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分析探析
2020-04-09宋骏
宋骏
【摘要】
目的:探析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我院自2017年7月-2019年7月期间接收的38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硬币投掷法为基准,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个体化治疗,对38例患者治疗效果、肺功能指标进行评估。结果:治疗效果: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肺功能指标:治疗组肺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采用个体化治疗,既能提高治疗效果,又能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肺心病;冠心病;治疗效果;肺功能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4-151-01
肺心病属于呼吸系统疾病,冠心病属于循环系统疾病,且两种疾病具体发病原因及临床症状也各不相同,临床研究发现,当肺心病患者心肌细胞长时间处于缺氧状态,导致血液黏度升高,进而加大心脏负荷,影响患者冠状动脉血流,进而引发冠心病[1]。对于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而言,发病期间,患者更易出现呼吸系统疾病及肺部感染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故本次选择我院接收的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后,评估治疗效果及患者肺功能指标,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我院自2017年7月-2019年7月期间接收的38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硬币投掷法为基准,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即每组19例样本。治疗组:男(n=10)、女:(n=9);年龄:48-79(平均:63.5±15.9)岁;对照组:男(n=11)、女:(n=8);年龄:50-78(平均:64.0±13.8)岁。本次研究获得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对比2组基础资料,P>0.05,无差异。
1.2方法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患者抗生素及扩张冠状动脉治疗,同时给予患者止咳化痰及吸氧治疗。
治疗组:个体化治疗,首先,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并采用血管扩张剂减轻患者心脏负荷;随后,给予患者吸痰处理,并给予患者硝酸甘油等,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治疗前期给予患者一定剂量肝素,及时纠正患者电解质紊乱现象;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血糖及血脂,并关注患者心肺功能变化[2]。
1.3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评估:有效: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好转:患者生命体征有所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肺功能指标评估:肺功能指标包括:PaO2、PaO2/FiO2。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用t检验、平方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卡方(x2)檢验、百分数(%)表示,数据资料借助SPSS21.0分析,检验结果以P值表示。
2结果
2.1治疗效果对比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2.2肺功能指标对比
治疗组肺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3讨论
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属于慢性疾病,是由组织结构出现病变且长期发展而形成,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表现为:下肢水肿、呼吸困难、心绞痛等[3]。当患者肺功能指标未达到标准值时,中枢神经系统将出现障碍,导致患者神情呆滞,且伴有昏迷风险,因此,对患者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根据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具体病情,给予患者个体化治疗后,治疗组治疗效果94.73%优于对照组68.42%,P<0.05;治疗组肺功能指标(91.12±9.85)(206.28±19.78)均优于对照组,P<0.05,数据分析得出:个体化治疗对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具有积极作用。本次研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的不同,给予患者具体个体化治疗方案,首先,明确患者是否出现感染现象,并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其次,给予患者硝酸甘油等治疗,改善患者心功能不全现象;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支气管扩张治疗,并及时纠正患者电解质失衡现象[4]。通过治疗,可以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对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采用个体化治疗,既能提高治疗效果,又能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生浩, 杜映荣, 徐肇元,等. 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sST2、NT-proBNP水平变化及意义[J]. 山东医药, 2016, 56(46):68-70.
[2]张静, 苏江华, 杨会芳, 等. 无创呼吸机对肺源性心脏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效果观察[J].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9, 31(01):39-41+59.
[3]赵珊珊, 秦芳, 李静. 前列地尔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患者的Meta分析[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9, 17(1):60-65.
[4]陈希迅. 高龄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导刊, 2017, 19(7):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