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问题情境,提升思维品质

2020-04-09陈德毅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敏捷性容积长方体

陈德毅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思维的客观规律,巧设问题情境,通过巧设陷阱、引发冲突、据错引辩、分层递进、引导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独创性,提升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高土其指出: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素质的培养,关键在于思维——科学的思维。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在多角度地发现问题中深入,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中发展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入手,精心设计丰富的问题情境,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获得知识,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巧设陷阱,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捷程度。只有有了思维敏捷性,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思考、周密分析、正确判断和迅速做出结论,由此可见加强学生思维敏捷性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创设问题陷阱,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投入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去思考、探究,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打折”,创设问题情境:老师在“苏宁”和“国美”看中了同一款三星电视,两商家都在搞促销活动:苏宁七折大酬宾;国美六折大优惠。教师提问:哪一家便宜?为什么?学生想都不想,异口同声说:国美便宜!教师适时追问:你们确定吗?经老师这么一问,有些学生的想法开始动摇,有不同看法。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在充分的交流中,学生提出:买东西不仅要看折扣高低,还要看原价是多少。学生举例:假设苏宁电视单价10000元,国美电视单价12000元,算出来苏宁打七折后是7000元,国美打六折后是7200元,经过比较还是苏宁卖的电视比较便宜。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根据学生平时易出错的地方巧设问题陷阱,让学生去做一做,诱其上当,当他们落入问题陷阱之后,让学生想一想、辩一辩,教师再适时点拨,使学生在周密思考、反复比较后,跳出陷阱。高度的情感冲突和认知冲突形成反差,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二、引发冲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即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地用新的观点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和新办法。教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认知冲突能及时点燃思维的火花。一堂一帆风顺的课,不一定是好课,好的课应该有“风浪”、有“波折”。当学生没有疑问时,教师可设置疑点,制造冲突,打破思维定式,掀起思维波澜,激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更全面、更深入。

例如北师大版《体积与容积》新授课中,学生初步认识物体体积后,教师拿出一个箱子,里面装着两个长方体,各露出一个大小不同的面,然后问学生:你们猜猜,哪个长方体体积大?为什么?学生有的说黄色长方体体积大,因为我看到的面比较大;有的说白色长方体体积大,凭感觉;有的说不能确定,不能只靠一个面就确定它的体积大小。学生通过一番讨论之后,教师出示两个长方体,学生惊讶地发现两个长方体体积一样大。教师适时追问:你们现在想说什么?学生经历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过程后,明白了:看一个物体体积的大小不能只看一个面,而是应该看它所占空间的大小,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误导。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物体体积大小,不能光看表面,而要看它的本质: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对于数学知识本质的挖掘,教师設置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问题,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透过数学现象看到数学知识的本质。唯有这样,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才能得到提升,认识才能深刻,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三、分层递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它集中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能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和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教师如果能在提问时化难为易,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分层启发,就能引领学生聚焦问题本质,逐步往问题的纵深处探索,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引入最佳状态,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如教学“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时,教师出示两个体积相同的黄、白长方体容器,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1. 出示两个体积相同的容器,问:它们的体积一样吗?学生都说体积相等。2. 容积也相等吗?说出你的理由,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生有的说相等,有的说不相等,有的说不知道。3. 你是怎么想的?请学生揭开盖子倒出里面的大米,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提问:哪个容器倒出来的大米多?说明什么?黄色的容器倒出来的大米多,白色容器倒出来的大米少。4. 容器里面究竟有什么秘密呢?我们一起来见证。学生看到黄色容器比较薄,内空的高较长,而白色容器壁厚,内空的高较短。5. 现在你想说什么?学生发表意见。6. 怎样判断一个容器容积的大小?

教师通过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判断:两个大小相同的盒子,虽然体积相同,但是由于它们里面的厚度不同,高度不同,容积就不同。学生明白了,物体的容积其实与它内部的长宽高有关,体积与它外部的长宽高有关,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学生思考、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突破思维和方法的障碍,在愉悦的氛围中理解了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最终走进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境界。

四、引导探究,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在新奇的情况或困难面前,独特地、新颖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在数学学习中,思维的独创性表现在能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主动地提出新的见解和采用新的方法。

如教学“通分”时,教师提出:你有什么办法比较■○■的大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然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汇报:1. 用折纸比较;2. 化成小数比较;3. 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比较;4. 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比较;5. 借助单位“1”比较等。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再引导观察、比较、分析、小结。这样,学生在不断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了思维的独创性。

又如“能被3整除的数”练习时,教师请学生快速判断以下的5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①593436;②9316439;③847215;④217348;⑤6636699。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大部分学生按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的和来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有学生很快答出①③⑤题能被3整除。教师请该生说出想法,原来他先把3的倍数划掉,再把剩下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数位减少了,计算当然快了。有学生另辟蹊径,提出:老师,我发现只要把各个数位上的数凑成3的倍数,然后划去,一直划到底,看余下的数之和是不是3的倍数。教师表扬了他们善于动脑筋,积极思考,敢于挑战。

本片段教学中,教师要求以更快的速度判断出3的倍数,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除按部就班的方法外,学生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在原有的方法上进一步拓展、提升,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如此,让学生探索研究,举一而反三,培养了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思维的客观规律,根据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问题,通过巧设陷阱、引发冲突、据错引辩、分层递进、引导探究等方式,把握好提问时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总而言之,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培养了学生思维品质,有效地实现了减负提质的双重目标。

猜你喜欢

敏捷性容积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怎样求酱油瓶的容积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组织敏捷性研究述评及展望
互联网平台型企业敏捷性发展研究
巧求容积
C2系统的敏捷性
截断的自适应容积粒子滤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