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虎港路桥:60年前石门县的“超级工程”
2020-04-09吴昌治
吴昌治
1958年7月,湖南省石门县石(门)清(官渡)公路开建,其中,地处湘西北的黄虎港路桥工程于1958年10月全面开工。因地势险要,需在4.8公里长的悬崖绝壁之上开出一条宽8米的公路,而且还要在黄虎港河出口的东西两山(大面山和簸箕山)峡谷之间架设一座宽8米、长100余米、高50多米的石拱大桥,拿现在的话说,这实属是当时石门县的一个“超级工程”。在新中国建立10年不到的时间里,这样的工程建设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是少有的。新中国10周年的时候,在首都北京也才只有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的出现。而恰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时候,黄虎港路桥工程正好竣工通车,这也确属是地方建设史上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石门县西北乡的泥沙(现壶瓶山镇)区,60年前是整个湖南省常德地区(现常德市)最为封闭和落后的地方。之所以封闭和落后,主要是交通闭塞所致。当时的物资运输除了丰水期有行船(帆船)沿渫水可直达泥沙集镇外,其余就要靠马帮驮运和人力肩挑背负。挑脚夫或背客从石门县城运一担货物往返到泥沙集镇要用六天时间,所以石门县西北乡的人民都盼望修一条通往县城的公路。记得我三岁的时候(1951年)因为长瘤要赶急到100多公里外的临澧县新安镇去买药,就请了一位叫王昌民的力夫用五天时间从新安打一个来回,才捡回我的一条命,后来家里为了叫我永远记得那位恩人,就让我认了那位买药人为干爹,可见当时的山里人因交通不便有多难!
黄虎港路桥是当时石清公路的控制性工程,其中的黄虎港桥是由湖南省交通厅测量队设计、由交通部公路设计院派员直接指导的。修建黄虎港路桥在泥沙当地算是天大的事,一切都要服从这项工程建设。大桥指挥部设在泥沙完全小学,我那时正在泥沙小学读书,为了腾地方,我们就搬迁到了文峰大队的一个猪场去上课。泥沙街上住满了民工,还有的就住在泥沙集镇东面叫南树坡的半山上搭建的工棚里。
黄虎港公路开工之初,首先就要在绝壁上清除障碍物,把长在悬崖上的杂树砍掉,形成一条施工带。施工带没有砍出来,大部队民工就不能上,这砍路就是泥沙本地人干的。在绝壁上砍路,人要坐在吊筐里,用绳子悬拴着,泥沙镇上的民工毕道善坐在吊筐里砍路时,不慎砍断了绳索,当场跌下悬崖摔死,是第一个为黄虎港工程献出生命的人。
黄虎港的公路由于施工难度大,必须要从200多米高的悬崖顶上往下切,为此采用了开大炮硐的方法,就是打岩井。一个岩井要装几吨不等的炸药,这炸药有相当一部分是采用“一硝二磺三火屎”的土办法自制的。这大炮井一打就是一排,一放也是一排,一炸就震天响,一响就崩塌一截山,真正是炮声震天,响彻云霄。
有资料记载,当时总共开了27处大炮井,最深的达43米,平均井深13.13米,耗用土炸药130余吨,将整个大面山悬坎下切了43米,创造了大硐式爆破24000立方的纪录,节约工日31000个。在开硐施工过程中,涌现了不少感人的事迹。
1959年7月4日清晨,爆破队队长、共青团员杨万柱下到一口32米深的井里清理石渣准备装炸药,忽然一股硝烟扑来,他感到呼吸困难,立即呼救,接着便昏倒了,在此危急关头,共产党员、二号洞洞长覃事春,不顾自身安危,毅然系上安全带,直下井底,使尽全身力气,迅速将杨万柱扶上绞车,杨万柱得救了,可覃事春已开始昏迷无力,又掉下井底。这时共产党员王继美挺身而出下到井底,将覃事春与自己拴在一起。吊出井口时,王继美开始昏迷,覃事春已停止呼吸。这种舍生忘死、舍己救人、前赴后继的英雄事迹,将被永远地載入史册,流芳百世,与黄虎港大桥永存!
黄虎港整个工程从1958年10月全面开工,至1959年12月20日提前37天竣工,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国家交通部于1959年12月21至27日在石门县召开了全国26个省(区)105名代表参加的现场会,并鉴定大桥工程质量良好。建成后的黄虎港石拱大桥高51.2米,单孔跨径60米,总长103米。当时大桥正面书写的桥名是“黄虎港天下第一石拱大桥”(实际为中国第一)。
据史料和纪念碑碑文记载:黄虎港大桥含4.8公里的接线(公路),造价为61.6773万元。全部工程使用劳力2100人,其中石门县民工1260人,公路专业工人840人。因石工不足,从民工中培训了初级石工350人,总计工日59.3449万个。爆破石方24.3631万立方米,砌护墙48处0.73万立方米。大桥使用石料0.787万立方米、水泥269吨、钢材(铁件)32.5吨。为了节约造价,本着就地取材、自力更生的原则,自行加工石灰百余吨、火药65吨、木炭200吨、木材2300立方,此举节约资金6万元。
2019年12月,黄虎港路桥工程建成通车迎来了60周年。黄虎港路桥工程建设的过程,造就了一批战天地、斗鬼神的时代英雄,他们的付出将永留史册,他们的精神将永放光辉。
(据“视觉石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