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探究
2020-04-09冯秀娟
冯秀娟
摘要:随着计算机在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已密不可分,各领域工作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技术,那也就要求很多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需要不断提升。为了培养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相关部门开始成立专门的委员会,把计算机基础课程纳入大学的基础课程体系中, 并且作为了重要的必修课来学习。通过对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了解与分析,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高校 计算机基础教育 教学改革
就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情况而言,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过程中,不但存在着学生自身的问题,还存在着诸多阻碍教学效果提升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入学水平的高低决定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儿有了深厚的兴趣后,它就会自己主动去探索、去学习,而且在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很多高校面向全国范围招生,各地的学生经历不同阶段的知识水平的学习,他们有着地域的差异、民俗的差异,知识水平的差异等 ,同样也就有着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差异。有的同学家里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安装电脑,也从来没有接触过,更不会懂得什么硬盘、CPU等一系列的专业术语。而对于家里安装了电脑,还经常操作的同学来说,在接触起来,就会容易很多。同学们同样在一个机房上课,听到的也是同一个老师的讲授,但是两个基础不一样的同学在听起来,一个像在听天书,而另一个感觉好简单啊!最终,将会导致部分起点低的同学跟不上课程,从而失去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所以,进入大学之前的基础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兴趣的关键阵地。而高校采取的授课形式一般都是一个模式,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更是影响了很多同学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也只有极少数的老师在上课时考虑到这个问题,适当的减慢速度,或者利用重复的方式,尽可能的让大家保持一个进度。那么,如何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实施这样的差异教学,使学生全面提高学习水平,便成了很多高校共同的问题,或者说是需要改进的课题。
(二)计算机教学实践与实训时间有限
1、无法实现“在做中学、在做中教”
目前,大部分院校采用的都是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这样就无法实现“在做中学,在做中教”。部分计算机基础的课程还是比较抽象的,如果不进行实践,或者理论多,实践少的话,理解起来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更不用说再去掌握且熟练操作了。
2、理论与实际操作严重脱节
有的课程表安排上是有问题的,排完理论课后,好长时间了才安排上实操课,这样一来,就出现了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的现象。该上机操作了,之前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对好学的学生来说,可能还问问老师如何操作,不爱学的,直接就放弃了。这样来看,老师的工作量也同样加大了不少。
3、脱离实训指导资料便无法操作
一般院校在上计算机基础课时,除了定有一本教材外,还会有相关的实训书籍,在同学们上机实操时,老师就让同学们按照书上步骤去操作,当时,按着步骤来操作,都会了。但是下课后又回到原点,达不到真正掌握的效果,所以学生没有办法脱离指导教材。
因此学生就没有办法去掌握这门课程,甚至在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都不能满足单位岗位的需求。
(三)以考试过级为目的的学习
很多同学在大学里只为了考过计算机的一级,再高一点的考个二级,也是被要求所逼而学习计算机。其实无论学习任何专业、任何课程,如果在学习中能够努力实践,做到融会贯通,那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与掌握且牢记已讲授的知识。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考试过级,只是为了检测某一阶段的学习成果,而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但是,在大多数的高校中,则就是把这种过级考试当作了学生学习的目的。考试前参加集训班、连续几天猛做题等等。考试固然重要,当时稍稍努力过关了,成绩也不错。可是在接下来就不再学习这一课程。甚至到毕业找工作时,便已经忘得无影无踪。
二、加强与改进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學的策略
(一)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来激发学习兴趣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任务驱动、激发主动
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自己上网查阅学习资料。课中让学生讲出自己搜索到的资料,老师进行点评,给出正确的答案,并对同学们不断提出表扬,让学生知道自己功夫没有白废,不但得到老师表扬,还学到了知识,且加深了印象,很有成就感。课后留作业,布置第二次课程的预习内容。自始至终,让学生带着学习的任务去学习,让学生处在一个主动学习的主体中,而不是以老师为主导的学习。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老师就可以设计导教案,而学生就可以设计导学案。导教、导学相互对应。导教案设计的精彩,便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导学案完成的认真,也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运用比喻、举例说明的方法
这样的方法,更适用于那些基础差的同学,对于一些计算机的专业术语都听不懂的学生,怎么让他由抽象变为形象呢?那就需要老师的引导,运用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最为简单的东西或者事件来说明计算机中的问题。这样,许多同学就会明白其含义,且对本来较为枯燥的内容变的透明起来,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3、运用讲故事的方法
其实不只是计算机的课程动用这种方法奏效,我认为运用到所有课程中都很有效。在我们的老师讲授专业知识理论的内容时,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案例在里面,这些案例如果老师不知道的情况下,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些与知识相关的有趣案例,来解决理论不好讲、学生不爱听的难题。
(二)因材施教、分槽喂养
1、备课前,先备学生
老师面对的对象是学生,如果想上好一节课,那除了备好课程的内容外,关键所在还要备学生,也就是把要上课的所有同学都认识一遍,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备学生的基础、备学生的性格等,将学生分开层次,扬长避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并设计不同的导教案,对于水平稍高一点的学生,设定高标准的方案,而对于相对来说较差的學生,则要设定其适合的、较为低一些的标准。这样,找准层次,做到因人、因层、因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去授课。
2、备课堂中可能会发生的问题
课程与学生都备完了,还不算完。还要对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备课,即“备问题”。预想在上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预案,以保证一堂完美的授课。比如,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反应怎么办?学生如果提出老师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又应该去回答学生。
3、调整课时、增加实训
实训教学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增加校内实训。加大实训课时,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只是局限于实操资料中的练习,要多给学生留下设计的内容,给出限制时间,交上作业。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可以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实训中,互相评比,互相追赶,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增加校外实训实践。不管什么专业的同学,到毕业前都要去实习实践一段时间。但不管那个专业,我想都是离不开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的,但是仅仅靠在这段时间的实习,我觉得还是远远不够,也就需要我们平时多与一些对口的单位企业联系,给学生找到更多的实训的机会,真正实现“在做中学”。
从校内的实训实操,到校外的实训实践,以及到毕业前的实习实践,形成这门课程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我想应该又是一个研究的话题。
(三)制定适合的考核制度
1、组织学生阶段性测试
在参加NIT考试与计算机等级考试之前,就多组织一些阶段考核,通过测试,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学习;另一方面,还能分析出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的调解教学方案与内容。
2、组织与鼓励学生多参加比赛
组织学生多参加计算机类的竞赛,以比赛促进教学,也不乏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好方法。
总之,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工作,是一项还需要认真思考与探究的重要工作。大学生努力学习计算机基础,熟练掌握基本操作的过程,也将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为了这项工作与任务,我们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教师的教学方法,加大计算机基础的实训时间,以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侯相茹.大学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科技资讯,2013,第38期.
[2]王润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3(2)。
[3]王丽丽.基于创新、创业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信息通信,2015(10)。
[4]佘丽萍.“设计型学习”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4)。
[5]苏楠.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