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2020-04-09杨玉海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贝尔曼常春藤故事情节

杨玉海

课标要求:

1、体会对生命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感悟严肃认真的人生思考,形成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感受小说的情节美、环境美和性格美。

3、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比较阅读、选择阅读等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了解重要作家及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结合这些材料分析理解作品。

4、在阅读中了解小说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5、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诵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能复述故事情节。

2、学生能说出“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特点,体悟小说的主旨以及所蕴育的人文精神。

3、学生能掌握“琼珊”、“贝尔曼”、“苏艾”等人的人物形象。

4、学生能从人物品质中学习珍爱生命的意识,树立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在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小说对主要人物的塑造,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

2、学生能说出“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特点,并能在文中找出“情理之中”的伏笔。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在生命面前,每一个人都是平凡而伟大的,如何才能使有限的人生更有价值,生活更加精彩,生命得以永恒?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了解这样一个人,让我们看看他是怎样做的?

二、简介作家及其创作情况

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写下300多篇小说,代表作如《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

1、标清文段的序号(55段)。

2、查阅工具书,识记疑难字词。

3、叫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

四、整体感知课文

请学生速读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1、回顾课文情节,眼前展现课文中描绘的情景。

2、自由大声复述,不足之处,翻开书进行补充。

3、按书中提供的材料顺序,进行段落划分:先有学生进行划分,教师进行总结

开端 (1——11)琼珊染病,生命垂危

发展 (12——36)藤叶飘零,以命相寄

高潮(37——50) 藤叶不落,琼珊燃起生的希望,从而得救

结局 (51——55)琼珊摆脱险境,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秘密

五、品读美点交流心得

1、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2、小组互相交流,畅谈自己为什么喜欢?

六、探究质疑,讨论交流

1、文章的巧妙构思有何妙处?

2、分析小说中出现的人物:琼珊、苏艾、贝尔曼、医生

3、苏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对琼珊如何?点名学生进行回答。

4、总结三个人物的共同点:

都是社会中的普通平民、小人物,但他们相互扶持,互相帮助,患难中更见真情,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爱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舍己救人。同时,也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我们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得精神支柱。

5、分析主人公,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貝尔曼)

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在遇到分析主人公的问题的时候,要清楚,主人公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七、精读品味

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它给我们带来三方面的信息:

A、贝尔曼先生去世了。他在凄风夜雨的夜里,感染了肺炎去世了。

B、琼珊得救了。

C、最后一片叶子竟然是贝尔曼先生画上的。

八、思维拓展

1、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也没有直接描写,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什么?(留有想象的空间、产生意外的效果)

2、这种结局我们用几个字概括,那就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3、这一片叶子是假的,前文有没有伏笔?怎样体现它的情理之中的?

九、体会一下欧亨利的语言艺术

十、课外练习

1、完成思考与练习一、二、三。

2、认真完成《学习与评价》有关练习,随时检查。

教学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篇小说,小说三要素是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塑造的。我抓住欧亨利小说情节设计出人意料,扣人心弦的特点,设计问题,层层引导,调动学生的阅读与学习的兴趣。在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同时,更激励他们在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坚定信念,活出风格,实现个人价值。不足之处是学生的积极性往往受到一定限制,难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猜你喜欢

贝尔曼常春藤故事情节
常春藤妈妈和她的孩子
最后一片藤叶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贝尔曼舍己救人“行为”及“方式”的合理性
《在路上》文楚安译本中贝尔曼“变形倾向”的体现之一
常春藤
浅议小学语文课的儿童色彩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故事情节的应用
一株常春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