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慢性病轨迹模式对脑卒中患者亲属照护者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2020-04-09陈琼珍黄秋芳吴燕霞黄凤英
陈琼珍 李 兰 黄秋芳 吴燕霞 黄凤英
(广西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五象医院1 护理部,2 内一科,南宁市 530219,电子邮箱:1297463638@qq.com)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等特点[1]。脑卒中是我国国民死亡病因第一位,我国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2]。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自理能力丧失、瘫痪、失语、吞咽障碍等问题,需依赖家庭和社会维持生命,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有研究者提出基于慢性病轨迹模式的护理,认为慢性病进程可随时间发生变化,并可被塑造与管理,该模式根据疾病发展变化将疾病分为前期、发病期、危险期、急性期、稳定期、不稳定期、恢复期、恶化期、衰亡期,每个时期均以疾病相关行为、自我概念行为、日常生活行为3个方面为中心进行评估和干预[3]。有研究显示,慢性病轨迹框架可促使医护人员认可和理解慢性疾病进程,将症状管理方法和治疗方法联合运用,从而更好控制疾病症状[4],并为慢性病患者及其照护者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护理框架[5]。本文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应用慢性疾病轨迹模式了解脑卒中患者的亲属照护者的真实体验,让医护人员能更好地了解患者和照护者的需求,以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立意取样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20名脑卒中患者亲属照护者,样本量以受访者的资料重复出现,且资料分析不再有新的主题出现为饱和。照护者纳入标准:(1)照护对象为脑卒中患者,诊断符合《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6]中脑卒中诊断标准,患者年龄18~75岁。(2)照护者为患者家庭成员,无偿为患者提供照护,年龄18~65岁,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能正确表达内心感受。(3)患者及照护者知晓病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患者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或恶性肿瘤;(2)照护者存在盲、聋、哑等无法正常交流的疾病或症状;(3)未完整参与本研究。20名照护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20名照护者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本次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作为资料收集的指导,采用半结构式(研究人员根据研究目的及调查内容拟定半结构式讨论提纲,并根据该提纲对患者进行访谈)、面对面、深度访谈。访谈前向患者及照护者介绍访谈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照护者的配合并预约访谈时间,访谈地点以被访谈者的意愿选择病房、办公室等,保证环境安静、轻松惬意、无人打扰。访谈问题提纲通过研究者查阅相关文献并拟定,内容包括陪护人员对疾病的认知、观察和协助康复时所遇到的困难和需求等。
1.2.2 资料分析方法:每次访谈都有专人录音、记录,访谈结束后2 d内转录为电子文稿,导入NVivo 11.0软件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归类。资料分析采取Colaizzi 7步分析法:(1)仔细阅读所有资料并记录;(2)析取有重要意义的陈述;(3)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码;(4)将编码后的观点汇集;(5)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6)辨别出相似的观点,找出本质问题;(7)返回参与者处求证。最终研究者根据结果对主题进行比较对照,使形成的主题相互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1.2.3 质量控制:(1)研究者对研究背景已有深入了解,并邀请质性研究方面的专家对研究者进行访谈技巧、研究指导及撰写报告等方面的相关培训。(2)访谈由2名研究者及1名受访者参与,其中1名研究者负责访谈,另1名研究者负责记录访谈内容,并观察受访者的神态、语气以及补充问题。(3)每次访谈时间为30~45 min。(4)由研究组成员共同分析访谈内容,确认主题。
2 结 果
2.1 疾病相关行为方面 疾病相关行为包括对临床症状、发展、并发症、治疗及预后等知识的知晓情况。
2.1.1 无法控制症状:照护者认为脑卒中发病突然,临床症状明显且较严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发生较大的改变。照护者1:“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我爸突然就动不了,也说不了话。”照护者2:“现在我妈瘫了,都不知道怎么会这样,平时她都是很健康的,吃红烧肉都是大块大块的。”照护者3:“现在他左侧肢体都动不了了,每天都是躺在床上的,隔一段时间就要给他翻一次身。”照护者4:“以前他都是可以自己照顾自己的,现在吃喝拉撒都要我们帮他。”
2.1.2 疾病相关知识缺乏、基本护理技能不足:访谈中发现大多数患者家属照护者不了解脑卒中相关知识,但迫切了解脑卒中相关诱因、危险因素、饮食、治疗及预后等知识。照护者1:“我爸这回该怎么办啊,病情越来越严重了,还能治好吗?”照护者5:“我不太了解这个病,平时也只是在电视剧或报纸上看过脑卒中,你们可以跟我说一下这个病吗?”照护者6:“我爸有高血压,平时都是血压高的时候才吃降压药,血压不高就不吃药。”照护者7:“这个病严重吗?有什么后遗症?我爸还能像以前一样吗?” 照护者8:“我爸可以喝牛奶吗?在吃的方面有什么禁忌吗?” 脑卒中致残率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需要他人的护理以维持生命,因此对照护者的要求较高,而照护者往往难以满足病人的需要。照护者19:“我平时有给他翻身,就是他比较重,换位置的时候,我就把他拖过去了,现在屁股都有一点破皮了。”照护者20:“平时他大小便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跟我们说,有时候我们去看了,才发现他大小便了,久了屁股那里就红了。”照护者15:“我也想帮他翻身啊,但是每次一翻好,转过身自己又挪平了”。
2.2 自我概念行为方面 自我概念行为是指个体在生命进程中对自我的认可和维持[7]。
2.2.1 心理落差大、负性情绪高:首次发病患者,特别是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大多数有负性情绪,从而影响其家属照护者,导致后者也产生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照护者9:“都这样了,看老天的吧。”照护者10:“看到老婆子这样,我什么心思都没有了。”照护者11:“人到了这把年纪了总是会生病的,我爸岁数也这么大,又有高血压、糖尿病,每年也是总往医院跑,这次那么严重,能不能好就看运气了。”照护者1:“我爸平时都没什么的,怎么就动不了了呢?”照护者12:“他还那么年轻,就得了这个病,以后要怎么办啊。”照护者13:“医生你们是不是诊断错了,他平时都能去工地做工的,怎么可能以后有一边都动不了了呢?” 照护者15:“我每次看见你们喂他吃东西(鼻饲),都觉得心里难受,很想哭。”
2.2.2 认同接受、积极应对:少数患者及其家属照护者对疾病认知度较高,能够正视疾病,坦然接受治疗。照护者16:“病都病了,还是积极对待吧,我相信通过医生的努力还有自己的坚持,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照护者17:“世界那么美好,我们家属一定会帮助自己的亲人渡过这个难关的,一起加油。”照护者14:“我爸岁数也大了,不能像年轻一样了,我们小的时候,是他们照顾我的,现在他们老了,生病了,也应该到我照顾他们了。”照护者18:“医生说过,只要康复治疗做得好,这个病是可以慢慢恢复的,我们现在就希望他能自己起床活动了,也不期待他去工作了。 ”照护者7:“我们是肯定要继续治疗的,如果连我们都放弃了,她要怎么办呢。”
2.3 日常生活行为方面 日常生活行为包括照护者的内在和外在行为,如管理情绪、压力和家庭角色、职业角色等。
2.3.1 生活节奏被打乱,身心疲惫:脑卒中患者致残率高,其护理对亲属照护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初次发病的患者家属,往往不能妥善处理好工作与患者之间的事,生活节奏被打乱,导致身心疲惫。照护者9:“我在百度上查过了,这个病不容易治的,后遗症很多,以后都要我们照顾才行了,感觉累。”照护者13:“我现在一天到晚都在医院陪他,为了照顾他,两天都不得睡过觉了,我都怕我会倒下去。” 照护者17:“我爸这样的,现在又动不了,肯定要有一个人陪着他,我们家里几个兄妹就商量着轮流来了,基本上上完班就往医院跑了,久了之后,感觉整个人都晕沉沉的。”
2.3.2 家庭角色、职业角色暂缓:由于要照顾患者,照护者不能很好地兼顾工作与生活。照护者3:“因为他这个病,我已经两个月没有上班了,公司不给请那么长的假,所以我只能辞职了,每天都在医院陪着他。 ”照护者8:“每天都要在家照顾他,我已经很久没有约朋友出去逛街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好一些。”
2.3.3 经济负担重:脑卒中患者需要长期进行康复治疗,高额的费用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照护者1:“因为我爸患的这个病,我们都是医院的常客了,每次到医院,花费都很大,而且我们总是要留一个人在家看住他,吃不消啊。 ”照护者6:“我们是自费的,没有医保,又想治好他,但是钱又不够了,我们都不知道要怎么办了。 ”照护者12:“因为他的这个病,我已经两个月没有上班了,每天都在医院陪着他,不停地花钱,我也不怕花钱,就怕钱花完了我爸的病还没好,到时候真不知道要怎么办了。”
3 讨 论
3.1 疾病相关行为方面 张天丽等[8]的研究表明,照护者对脑卒中诊疗和护理方面的知识需求最高,其次为心理支持、脑卒中相关知识、社会支持及功能恢复。在脑卒中病程的不同阶段,家属对病情的渴望是不同的,在急性期,患者病情危重,家属更渴望挽救患者生命;病情稳定后,家属更多关心的是疾病的护理、患者的饮食、治疗和预后等;康复阶段,因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等后遗症,家属希望了解更多疾病康复训练方法、生活方式、预防复发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家属照护者的体验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需求,把握患者的真实感受,才能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和护理,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益处。患者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及需求贯穿疾病的整个阶段,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家属的需求不同。护理人员应把握时机,评估家属照护者的情况,与家属照护者多沟通,根据病程不同阶段,为照护者提供疾病相关知识。本次访谈发现,由于照护者年龄、学历、接受能力的不同,我们的健康宣教效果也不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护理患者时,要求家属照护者参与其中,并纠正其误区,使照护者更好地照护患者。对于年龄较大的家属照护者,应发放宣传手册等,满足其对疾病相关知识方面的需求,达到更好地照护患者的目的。
3.2 自我概念行为为方面 本次访谈发现,多数患者家属照护者在病程急性期时自我概念行为缺失,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部分患者家属照护者会用宿命论应对病情,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其负性情绪会慢慢改善。赵雪萍等[9]发现,随着脑卒中病情的好转,家属照护者的负性情绪也随之减轻。董恩宏等[10]的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影响照护者的生活质量,同样,照护者的生活质量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此,建立家属照护者正向的自我概念行为,缓解其负性情绪,可间接引导脑卒中患者积极应对疾病。
3.3 日常生活行为方面 本次访谈显示,为照顾脑卒中患者,家属照护者的正常生活、工作逐渐以患者为中心,增加家属照护者负担。有研究指出,脑卒中致残率高,长期康复治疗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11-12]。我们呼吁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脑卒中家属照护者,社区医院、社会公益组织可为脑卒中患者建立信息卡片,为患者提供帮助,减轻家属照护者负担。
本研究基于慢性病轨迹模式,通过与脑卒中家属照护者进行访谈,了解家属照护者们的真实体验,了解到脑卒中家属照护者缺乏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基础护理技能不足,负性情绪较高,正常生活、工作节奏被打乱,经济负担重等。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护理时,应关注家属照护者的需求,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指导,保证照护者能更好地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