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视角培养检验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探讨

2020-04-09贺红艳李海燕李妮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医学检验创业精神课程思政

贺红艳 李海燕 李妮

【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人才。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高校推进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本文基于课程思政的视角,立足检验专业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分析了在专业课程中培育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和措施。为进一步探索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创业精神;创新能力; 医学检验

【中图分类号】

R540.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4-159-02

我国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因此,提升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高校推进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笔者从课程思政的视角就检验专业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1创业精神的内涵

创业精神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不仅包含了创新精神、追求成功的冲动、风险担当的意识、责任担当的勇气、创新进取的态度等,还有博采众长、目标精准、机会识别与把控能力强等诸多方面[1]。创业精神是大学生创业意志的体现,是创业的心理基础,是自主创业必备的条件,也是创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基础[2]。因此,创业教育应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把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放在中心地位。 创业精神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来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成功的核心标准之一,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对人的影响最深刻、最深远的要素。

笔者承担的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通过实验室的各种检查方法(包括感官检查、理学检查、化学检查、显微镜检查以及自动化仪器检查等),对病人的血液、尿液、粪便以及脑脊液、浆膜腔积液等多种体液标本进行检测,得到病原、病变发生的客观资料,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2]。该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不仅涉及检验技术,还与临床疾病、仪器的快速发展、实验室质量管理,实验室安全密不可分,其可承载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使命感的知识点很多。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挖掘创新创业元素,在润物细无声中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

2结合《临床检验基础》课程,培育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思维的途径

专业课的核心内容是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进行创业精神教育的物质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乃至讲故事等多样化的方法,把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使命以通俗易懂、乐于接受的方式融入课堂。

2.1讲好检验故事,播种创新的种子

檢验仪器检测是该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仪器检验教学部分。可将仪器的发明者的故事融入其中。世界上第一台血细胞分析仪的发明者库尔特,最初他在广播电台工作,负责电器维修,之后他又去销售医疗器械,负责X光机的销售和维护。1946年,华莱士.库尔特和他的弟弟约瑟夫.库尔特在芝加哥的地下室实验室里为了解决血液细胞计数为题,设计了一个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流过一根毛细管,并用一条光束跟踪计数,但检测效果不佳。第二年,他们发现血细胞是不良导体,将悬浮在溶液中的血细胞经过小孔,会引起一个个大小不等脉冲信号,可以通过计数脉冲数量来准确计数细胞个数。最终,兄弟二人在自己的地下室实验室发明了库尔特原理,生产出了全世界第一台商用的血细胞颗粒计数仪器。并申请了发明专利。成为检验界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每一个检验仪器的发明,都不是偶然,是和发明家们热爱生活,勤于思考,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精神分不开的。通过这个故事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从贪玩的詹森兄弟到好奇的守门人列文虎克,历时近百年,才有了世界上第一台光学显微镜。19世纪后,显微镜结构、技术及理论不断发展,出现了偏光、荧光、相差及电子显微镜等,荷兰人泽尔尼克发明了相差显微镜,德国人鲁斯卡、比尼格、瑞士人罗雷尔发明了电子显微镜,他们分别于1953、198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每一种检验仪器的发明都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都是一部生动的故事。相信这一个个真实生动的发明家的故事,能触动学生的心扉,在心灵深处种下创新的种子。

2.2激发学生科研创新意识

在检验医学的发展史上,有许多重要时刻。20世纪初,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病理研究所的Karl Landsteiner博士,在一次研究中发现不同人之间的血液混合时,有时候血细胞会发生凝聚现象。于是,他设计了经典的“四格表”统计分析图进行分析。抽取他自己和其他6个人的血液,分别获得血浆和红细胞,然后分别用每个人的血浆和其他所有人的红细胞混合,结果出现三种情况:A组的血浆能够造成B组的红细胞凝集;B组血浆可引起A组的红细胞凝集;但Karl Landsteiner自己的红细胞与A组或B组的血浆混匀后都不发生凝集,而他的血浆却能够和A组或B组的红细胞都发生凝集,后来将这种血型称为“O”型。两年后,Karl Landsteiner的同事在大样本的交叉配型实验中发现了AB型,人类ABO血型系统由此“磅礴出世”。Karl Landsteiner博士因为发现ABO血型而获得193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血型的发现为今天的输血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现如今输血治疗已从最初的全血输注优化到现在的成分输血。未来输血治疗之路还在等待新的理论和方法。创立新的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博古通今,展望未来,培养学生创新进取,勇于担当的精神。

2.3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的学习由验证型向研究创新型转变

教学活动为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而科研能更好的促进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利用课堂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开展科研设计。学生在对新知识求知探索和发现过程中,通过与老师互动,在已具备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前提下设计实验方案,查阅相关文献,完成课题的设计和书写,锻炼科研的思维方式,提高發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4]。例如,在分析干化学法尿蛋白检测的影响因素时,关于药物引起的干扰,其中大量研究和文献证实:青霉素会对干化学法尿蛋白检测造成假阴性干扰。而目前临床用药青霉素已经逐渐被其他抗生素取代。在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目前常用抗生素比如头孢类抗生素对干化学法尿蛋白检测方法有无干扰,怎样设计相关实验来证实。教师运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假说,再引导学生利用正确的科学思维来解决问题[4]。例如,在讲解尿液蛋白检测的试带法的原理和优缺点的过程中,在讲清楚该方法的局限性(对清蛋白敏感,对球蛋白、本周蛋白不敏感)的基础之上,启发和引导学生能否研发新的干化学试纸条改进目前试纸条的缺陷。开动学生的脑筋,培养其科研思维,鼓励学生研发新型试纸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研思维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科学研究,增加学习热情,明确发展方向,提高教学效率,使学习内容由验证型向研究创新型转变[5]。

在校大学生就如同花圃中的一颗颗小树苗,他们渴望接受阳光雨露的滋养。大学教师应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应该有针对性的融入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使这些小树苗更加茁壮的成长。相信这些经过精心浇灌成长起来的大树必将成为社会创新创业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关少化,郭琦.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价值、目标与实施策略[J].江苏高教,2018(2):81-84.

[2]邱水才,张玲艳,刘茂灿等.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与创业精神培育探讨[J].广东化工,2019(18):203-205.

[3]刘成玉,罗春丽.临床检验基础[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周小东,刘彦华.换位教学法在检验核医学中的教学尝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10):1492-1495.

[5]吴志奇,张洁心,谢而付等.评价科研思维在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生教育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1274-1275.

猜你喜欢

医学检验创业精神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生物防护在中小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生物防护在中小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探微
基于TRIZ理论的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精神培养研究
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毕业论文必要性探讨
斯坦福再得福布斯最具创业精神大学榜头名
创业精神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