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力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执政水平

2020-04-09徐运良

公关世界 2020年2期
关键词:领导干部

徐运良

摘要:依法执政,就是党要依据宪法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针对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中存在的问题,着力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执政水平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领导干部 依法执政 优化执法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既是对我们党法治思想、法治实践的总结,更将掀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崭新一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领导干部是执掌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公权力的特殊群体,必须具有较高的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充分认识依法执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依法执政,就是党要依据宪法治国理政。依法执政的基本内容是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党领导制定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这揭示了依法执政的本质内涵,即执政党要依据国家宪法获取和执掌国家政权,并巩固和维护其执政地位的执政方式与领导方式。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可靠保障。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坚持“依法执政”,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立了我们党的三大执政原则,即“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实现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的基本途径。党的十七大将这三大执政原则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实行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治国理政方式的一个转变,是政党政治法治化的表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因此,领导干部坚持依法执政,一方面可推动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也是党执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另一面可应对“四种考验”、化解“四种危险”和完成历史任务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改革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只有依法执政,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当前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中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3年底,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43件、行政法规731件、地方性法规9347件。尽管我们国家制定了相对比较完备的法律,但有些法律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可以说法律实施问题是目前最严重的一个问题。依法执政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保证执法。然而我们一些领导干部以党代政,干涉执法机关正常的执法活动。表现为:

一是法治观念不入心。法治观念淡薄、特权思想严重、目中无法、信奉权大于法的人还不少,所谓“红头文件大于黑头文件,口头通知大于文件规定的现象成为习惯思维定势和办事潜规则”,这是法治建设的大敌,依法执政的大敌。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执法就是罚款,管理就是收费观念左右着执法者的行为,如钓鱼执法、选择性执法等。

二是执法不作为。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政府的管理职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履行,出现“缺位”现象。比如在市场监管领域,一些食品安全的事件层出不穷,从毒奶粉的事件一直到地沟油的事件,甚至还有毒药品的事件,这一些事件都表明政府对于食品药品的监管,还没有达到老百姓的基本要求。

三是行政不守纪。一些领导干部为片面追求GDP,喜欢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现象较为普遍。“拍脑袋决策,拍胸膛保证,拍屁股走人”,征地强拆、污染强排,随意举债、任意欠款等等,“人治”之举仍然不时发生。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只唯上,只对上级负责,出现了诸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甚至是铺张浪费,将公权力作为自己寻租甚至贪腐的温床。

四是执法不公正。执法不公损害了地方政府的诚信。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一些领导干部在执法过程中,不尊重法律,不维护法律权威,不按照政策办事,或者只是按照个别领导意志办事,结果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如一些见诸报端的冤假错案,让人民对我们的法律制度存在疑虑。

三、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

(一)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法治观念。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再像过去那样运用权力思维、行政思维甚至人治思维来管理国家和社会已经不行了。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是依法执政的基本原则。立法为民、执法为民、司法为民,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既是民主执政的内容,也是依法执政的应有之意。作为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必须高度重视宪法法律的学习,把熟练掌握宪法法律知识、法治理念、法治精神作为履职尽责的基本条件,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对法治的尊重和信仰,才能带动全社会对法治的尊重和信仰。

(二)領导干部要优化执法方式。十九大报告指出:国家层面重在制定统一的监管规则和标准,地方政府要把主要力量放在公正监管上。推进“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监管,推行信用监管和“互联网+监管”改革,优化环保、消防、税务、市场监管等执法方式,对违法者依法严惩、对守法者无事不扰。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守法是法治根本。领导干部带头依法办事,优化执法方式,对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和尊严至关重要。法律与制度的执行,说到底还是要靠人来执行和推动。在人的推动中,领导干部的作用是无可替代。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在推动法治建设方面应发挥着带头依法办事,形成示范效应的正面作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时刻绷紧法治这根弦,做到心中有法、虑必及法、行必依法。对法律要有敬畏之心,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没有特权、法律约束没有例外的原则,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能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权压法、以言代法、徇私枉法。尤其是在依法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一定要恪守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正确处理权与法、情与法、利与法的关系,公正决断是非,不因私利抛公义,不因私谊废公事,不因私情弃公平,确保权力行使不偏离法治轨道、不突破法律边界、不逃避法律责任。

(三)領导干部要接受权力制约。强化对领导干部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放在阳光下运行”,大力推进政府自我革命,向人民群众公开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同时,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这就能根本上扭转唯GDP论英雄的现象,减少权力寻租,“政绩工程”、“烂尾工程”的现象尽可避免,以保证党的方针政策落地生根。

(四)领导干部要运用法治思维。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稳定进入风险期,作为领导干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治是最大的社会公约数。在法律框架内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惩治各类犯罪、维护政治安全,能够最大限度地稳定社会预期、最大限度地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社会的支持,使法治成为社会安定有序的压舱石。领导干部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应对改革发展稳定等问题时,要善于与人民群众理性对话,善于与不同意见的当事者协商,做到合法合理,合真理、合情理。只要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理性平和,真诚对话,人民群众也会理性、合法地维护自己的权利,才不会采取危害社会的极端行为。如果以牺牲法律权威为代价,求得问题一时解决,会破坏法治社会,引发新的问题。因此,对进入法定渠道的矛盾问题,要严格依据事实、有关法律,公开公正处理,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信服法律权威,从而形成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文化和法治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4.10.

[2].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辅导读本》,作者,薛刚凌,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05.

猜你喜欢

领导干部
习近平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思想论要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领导干部在金融审计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领导干部的语言表达艺术
加强干部考德 注重领导干部德行建设
党员干部要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参加体育运动对改善领导干部“亚健康”状态的积极影响
领导干部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