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物流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0-04-09陈燕钰李杨
陈燕钰 李杨
[摘 要] 利用区位熵理论分析了我国中部六省物流产业集聚状况,结果表明中部六省之间的物流产业集聚现象不明显。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对物流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交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对物流集聚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此,从物流资源整合、物流人才、调整产业结构以及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物流产业集聚;区位熵;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25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3-0055-04
Abstract: By using the theory of location entrop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logistics industry agglomeration in six provinces of central China, 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henomenon of logistics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mong the six provinces is not obvious. Using panel data model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ogistics industry agglomeration, it is found that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human capit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market demand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logistics agglomeratio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logistics resource integration, logistics talents,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nterprise logistics outsourcing.
Key words: logistics industry agglomeration, locaiton entropy, influencing factor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不能继续简单地追求经济增速,而要更多的注重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以质量和效益提升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将渗透我国物流业今后的方方面面。这意味着现代物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坚持提高效率和保障物流供给质量。中部六省包括河南省、山西省、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和江西省地处我国大陆腹地,承东启西,接南连北,资源丰富,底蕴深厚。随着中央“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产业向中部六省转移的进程加快,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考虑到物流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对产业结构升级和拉动中部地区实现后发超越有重大意义。同时物流产业集聚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降低其物流产业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能够带来知识和技术的外溢和扩散,提高物流产业的创新能力,进而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区域物流产业。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的分散与历史归属的问题,中部六省至今仍未找到适合其自身经济发展的最佳路径。无论在主导产业还是现代服務业的重点行业发展速率方面都有逐渐偏离东部地区的趋势。因此,我国中部六省为研究对象,利用2006-2016年的数据,度量该区域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并对物流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分析。
二、中部六省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分析
(一)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
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方法有很多,包括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HHI)、行业集中度指数、E-G指数、区位熵系数等。能够反映不同地区区域面积大小的差异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是空间基尼系数的优势所在。区位熵能够显现出区域分工的基本格局与区域比较优势的方向。但这两种测度方法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瑕疵与不足,区位熵系数和空间基尼系数均没有考虑企业规模因素的影响。行业集中度指数和赫芬达尔指数(HHI)仅从市场空间的角度衡量产业集聚程度,不能反映行业在地理空间上是否呈现均衡分布。E-G指数综合考虑了企业规模的大小和不同区域面积的差异对衡量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但要求精确到企业级数据,获取数据难度大。
由于各项测度方法有利有弊,并且不同的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产业集聚水平。合理谨慎地抉择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是很重要的,需要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各种方法的特性,充分考虑所探讨对象和目标的属性。基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国的中部六省,强调从地理空间角度衡量地区产业的集聚程度,并且考虑到获取数据的难易程度和计算过程的复杂程度。本文决定采用区位熵对我国中部六省物流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分析。计算公式如下:
LQj= (1)
其中,ej为j地区物流产业就业人数,e为j地区所有产业就业人数。Ej表示全国物流产业就业人数,E为全国所有产业就业人数。LQ表示地区物流集聚程度。一般,当LQj>1.25时,表示j地区物流产业较之于全国水平,相对优势明显,集聚度高;当1≤LQ≤1.25时,表则说明j地区物流产业规模较大,集聚度一般;LQ<1意味着j地区物流产业不集中,集聚程度不明显。
(二)中部六省物流产业集聚水平测度
本文使用的样本为2006-2016年中国中部六省和全国相关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2006-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各地区统计年鉴。根据公式(1)计算各省物流业的区位熵,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以及图1可以看出,中部六省物流业区位熵数值明显具有波动性,这表明集聚水平同样具有波动性。有的省份物流产业的区位熵系数在2006-2016年间始终小于1,如安徽省和河南省,表明该地区物流集聚水平处于比较劣势,不具有专业化优势;有的地区物流业区位熵始终大于1,如山西省和湖北省,物流产业的地区集中度较高,专业化优势比较明显;同时有的区位熵数值从大于1变为小于1,例如江西省和湖南省,说明这些区域逐渐丧失专业化优势。
2006-2016年,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及湖南六省的区位熵的平均值分别为1.134、0.870、0.961、0.823、1.084以及0.923,由此,相对来讲,中部的六个省份中山西省和湖北省区位熵指数衡量的产业集聚水平较高,而河南省最低。从中部六省整体来看,该区域的区位熵均值为0.966。这说明中部六省各省之间还未形成显著的物流产业集聚,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中部六省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物流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框架构建
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对物流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展开了研究。钟祖昌在综合新古典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物流产业集聚特征,提出了“市场—基础设施—制度—对外开放”的物流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四维分析框架[1]。李伊松根据物流产业的自身特点,结合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提出了物流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市场因素、基础设施因素、企业因素以及政策因素[2]。影响物流产业集聚的因素有很多,交通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政府干预、对外开放程度、人力资本等因素也是物流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3]。本文在充分借鉴现有研究的前提下,结合中部六省物流产业集聚特点,选取交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四个因素进行分析。
(二)理论假设
1.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是物流的核心环节,货物的转移都要凭借运输来实现。运输的时效性、方便性、运输成本的高低与周围的交通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企业在选择工厂、仓库、配送中心等物流配套设施地点时,往往集中在机场、公路、港口等交通货运枢纽处,从而促进物流产业集聚的形成。交通基础设施促进物流业集聚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利于减少区域要素流动的障碍。运输环节的合理化影响着物流运行的合理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物流系统中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2)有利于完善交通运输体系,提高物流业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运输成本。(3)有利于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H1:交通基础设施对物流产业集聚形成具有正效应。
2.人力资本。物流活动中的包装加工、储存、装卸搬运、网络信息技术等环节都离不开人的参与。物流产业具有较长的价值链,生产的专业化要求物流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科学技术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凭借现代化的科技和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物流产业的工作效率。Henderson(1974)认为人力资本丰富地区产生的知识外部性是促进产业集聚的原因[4]。高素质物流人才越密集的区域,物流产业越能在该地区集聚。
H2:人力资本对物流产业集聚形成具有正效应。
3.产业结构。物流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它本身并不能生产任何产品,只是为有物流需求的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良好的产业氛围能够带来丰富的物流需求以吸引广大物流企业的加入。这意味着需要合理地对第三产业的比重进行调整、优化和提高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根据新经济地理理论,一般企业更愿意在供应商和消费者周围聚集。区域的市场容量越大,越有利于吸引企业在该区域集聚。产业结构升级往往带来消费者对各种物流服务需求量的扩大,在利润的驱使下,物流业会在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的地区集聚。
H3:产业结构对物流产业集聚形成具有正效应。
4.市场需求。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物流集聚的形成缘于对大量物流服务的需求。物流园区的建立能集中物流需求,集聚物流企业。这樣不仅能加速社会分工的细化与深化,使生产过程更加专业化,还能够促使物流业形成并向专业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物流集聚程度的提高,企业间合作愈加紧密,能够形成规模经济,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
H4:市场需求对物流产业集聚形成具有正效应。
(三)变量选择
本文以中部六省物流产业的区位熵作为被解释变量。另外,交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分别选用物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物流业从业人数,第三产业比重和物流货运量来衡量,具体测度指标和符号详见表2。
(四)模型构建
1.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06-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江西省、安徽省、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各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3。
2.模型设定。本文以中部六省物流业区位熵作为被解释变量,以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物流业从业人数、第三产业比重以及物流货运量4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来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由于本文的数据均为数值数据,因此选用Pearson相关系数来衡量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皮尔逊相关系数公式如下:
r即皮尔逊相关系数,描述的是两个变量间线性相关强弱的程度。r的取值范围在-1和1之间,r的绝对值越大表明相关性越强。若r>0,表明两个变量是正相关,反之则表明两个变量是负相关。若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相关性显著,即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物流业从业人数、第三产业比重以及物流货运量四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区位熵相关性大,则模型的研究是有意义的。若自变量之间线性相关关系过高,则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模型回归结果不可靠。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的结果可以发现解释变量的相关性较低,因此,可以继续之后的建模与回归分析。构建回归模型如下:
LNLQit = αit+β1LNLFIit+β2LNLENit+β3LNTIPit
+β4LNLFVit+εit
其中,i和t分别表示第i个个体第t年的数据,各变量表示影响中部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主要因素。αit是待估的第i个截面个体在第t期的截距,βi是边际值,是待估的解释变量对应的系数,εit为随机误差项。
(五)结果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需要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谨慎的选择,一般面板模型包括固定效应模型、随即效应模型和混合模型。本文采用F检验比较混合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BP检验对混合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比较,Hausman检验检验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通过两两比较得出最优模型,模型结果如表5所示。
以区位熵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检验可得,F检验中p值为0.000,0.000<0.05,拒绝原假设,说明固定效应模型比混合模型更优。BP检验中,p值为0.000,小于0.05,拒绝不存在个体随机效应的原假设,说明随机效应模型比混合模型好。Hausman检验的结果显示,p值为0.0121,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拒绝存在随机效应的原假设,说明固定效应模型好于随机效应模型。综上所述,本文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表6中固定效应模型的R2为0.552,模型的拟合优度为55.20%,交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对中部六省物流产业集聚的形成均有显著影响。
1.交通基础设施对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回归系数为0.0559。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每增加1%,则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增长0.0559%。近年来,尽管中部六省在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网络的投入逐年增加,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但在一定程度上,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物流产业集聚形成的影响还是有限的。究其根本是因为“物流热”使得各地区投资建设了许多物流中心、物流基地,然而这些新建项目没有考虑现有设施的布局,缺乏合理的整体规划。
2.人力资本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中部六省物流产业集聚水平产生正效应。物流业从业人员每增加1%,引起中部六省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增加0.498%。这表明在现阶段物流业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性,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对物流产业集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产业结构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并且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产业结构每增加1%,均会引起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增加0.178%。我国是传统的工业大国,中部六省仍处于工业化的加速期,但新的变化也已经显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模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各省当务之急都应需要寻找新的转型路径。
4.市场需求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市场需求增加值每增加1%,均会引起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增加0.0798%。中部六省由原来以农业和能源原材料为主,近些年来逐渐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中心和城市化发展为主要任务的区域,市场进一步开拓,消费者潜在需求有待开发。
四、结论与建议
就本文所分析的省份而言,当前我国中部六省区位熵均值较低为0.966,小于1,物流产业集聚水平不高,相对于全国水平来说处于比较劣势。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对如何促进中部六省物流产业集聚提出如下建议:
(一)推进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物流配套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
政府管理部门要为现有物流资源整合创造条件,打破部门和行業之间的壁垒,健全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完善综合运输枢纽建设。明确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选址,统筹和协调物流布局,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推动区域物流业可持续发展。
(二)做好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强化物流的智力支撑
企业、高校和政府多方配合加强合作,培养国际物流人才。第一,加强校企合作,强化高校学生实践环节。高企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由企业派出专业人员指导学生经营、操作,以培养学生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上岗实习机会,体验真实工作流程。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也为企业准备了可供挑选的后备人才,节约成本,实现双赢。第二,政府机构层面,要多方面鼓励培养。鼓励与科研院所、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多渠道、多方式培养一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端人才。支持人才市场、企业、教育基地等达成战略性人才培养输送计划,保障就业,培养专业化人才,为企业人才招聘打造“供才基地”。第三,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层面,要搭建行业交流平台。行业协会通过建设和运营一系列的从业人员、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在理论知识、技术、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共同提高也是解决人才不足问题,以及提高能力及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提高物流人才水平的问题上,还可以通过强化资格认证等方式,激励更多的人才成长与进步。
(三)调整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快速崛起
截止2016年全国第三产业占比51.6%,中部六省第三产业比重为45.1%,低于全国6.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是反映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主要标志。这要求各省要做好第三产业的总体规划和引导,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第三产业的比重,促进第三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物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但同时物流业不能脱离工业盲目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制成品等实体行业这个物质载体。服务与产品互相依赖以满足市场需求。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给物流业发展带来契机。
(四)鼓励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外包物流业务,扩大物流产业的市场需求空间,促进全社会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很多企业的物流部门运作的成本较高,而往往物流部门并不是企业本身的核心业务部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增强企业将物流活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意识。物流活动的外包既可以加强企业集中利用有限资源对核心竞争技术的培养,也可以促进中部六省物流产业需求,加快物流服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祖昌.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物流业集聚及影响因素——中国31个省市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
33(11):55-62.
[2]李伊松,熊华姝,张文杰.物流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7):120-122.
[3]钟昌宝,钱康.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5):78-86.
[4]陈强远,梁埼.技术比较优势、劳动力知识溢出与转型经济体城镇化[J].管理世界,2014(11):47-59.
[5]龚新蜀,张洪振.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及空间分异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省份面板数据[J].工业技术经济,2017,36(3):13-19.
[6]长江经济带物流业集聚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9):1296-1303.
[责任编辑: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