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师生美术交流活动的内容及形式
2020-04-09张宇
张宇
[摘 要]伴随着中俄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增强,近年来中俄青少年的互访交流学习也日趋增多。在中俄师生互访交流活动中,开发富有特色的美术交流课程,探索美术交流的内容,探究有特点的授课形式,具有展现中国文化的特有魅力,传播与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深两国青少年之间的友谊,传递大国情怀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术;传统文化;中俄师生交流互访
美术是人类发展史上比文字还早的表现记录生活的方式之一,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中俄师生互访中,我们利用边境城市的独有优势及特点,开展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美术交流活动,增强俄罗斯学生对中国优秀美术传统的了解及热爱,在学习中取长补短,促进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一、中俄教师交流的时代背景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9年6月5日至7日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19年恰逢中俄建交70周年,中俄关系迈向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成为世界大国关系的典范。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通过多种文化旅游交流活动越来越深,正如俄罗斯总统普京所说,所有这些都“明确地证明,中俄青年、科研和学术界有互相接触的愿望,对研究对方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成果具有持续的兴趣”。
二、中俄师生交流的地缘优势
中俄两国地方合作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黑河作为一带一路、远东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与俄罗斯阿穆尔州素有“中俄双子城”之称,2018年和2019年举办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活动,中俄青少年之间的互访交流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黑河中俄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命名的中国黑河中俄中小学生交流基地,省教育厅批准的首批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省侨联授予的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国家校外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多年来积极为中俄乃至世界青少年倾力打造一个放飞梦想、张扬个性、展示才华、加深友谊的国际性交流平台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的乐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为促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基于以上社会与地缘的优势,在中俄青少年师生交流中开发富有特色的美术交流课程,探索美术交流的内容非常有优势。
三、探究美术课程,传递传统文化
美术源于生活,并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美术学习不能概括为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体现。在中俄师生交流中探究美术这一门学科,能展现中国特有的文化魅力,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一)授课内容的探讨
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经勤劳人民的双手一代又一代传承发展至今,是中国人民智慧的表现与结晶。在中俄美术交流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探究授课内容,能展现中国特有的文化魅力。
一是通过国画、书法课程传播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国的书法同中国的朝代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观其发展的过程,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甲骨文、石刻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在2000多年间从数百种字体中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同时,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如有“书至初唐而极盛”的说法,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形成了如今楷书的楷模。书画同源,国画也一樣,从记录数字的笔画,到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助推了书画艺术的飞速发展,根据题材把中国画分为山水、花鸟、人物,根据绘画方法把中国画分写意(大写意、小写意)、工笔、青绿山水、界画等。通过书画的交流,能让中俄学生感受到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
二是通过京剧脸谱、青花瓷器等课程传播中华国粹。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很多的文化与艺术瑰宝传承至今,如京剧、瓷器、书画、中医等。其中被誉为中国戏曲之首的京剧,2010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中俄交流中通过听京剧、观京剧、学京剧、绘制京剧脸谱,了解京剧的特点及历史,尤其是通过不同颜色的脸谱,了解中国历史人物的不同特点。京剧的唱、念、做打每一项都是精髓,通过脸谱进一步学习中国美术的对称美、平衡美等。
在英文中“china”是中国的意思,同时也翻译为瓷器,充分证明了瓷器与中国的联系。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比欧洲早1000多年。在中俄师生美术交流中开设陶艺知识课程,了解瓷器的发展历史及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学生通过亲手揉泥、制坯、烧制、彩绘等体验每个环节的制作过程,同时通过参观展览、观看文物古迹,寻找前人精湛的艺术手法及设计理念,也可定向学习中国青花瓷,从青花的产生、设计的图案展示中国的瓷器魅力。
三是通过剪纸、面塑等课程传播中国民间艺术。所谓民间艺术,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世代传承并形成特定传统风格的技艺、手工艺和装饰性装饰物。
在中俄交流中通过剪纸、面塑等课程传递我国的民间艺术,如剪纸是在过节或喜庆的日子人们为烘托气氛,将纸剪成各种图案贴在门、窗上的不同位置,代表不同寓意。在中俄师生交流中开展剪纸课程,通过多种形式的剪纸,如单色、套色、染色剪纸等形式,了解中国的剪纸技艺,更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面塑俗称捏面人,它是用面粉、糯米粉等做原料,通过印、捏、镶、滚等步骤制作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的艺术,是在中国民间做面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嫁娶礼品、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等活动中较为常见。目前面塑被艺人发扬、发挥、传承,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许多的校外教育机构都开设了面塑课程,在中俄师生交流中开展面塑交流课程,不仅能了解面塑的制作技法,传递饮食文化,更是传播民间工艺。
四是通过桦树皮画、鱼皮画传播传递黑河本土文化。黑龙江流域生活的原始民族多以游牧、渔猎为主,黑河地区的满、鄂伦春、达斡尔三个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居住在这里,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与艺术风格,人们利用桦树皮、鱼皮制作生活用品,到后来不仅用在生活上,也用于装饰,逐步形成了特有的桦树皮画、鱼皮画等艺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与黑河隔江相望的俄罗斯布市因地域原因也有其特有的桦树皮工艺品等,因此在交流中能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二)授课形式的探讨
利用黑河市独有的优势及特点开展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美术交流活动,开发新思路,拓展新领域,拓宽新视野,融交流与创新于一体,发挥校外美术教育的开放性、随意性、多样性和自由性教育方式,融传统教学、参观展览、实地考察、共同绘画等多种形式开展交流活动。
一是传统教学传授式交流。在交流中通过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体验的形式进行交流学习。如教师讲授书画工具笔、墨、纸、砚的使用,示范书法、国画的要点,观看书画视频后,学生亲手体验简单的书写及绘画,在教学中重点突出书法、中国画的特点和与西方绘画的区别,墨分五色、晕染的效果等感受书画同源,现场配合中国古典音乐烘托气氛。
二是实地考察体验式交流。在交流中通过参观当地博物馆、艺术工作室等有民族特色的展馆的形式交流学习。如到满族民俗馆学习体验满族剪纸、满族的文字、满族的服饰、满族八旗的由来及图案特点、古币拓印活动;到鄂伦春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体验鄂伦春民族服饰——兽首帽、原始鄂伦春民居建筑原理——撮罗子的建筑方式、神秘的图腾户外写生。到非遗基地探索桦树皮、鱼皮画的制作技艺,制作桦树皮、鱼皮画,感受其艺术与实用价值等,让学生实地感受我国民族文化的魅力。
三是中俄师生互动式交流。在交流中通过中俄学生、教师间共同绘画的形式交流学习。如开展“品读中国美 舞动中国龙”活动,中俄青少年手绘两条18米的巨龙,通过舞龙活动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谱写中俄友谊的新篇章。开展“同书、同绘百福图”活动,在百米长卷上中俄师生共同书写、绘制百福图,表达师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祝福两国人民友谊长存。开展“浓浓端午情、清清艾草香”交流活动,活动以“绘端午、吟端午、绣端午”为主线,包括画龙舟、绣香包、朗诵端午诗歌几部分。在课堂上通过学习与互动,学生学习和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传统的民俗习惯,并现场进行了手绘龙舟比赛、制香包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认同端午、喜爱端午、过好端午,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体会我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术交流及学习活动,我们重点做到突出传播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深两国青少年之间的友谊,进一步增强中国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活动中体现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亲和力,更体现出大国情怀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何滢,王興业,江哲丰.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8.
[2]张德林.京剧艺术教程(第一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