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兼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改进
2020-04-09王小娜
方 红 王小娜
(常州幼儿师范学校 江苏常州 213164)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又称“幼儿心理学”)是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旨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备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的年龄特点、发展趋势,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初步能力。有研究显示,2011 年长沙地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0.40%[1],2012 年广东省中山地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05%[2],2016 年兰州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5.63%[3]。这些数据表明,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已不容忽视。为此,本研究对常州市学龄前儿童的行为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探讨了这些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以期能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创新提供实证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常州市(包括天宁区、钟楼区、新北区、戚墅堰区和武进区)学龄前在园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1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378 份,有效回收率91.87%。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所在幼儿园性质、主要日常照看者、家庭主要成员构成、家庭所在区域、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婚姻状况、父亲职业、母亲职业、父亲收入、母亲收入;第二部分是“Conners 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用)”。此问卷是目前应用得最广泛的儿童行为量表,共48 个项目,采用四级评分法。这48 个项目可归纳为六个因子—— 品行行为、学习问题、心神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基本上概括了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其信度、效度已经过广泛的检验。
2.统计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取得的一手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二、主要研究结果
(一)Conners 儿童行为(父母用)及各维度的总体特征分析
对Conners 儿童行为(父母用)及各维度的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Conners 儿童行为(父母用)及各维度的特征分析
由表1 可知,Conners 儿童行为(父母用)各维度平均数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品行行为>焦虑>心神障碍。
(二)Conners 儿童行为(父母用)的性别差异分析
对Conners 儿童行为(父母用)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表3 所示。
表2 Conners 儿童行为(父母用)的总体差异分析
表3 Conners 儿童行为(父母用)的性别差异分析
(续表)
表3 数据显示,Conners 儿童行为(父母用)的性别差异在品行行为、学习问题、多动指数这三个维度以及总均分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冲动—多动这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心神障碍、焦虑这两个维度以及学习动机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Conners 儿童行为(父母用)的年级差异分析
对不同年级的儿童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 所示。
表4 Conners 儿童行为(父母用)的年级差异分析
表4 数据显示,不同年级在品行行为、多动指数这两个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学习问题、心神障碍、冲动—多动、焦虑这四个维度以及总均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经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在品行行为这个维度上,大班极其显著低于小班,显著低于其他;在多动指数维度上,大班极其显著低于小班,显著低于中班。
(四)Conners 儿童行为(父母用)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对是否独生子女幼儿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如表5 所示。
表5 Conners 儿童行为(父母用)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续表)
表5 数据显示,Conners 儿童行为(父母用)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在品行行为、学习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这五个维度以及总均分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五)Conners 儿童行为(父母用)的日常照看者差异分析
对不同日常照看者的儿童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6 所示。
表6 Conners 儿童行为(父母用)的日常照看者差异分析
表6 中数据显示,不同日常照看者在品行行为这个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多动指数这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学习问题、心神障碍、冲动—多动、焦虑这四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经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在品行行为这个维度上,幼儿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极其显著高于幼儿父母亲;在多动指数这个维度上,幼儿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极其显著高于幼儿父母亲。
(六)Conners 儿童行为(父母用)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差异分析
对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儿童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7 所示。
表7 Conners 儿童行为(父母用)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差异分析
(续表)
表7 数据显示,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儿童在所有维度及总均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经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在品行行为这个维度上,大专显著高于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在心神障碍这个维度上,大专显著高于高中/职高/中专/技校。
(七)Conners 儿童行为(父母用)的父亲职业差异分析
对父亲不同职业的儿童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8 所示。
表8 Conners 儿童行为(父母用)的父亲职业差异分析
表8 数据显示,父亲不同职业在学习问题这个维度上接近显著性差异,在焦虑这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品行行为、心神障碍、冲动—多动、多动指数这四个维度以及总均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经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在学习问题这个维度上,企业单位员工和自由职业者均显著高于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在焦虑这个维度上,企业单位员工极其显著高于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显著高于自由职业者。
(八)Conners 儿童行为(父母用)的母亲职业差异分析
对母亲不同职业的儿童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9 所示。
表9 Conners 儿童行为(父母用)的母亲职业差异分析
(续表)
表9 数据显示,母亲不同职业在多动指数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品行行为、学习问题、心神障碍、冲动—多动、焦虑这五个维度以及总均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经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在多动指数这个维度上,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极其显著低于企业单位员工,显著低于自由职业者。
(九)Conners 儿童行为(父母用)的父亲收入差异分析
对父亲不同收入的儿童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0 所示。
表10 Conners 儿童行为(父母用)的父亲收入差异分析
表10 数据显示,父亲不同收入在学习问题和焦虑这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品行行为、心神障碍、冲动—多动、多动指数这四个维度以及总均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经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在学习问题这个维度上,2000 及2000 元以下显著高于6001—8000 元 和 8000 元 以 上,2001—4000 元 极 其显著高于8000 元以上,显著高于6001—8000 元;在焦虑这个维度上,2000 及2000 元以下极其显著高于2001—4000 元、6001—8000 元和 8000 元以上,显著高于 4001—6000 元;在总均分上,2000 及 2000 元以下显著高于 4001—6000 元、6001—8000 元和 8000元以上。
(十)Conners 儿童行为(父母用)的母亲收入差异分析
对母亲不同收入的儿童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1 所示。
表11 Conners 儿童行为(父母用)的母亲收入差异分析
表11 数据显示,母亲不同收入在学习问题这个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品行行为、心神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这五个维度以及总均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经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在学习问题这个维度上,2000 及2000 元以下极其显著高于 8000 元以上,显著高于 4001—6000 元,2001—4000 元显著高于8000 元以上。
三、分析与讨论
(一)学龄前儿童行为及各维度的总体特征分析
本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行为的总均分为0.55,各维度平均数的得分从高到低,前三个依次为: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而常宪鲁等人的研究发现,镇江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排在前三位的是品行行为、多动—冲动和多动指数。究其原因,可能与当前家长更重视学习问题,成绩仍是家长评价孩子的最重要指标有关。这一研究结果与笔者对近年来通过来电、来访主动到常州市某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求助的未成年求助者的调查结果一致。该调查发现,在5200 人次的求助中,因学习问题求助的有2127 人次,占40.90%。在家长、教师的持续关注下,未成年人学习压力负担过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课题组曾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和山东四省市2 万名家长和2 万名小学生分别进行了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近六成学生对学习感到不同程度的“累”,且该数据随年级增高而直线上升。[4]而本研究显示,甚至是在学龄前儿童中,学习问题也已成为一个亟须关注的行为问题。
(二)学龄前儿童行为的性别差异分析
有研究显示,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表现出了性别差异,男童行为异常率显著高于女童。[5][6]本研究也发现,学龄前男女儿童在品行行为、学习问题、多动指数这三个维度以及总均分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冲动—多动这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男童在这些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女童。这与高桦等人[7]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的研究显示男童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这四个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童。这一方面可能与家庭、社会对不同性别采取的教育方式不同且持有不同的期待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不同性别儿童的遗传素质、生理特点及个性因素有关。
(三)学龄前儿童行为的年级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不同年级在品行行为、多动指数这两个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品行行为这个维度上,大班极其显著低于小班,显著低于其他;在多动指数维度上,大班极其显著低于小班,显著低于中班。这与张光珍等人[8]的研究一致,即从童年早期到童年晚期,儿童的行为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陈红梅等人[9]的研究也表明,小班幼儿出现更多的品行方面问题,并显著高于中班与大班;不过,在多动指数这个维度上,他们发现,中班表现更好,小班和大班则表现出更多的多动行为。出现这种差异可能与对学龄前儿童的教养方式有关,也可能与样本的选择有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四)学龄前儿童行为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独生子女已成为我国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独生子女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任性、孤僻、敏感、胆小、叛逆等心理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学龄前独生子女的行为问题既有儿童自身的原因(如自我控制能力差等),也有社会的原因,但最为重要的是家庭的影响(如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高期望、家长不当的教养方式,尤其是父母之间,以及父母与祖辈之间教养方式的不一致)。本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在品行行为、学习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这五个维度上的得分以及总均分均极其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因此,常州市学龄前独生子女的行为问题尤其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五)学龄前儿童行为的主要照看者差异分析
隔代教育在中国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有研究认为,“隔代家庭对孙辈的影响是溺爱大于教育,祖辈的姑息纵容和包办代替,一味迁就,百依百顺,成为普遍现象。其消极后果是: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孤僻,不善社交,不合群,合作精神差,懒惰,娇气,磨蹭,缺乏朝气,没有理解能力,意志薄弱,缺乏自信、自主、自强,缺乏独立人格。”[10]本研究发现,主要照看者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学龄前儿童在品行行为、多动指数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极其显著高于主要照看者是父母的学龄前儿童。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可能不仅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而且与亲子沟通的缺乏也有关系。早在1993 年,全国22 个城市协作调查组对24013 名儿童进行调查,发现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最大的影响因素是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11]因此,要想缓解照看者因素对学龄前儿童行为的影响,需要加强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的协调性、相容性,在家庭教育中发挥两者最大的作用,使两者相互促进。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父母的职业也会对学龄前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母亲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的学龄前儿童在多动指数上的得分极其显著低于母亲是企业单位员工的学龄前儿童,显著低于母亲是自由职业者的学龄前儿童。父亲是企业单位员工和自由职业者的学龄前儿童在学习问题这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父亲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的学龄前儿童。父亲是企业单位员工的学龄前儿童在焦虑这个维度上的得分极其显著高于父亲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的学龄前儿童,显著高于父亲是自由职业者的学龄前儿童。这与何守森等人的研究结果[12]相一致:父母职业为行政事业人员的儿童,其行为问题明显低于非行政事业人员的孩子。
四、研究建议
本研究发现,在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中,位列前三的分别是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在学前儿童中,学习问题与心理结构中的认识过程,如思维、观察、记忆等能力有关,而冲动—多动、多动指数则更多涉及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和注意品质。因此,“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重组课程内容时,不仅要关注学前儿童各种心理现象的正常发展,更要关注学前儿童出现问题较多的异常问题的应对,尤其是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及注意方面存在的问题。
另外,本研究还发现,独生子女在品行行为、学习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这五个维度上的得分以及总均分均极其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主要照看者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学龄前儿童在品行行为、多动指数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极其显著高于主要照看者是父母的学龄前儿童。这就说明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探讨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如何处理异常的心理行为发展问题,更要探讨如何帮助学前儿童家长提升教育能力,更好地应对学前儿童发展过程中常见的发展性问题,使家园合作的效果最优化,最终达到更好地促进学前儿童发展的目的。
最后,鉴于学龄前儿童在品行行为、学习问题、多动指数这三个维度以及总均分上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冲动—多动这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可以考虑专门增设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性别差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