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经济与社会》“综合探究”理解视角研究
2020-04-09刘媛
刘 媛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36)
2017 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公布,开启了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本轮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是将思想政治课程定位为活动型学科课程。教材编写亦着力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特点,通过“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综合探究”是统编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准确理解统编教材“综合探究”的编写理念和编写特点,有助于广大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落实统编教材内容要求,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
一、统编教材《经济与社会》中“综合探究”变化的背景
“综合探究”是上一轮课程改革和教材编写的亮点。根据2004 年发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必修四册教材。每单元后创新性设置了“综合探究”,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1]从学习内容上看,“综合探究”围绕一个探究主题,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从不同角度设置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认识问题,并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对单元内容的总结、深化和拓展,凸显综合性。从编写体例上看,“综合探究”设置探究活动目标、探究活动建议、探究路径参考栏目,完整展现了探究过程和学习过程,凸显实践性。从编写特点上看,“综合探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认识社会,主动参与互动开放的学习过程、合作探究、善于实践,感受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落实三维目标,凸显主体性。[2]
人教版教材已经使用了十多年,开展综合探究教学,对转变教学方式,发展学生能力,落实三维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将综合探究等同单元复习课的错误认识,也有淡化综合探究教学,“走过场”的情况,综合探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2017 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公布并使用。课程标准凝练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活动型学科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活动体验是其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教材编写依据课程标准,体现学科基本理念。“综合探究”的编写在总结上一版教材编写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创新编写方式,探究活动围绕议题展开,通过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活动型学科课程理念,增强学生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二、研究“综合探究”的目的和意义
“综合探究”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综合探究的编写理念、编写特点、主要内容以及编写体例的准确理解,对把握统编教材主线和内容,理解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落实思政课“铸魂育人”关键课程有重要意义。
“综合探究”是活动型课程理念的重要实现方式,围绕议题展开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亲历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激发探索新知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面对价值冲突自主思考、辨析,实现正确的价值引领。
“综合探究”是转变思政课教学方式的重要抓手。讲好思政课,以“八个相统一”为原则,理解综合探究并开展教学,有助于扭转根深蒂固的讲知识、背知识的教学习惯,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提升育人实效。
三、理解“综合探究”的三重视角
(一)从“学科育人”视角理解编写立意
1.探究内容突出主线
必修2《经济与社会》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原理,讲述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阐释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帮助学生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提升在新时代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3]从教材内容上看,教材第一单元主要介绍我国所有制结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内容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第一单元的补充和拓展,阐述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影响企业活力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宏观调控的变化和特点,引导学生增强公平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和诚信意识,进一步领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第二单元集中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第二单元的“综合探究”内容为“践行社会责任 促进社会进步”,阐述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社会进步的关系,凸显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发展,综合探究是对第二单元内容的进一步拓展。
2.探究目标指向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2001 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科教育目标。“三维目标”超越了以往偏重知识与技能的“双基”目标,力求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4]
例如,人教版《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内容为“正确对待金钱”,探究目标为“培养收集相关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辨析各种观点的能力;提高交流合作的能力;在分析、比较、感悟的基础上,认同正确金钱观”。此探究目标引导教师关注学生能力发展、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是对两维目标的突破。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思想政治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思想政治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5]学科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和重构,是育人目标呈现的新模式。统编教材编写,力图把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贯彻到教材要求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综合探究编写以及探究活动目标设计亦遵循这一理念,如表1 所示。
表1 人教版与统编教材中“劳动、就业”内容的“探究活动目标”对比分析
对比两版教材,我们可以看到,统编教材的综合探究目标整合了“三维目标”,以“能够如何”的形式陈述,明确探究活动的学习内容、关键能力行为表现和必备品格;同时探究活动目标整合了问题情境和学科活动,以“在什么问题情境中,能够完成什么任务,达到怎样的行为表现”的形式陈述,知识与活动相互嵌入,教学目标的操作性更强,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应对和解决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实现知识内容建构的情境化、结构化和整合性,培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6]
3.探究活动凸显价值引领功能
“综合探究”的情境设计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例如,《经济与社会》第一单元“综合探究”中探究二“微观主体有活力”,教材设计个体户小磊的个人征信报告这一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诚信对个人经济生活的重要影响,围绕“如何培养诚信意识”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认同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守信光荣,失信可耻,并认识到每个人都应以身作则,褒扬诚信,惩戒失信行为。例如,第二单元“综合探究”中探究活动一“弘扬劳动精神与投身创新创业”,教材以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许振超进行技术创新、填补技术空白的先进事迹为背景,引导学生分析劳动精神的内涵,讨论交流对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认识,思考如何践行劳模精神,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劳动是人类财富的源泉,要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二)从“活动型”课程视角理解编写理念
1.围绕议题展开
课程标准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所谓活动型学科课程,就是学科课程的内容采取活动设计的方式呈现,包括社会活动和思维活动,被称为“课程内容活动化”,或者说学科内容的课程方式就是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也叫作“活动设计内容化”。[7]统编教材《经济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以议题的方式提示学习内容,并提出多种活动建议,供教学实施时选择。例如,第一单元综合探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究活动建议。
以“如何使市场机制有效”为议题,分析影响市场经济正常发挥作用的条件,探究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是如何引导资源配置的。
以“微观主体如何才能有活力”为议题,分析保障微观主体有活力应该具备的外部和内部条件,培养诚信意识。
以“宏观调控如何有度”为议题,探究如何构建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综合探究活动建议,引入议题,围绕议题展开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在探究活动中拓展视野,引领学生认同、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
教材编写坚持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积极引导学生走入“社会大课堂”,促进学科内容的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这也反映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要求。社会调查、专题访谈、参观访问以及各种职业体验等,这些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为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更真实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结合实践理解理论问题、利用理论解决实际困惑,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有机统一起来。[8]
表2 人教版与统编教材中“劳动、就业”的“探究活动建议”对比分析
开展搜集劳动模范典型事迹、访谈优秀企业家、举行模拟招聘会等活动,统编教材中的“综合探究”以更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架起了理论与生活的桥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在探究、体悟中激活思维,活化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品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9]制作板报、班刊或校园报,撰写评论或演讲稿,探究活动建议中明确提出实践活动成果的呈现形式,要求具体,形式多样,激发了学生展示个性化学习成果的积极性。
(三)从“功能定位”视角理解栏目特点
1.“综合探究”不是单元复习课
“综合探究”不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巩固知识,深化所学的单元复习课。“综合探究”是学习新知,是围绕议题展开的综合性学习,通过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达成对本单元拓展内容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认识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关键能力和培养必备品格。例如,统编教材《经济与社会》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市场调研、查阅资料、模拟经营等活动,在探究中深入理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方式,增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自信。
2.“综合探究”不同于“探究与分享”
“探究与分享”一般有情境和问题构成,主要功能是引发学生探究、思考,导入正文。“探究与分享”侧重课堂内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理解、运用某一知识,实现“由不知到知”。“综合探究”由探究目标、探究活动建议、探究路径参考和理论评析四部分构成,主要功能是开展教材拓展内容的学习。“综合探究”强调学生走出课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科内容与实践活动融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对接,通过提供多种课内外探究活动设计,设置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拓展知识,深化认识,提升能力,培养品格,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特有的育人功能。
四、结语
“综合探究”是统编教材编写的亮点之一。深入研究并开展好综合探究,需要教师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本地资源,整合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以鲜活的生活讲好中国故事,以透彻的理论回应学生问题,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