掌握。

二、让经典在舌尖上跳舞

一日之计在于晨。每天早晨,可以与学生一起大声朗读,选择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童谣、古典诗词,让学生积累语言、开阔视野,感知文化的魅力。

1.敲开快乐诵读的大门

一年级的晨诵内容可以选择《日有所诵》,书里大量的儿歌童谣,贴近刚入小学的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生活体验。学生通过拍手读、表演读、创造性地说唱读,产生快乐的阅读体验。读自己喜欢的,能读的,学生就能很好地坚持下去。如果小学高年级甚至初中再来读这些儿歌童谣,学生会觉得幼稚从而抵触。什么阶段读什么书,才能更好地使学生保持阅读兴趣。

2.打破古诗词的坚冰

古诗词与学生的语言系统有一些距离,怎么打破这层语言的坚冰,让学生爱上古诗词,从古诗词里吸取营养呢?“诗不是逻辑的产物,而是情绪的产物”,寻找藏在古诗词里的情绪是一个好方法。掌握了这种解读古诗词的钥匙,对古诗词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从“冰簟银床梦不成”的“梦不成”体会到这首诗中体现出的作者难以入眠的愁情,从“十二楼中月自明”的“月自明”中体会到诗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思念和寂寞,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梦想与失落,《在狱咏蝉》里骆宾王的孤傲与不平。每诵读一首古诗,先去寻找与诗人情感共鸣的点,体会古诗词里作者的梦想、哲思,体会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感受,古诗词便不再是冷漠的,陌生的,诗人就会成为学生可以共情的知己。

3.探寻诵读里的文化密码

早间诵读可以就诗歌进行简单的互动应答,探讨议论。随着音韵节奏、新鲜的语言,学生会探寻共同的文化密码。读到金子美铃的小诗《笑》的时候,可以联系她的作品《向着明亮那方》,由诗中“哪怕只有一片叶子,也要朝着阳光倾洒的方向”,联想到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中被传唱的袁枚的诗作《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再联系王维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样的链接式诵读,让学生体会到坚强不自弃、孤傲、积极向上的人格,感受到面对命运时诗人的生命尊严。

这样的阅读已然不仅仅是积累一些语言文字,它更多的是与学生的价值观、文化相联结。每天早读十分钟,一点一滴的诵读积累,将带给学生丰厚的人生。

三、阅读教学教什么

教材之外需要打开视野,积淀文化。而教材中的阅读课,更需要好好把握。阅读课怎么教?读懂教学内容,读写生字,除此之外呢?学生的阅读策略的掌握,写作能力的提升,皆从语文课堂而来。

1.阅读策略是重点

阅读有理解、概括、预测、联想、提问、图像化、推理、综合等策略,需要教师有步骤、螺旋形地带着学生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去反复尝试、多次训练,学生才能掌握和运用,阅读能力才能一点点得到提升。我们现在使用的统编本教材,对于阅读策略相较之前的教材有了更明确的安排,比如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围绕“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来组织课文,每篇课文的提示与课后习题,都旨在帮助学生学习有速度地阅读课文,训练学生从了解内容、找关键词句、边读边想、提问速读等方面去提高阅读速度。如果教师能够根据这些材料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用比赛、计时、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渐学习,就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提高阅读的速度。如果无视这些语文训练点,只是一味地钻进课文内容的套子里,就会导致低效课堂的出现。

2.习作技巧读中得

不仅仅在习作课上教写作,还要在阅读课堂中指导写作,这是学生习作能够写得好的重要原因。很多课文都是很好的写作例文,如果从课文的写作角度去多思考,设计一些读写结合的练习,根据名家写作的一些技巧,慢慢学会如何运用词句,如何构建段落,如何连段成篇,学生就会有法可依。如在教学一个新鲜的短语的时候,让学生朗读、体会、表达,这个短语就会积累在学生的语言系统里,在合适的机会能跳出来变成他们习作中的语言。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白鹭》,郭沫若先生写道:“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何谓“恩惠”,什么是“生活的恩惠”?我们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场景中体会到“生活的恩惠”?当教者这样设计提问的时候,学生对这个词语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能够运用这个词语去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重构语言。

在阅读课堂上感知语言的形式并模仿,是阅读教学课堂应有的风景。

四、聊书分享的读书生活

学生对于喜欢的书,有的会一读再读,有的需要跟别人交流分享。读到一本好书,忍不住跟别人聊起书中的情节,聊起书中的人物,聊起阅读的感受,这是阅读习惯得以一直保持的动力之一。

1.设计话题共聊书

可以设计话题进行班级读书会,围绕这本书交流讨论,聊出学生的阅读感受。如读《窗边的小豆豆》,围绕书中小林先生说的“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讨论了“好孩子”的话题,教师可让学生寻找书中哪些地方让人感觉到小豆豆是一个好孩子,读后对“好孩子”的概念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体会。学生在讨论中,重温书中温馨有趣的片段,对小豆豆的天真、可爱、善良、无邪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丰富了自己对“好孩子”一词的理解。

共读《生于天空》这本书时,我们学习长篇小说厘清情节线、体会人物形象等阅读策略:“故事情节线有很多种,有的是平缓的,有的是尖锐的,有的是几根线交织在一起……哪一种线条能够比较恰當地表现《生于天空》的情节样式?如果用线条表现这本书的情节,你会怎么画呢?请试着画一画。”这样具有新鲜感的阅读角度,会让学生乐于去尝试和分享,对整本书的思考也会因此而更加深入。

2.展示分享促交流

很多时候的阅读分享是通过思维导图、阅读小报、好书推荐卡、阅读笔记来完成的。这时候教室里的展示区成为了学生“聊书”的好去处。展示区里一本本书,通过学生的绘画、概括、简介,与更多的学生交朋友,从而吸引他们去阅读。

阅读能力不是一时能够形成的,阅读习惯也不是一日得以培养的,在一点一滴、课堂内外中用心陪伴学生,与学生一起经历阅读的全过程,既是学生的需求,也是教者的幸福所在。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益田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古诗词绘本语言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绘本
绘本
绘本
猜诗词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