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与常规输注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0-04-09赵晓燕
赵晓燕
[摘要] 目的 比较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与常规输注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共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区别分为胰岛素泵组和常规输注组,胰岛素泵组通过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方式进行治疗,常规输注组通过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输注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种不同输注方式的具体疗效。结果 治疗后,胰岛素泵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明显优于常规输注组,且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恢复正常时间、血酮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输注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泵组患者的胰岛素平均用量明显少于常规输注组,且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输注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输注方式相比,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治疗尿糖病酮症酸中毒的效果更佳,有利于患者各项指标的尽快恢复。
[关键词] 胰岛素泵;糖尿病;连续皮下输注;酮症酸中毒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20)01(a)-0165-02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是临床上较为多发的糖尿病并发症,具有病情急且严重的特点,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患者死亡。临床上的常规治疗方式为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虽然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药物剂量的控制难度相对较大,低血糖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胰岛素泵在临床上的应用率也越来越高,其给药剂量精确,能有效模拟出机体胰岛素的基础分泌,有利于对患者血糖的进一步控制[1]。该文以该院于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为例,旨在进一步比较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与常规输注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内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共92例进行研究分析,所有患者均已接受尿糖酮体检验,结果为强阳性。根据治疗方式的区别,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胰岛素泵组和常规输注组,每组46例患者。胰岛素泵组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46~68岁,平均年龄(57.95±3.83)岁;糖尿病病程5~15年,平均(9.62±2.84)年。常规输注组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46~69岁,平均年龄(57.85±3.79)岁;糖尿病病程5~17年,平均(9.97±2.88)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次研究内容已报备该院伦理委员会,并已得到批准。
排除标准:①本人或者其家属不同意参与该次研究的患者;②存在机体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③近期内服用过激素、抗风湿等具有升糖效果药物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抗感染、调节电解质紊乱等基础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胰岛素泵组通过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方式进行治疗,首先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体重确定每日应用胰岛素的总剂量,在患者进餐前半小时,注入胰岛素总剂量的50%,剩余50%在24 h中进行持续注射。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尿酮体状态以及血糖水平,并据此对胰岛素的应用剂量进行调整[2]。血糖控制的标准为:空腹血糖不超过6.0 mmol/L,餐后2 h血糖不超过8.0 mmol/L。常规输注组通过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输注方式进行治疗,将5%葡萄糖与胰岛素进行混合,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输注药物,剂量为0.1 U/(kg·h),每隔1 h检测一次患者的血糖水平,患者血糖水平低于13.9 mmol/L,同时尿糖酮体检验结果为阴时,需要变更治疗方案,通过皮下注射胰岛素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3]。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0 d。
1.3 观察指标
患者入院后,需对其血糖水平进行密切监测,并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记录两组患者血糖达标的时间,标准值为7.8~11.0 mmol/L。对两组患者的血酮值进行动态检测,记录其血酮恢复正常的时间,血酮值低于0.6 mmol/L为正常水平;每2小时对患者的尿酮体进行一次检测,记录两组患者尿酮转阴的时间;统计两组患者尿酮转阴时应用胰岛素的总剂量,计算胰岛素平均用量。治疗后,以空腹血糖低于2.8 mmol/L为标准,对两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人数进行统计,并计算低血糖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选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水平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胰岛素泵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明显优于常规输注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及胰岛素平均用量比较结果
胰岛素泵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恢复正常时间、血酮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输注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泵组患者的胰岛素平均用量明显少于常规输注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比较结果
胰岛素泵组共有2例患者发生了低血糖,发生率为4.35%,常规输注组共有9例患者发生了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为19.57%,胰岛素泵组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输注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通过相关研究报道可知,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素分泌不足是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主要原因,发病后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血糖升高、体重下降等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对患者机体的脏器组织造成损伤,进而造成器官衰竭、昏迷等严重症状的发生,因此尽早采取有效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是十分必要的[4]。
小剂量静脉持续滴注胰岛素是临床上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常用方式,虽然效果显著,但极易造成低血糖事件的发生,且胰岛素的应用量相对较大,不利于患者的预后[5]。胰岛素泵皮下连续注射是临床上的一种新型强化治疗方法,能对人体胰岛素分泌状态进行有效模拟,同时保证胰岛素应用的浓度以及精度,维持患者机体的电解质平衡。
该次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胰岛素泵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明显优于常规输注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泵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恢复正常时间、血酮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输注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泵组患者的胰岛素平均用量明显少于常规输注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泵组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输注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与常规输注方式相比,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效果更佳,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改善各项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能有效减少低血糖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谢范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14):89-90.
[2] 周玉會.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应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效果观察与护理干预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24):96-97.
[3] 罗恩斯,唐亮,李湘.3种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比较[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 27(2):143-145.
[4] 曹燕玺,韩丽艳,潘宇.两种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的有效性[J].中国现代医生,2017, 55(24):11-14.
[5] 水文雅,杨新娟,杨韶华.胰岛素不同应用方式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北方药学,2018,15(5):82-83.
(收稿日期:201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