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义和谐的定义和类型*

2020-04-09陈振宇李双剑

关键词:蕴涵李四张三

陈振宇, 李双剑

(1.复旦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 200433;2.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上海 200083)

一、和谐理论的来源与检验

众所周知,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交际,但是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有价值上的大小之分。最重要的知识是完全概率和大概率蕴涵关系,这两种关系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和谐”(harmony)。

陆俭明在语法研究中首次引入了“语义和谐律”。他借鉴了语音学上的“元音和谐律”,定义“语义和谐”为:句子要求其各组成部分的语义处于和谐的状态,包括整体与其组成成分之间、构式内部词语与词语之间、构式内部词语的使用与构式外部所使用的词语之间都要在语义上和谐。一言以蔽之,“句子诸方面意义都要求彼此之间处于一种和谐状态”。(1)陆俭明.修辞的基础——语义和谐律[J].当代修辞学,2010,(1);陆俭明.汉语语法语义研究新探索(2000~2010演讲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陈振宇、姜毅宁从预期方面讨论了和谐问题,并引入到语篇考察之中,以此来解释汉语中有关语句“事实性”的一系列语言现象。该文给出了“和谐”在语篇使用中的两种视角——推断与回溯,并认为在推断时,无标记的策略是按照和谐的方向推理,仅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按不和谐的方向推理;但是在回溯时却与之相反,无标记的策略是按照不和谐的方向回溯,因为此时信息价值最大,仅仅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按和谐的方向回溯,并且要求更多的允准条件。(2)陈振宇,姜毅宁.反预期与事实性——以“合理性”语句为例[J].中国语文,2019,(3).

虽然这些研究是在不同的方向考察和谐关系,但实质是一样的。仔细分析大家所研究的例句,可以看到很多共同之处。所以本文把它们作为同一个语言学理论来看待。

陆先生最关注的是句子各部分成分的和谐问题,例如汉语“A(一)点儿”祈使句。(3)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J].汉语学习,1991,(1).袁毓林也同意陆先生的看法,即这里的形容词A应该具有可控性并没有贬义。(4)袁毓林.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陆先生问为何我们会说“马虎点儿、糊涂点儿、再脏一点儿”,因为这些形容词即使本身不具有可控性,不是我们所希望的状态,但在特殊的语境中,它们转为了可控的,如装糊涂、装马虎、故意弄脏,转为我们所希望的结果,就可以用在这一构式之中了。因此他认为,语义和谐是强制性的。(5)陆俭明.修辞的基础——语义和谐律[J].当代修辞学,2010,(1).

这一例子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研究,如果说话者说了一个祈使句“A(一)点儿”,则如果这一句子要具有语用上的恰当性,说话者应该认为A所表示的性状是听话者能够或至少是在理论上有可能达到的(可控性),并且这一性状能够是说话者所希望的(至于听话者是否希望根本没有关系),所以不能是不好的性状。这正是命令言语行为的恰当性条件中的两条,所以:

(1)如果语词A所表示的性状已经满足了这两点,则很容易造成正迁移效果,如说“高一点儿、再亮一点儿、精神一点儿”等等,都可以很好很自然地构成命令句。

(2)但是如果语词A的词汇意义不满足这两点,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心理代价:

第一,或者是需要语境因素的介入,使A所表示性状重新具有可控性和可希望性。这是前人已经提到了的。

第二,或者A就真的不具有可控性和可希望性,这将使得命令语力无法实现,称为“语力失效”或“言语行为失败”,这时又有两个可能:

A.这是失败的言语行为,是说话人犯的错误。

B.造成负迁移,贬义会走向讽刺挖苦或反语威胁,句子实际上不再起命令的作用,如“看您脏的。你再脏一点儿!”(威胁)“颓废吧,青年,再颓废一点儿!”(讽刺挖苦)

陆先生讲的另外一些现象,也与我们的研究有关,同样地,需要转变一下研究视角。他发现汉语述结式有两种类型,偏离义(把饭煮糊了)是不和谐的,达到预期义(把饭煮熟了)是和谐的。(6)陆俭明.“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1990,(1);陆俭明.“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补议——对读者意见的回复[J].汉语学习,2001,(6).用我们的话来说,如果说话者说“爸爸煮了一锅饭”,则他默认是爸爸把饭煮熟了,而不是煮糊了。我们还可以再加上一个构式外部的句子,如“爸爸还煮了腊肉”。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系列:(7)陈振宇.逻辑、概率与地图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

1)爸爸煮了一锅饭,所以饭熟了可以吃了。

??爸爸煮了一锅饭,所以饭没熟不可以吃。

??爸爸煮了一锅饭,但是饭熟了可以吃了。

爸爸煮了一锅饭,但是饭没熟不可以吃。

由此可知“饭熟饭可以吃”是“煮饭”的大概率蕴涵含义。

2)??爸爸煮了一锅饭,所以饭煮糊了。

??爸爸煮了一锅饭,所以饭没煮糊。

爸爸煮了一锅饭,但是饭煮糊了。

??爸爸煮了一锅饭,但是饭没煮糊。

??爸爸煮了一锅饭,甚至饭煮糊了。

爸爸煮了一锅饭,甚至饭没煮糊。

可以看到,从“爸爸煮了一锅饭”根本无法推出“饭煮糊”还是“饭没煮糊”。另外,最后一句恰不恰当,得看我们的知识系统,如果我们知道这位爸爸总是把饭煮糊,那么不把饭煮糊就是一个超预期的成就,因此这句话就是恰当的;如果根本没有这样的知识,那么这句就不是恰当的。

3)??爸爸煮了一锅饭,所以还煮了腊肉。

??爸爸煮了一锅饭,所以没煮腊肉。

??爸爸煮了一锅饭,但是还煮了腊肉。

爸爸煮了一锅饭,但是没煮腊肉。

爸爸煮了一锅饭,甚至还煮了腊肉。

??爸爸煮了一锅饭,甚至没煮腊肉。

由此可知“还煮了腊肉”是“煮饭”的小概率蕴涵含义,即超预期意义。

上述3个例子表明,真正与“煮饭”和谐的只有“煮熟”,不管是“煮糊”还是“还煮了腊肉”,都是不和谐的,不论是偏离还是超出,都会使事件的概率极大地降低。

综上所述,我们把“和谐”定义为:在单位相互之间的配置上不存在矛盾与冲突,或者说它们本来就是同一功能场或使用域中无标记匹配的项目;从概率论讲,即对说话者或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了解相关情况,代表常规预期)而言,条件概率P(Y|X)相当大,即如果说X,则可以由此推出Y是恰当的;但条件概率并不是一定等于1,即并不认为Y必须是百分之一百地为真,允许出现特殊的情况使Y为假。

我们提出,检验“和谐”关系是否存在的方法是:在语用蕴涵强度上,具有完全概率和大概率蕴涵关系的才是和谐的关系;可以通过例1)的检验格式来证实或证伪。

和谐的本质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联想”(association)。联想是通过暂时神经联系的激活,来促使认识者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联想是有方向的,如果是由X联想到Y,那么一般是不能随意颠倒方向,除非有其他因素的介入。联想有很多种类,和谐仅仅是其中的接近联想、因果联想和类比联想,而不包括相似联想和对比联想(这里指相反对比)。

与本文的和谐观念最接近的理论是“认知缺省理论”,它的理念与我们很相似,即认为语用推理主要是关于特定认知语境下的缺省推理。其中“缺省”的信息其实就是本文所说的和谐语义关系,是在认知语境中存在的我们通常的心理认识。但该理论仅仅走到这一步就没有继续向前走了,只是热衷于写抽象的逻辑式,既没有广泛地收集各种常见的知识,也没有对知识分类研究,说明其特性,更没有提出检验知识的问题,当然也不可能考虑到在实际运用中的种种特殊的不符合一般规律的情况。

陆俭明说:“语义和谐律具有普遍性,……跟其他句法语义分析理论不是对立或互相排斥的,是互为补充的。”(8)陆俭明.修辞的基础——语义和谐律[J].当代修辞学,2010,(1).下面我们将具体考察汉语中常见的一些和谐现象。

请注意,本文的考察仅仅是“举隅”,这也就意味着目前我们还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和谐关系,这里仅仅是举出一些重要的、常见的例证,它们与很多重要的汉语语法学问题都有联系,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还会发现许多新的和谐的维度。另外,这里涉及的主要是具有相当普遍性的社会心理,至于由于个人信念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有的做了说明,有的暂时忽略。

二、指示和谐

“指示”(dexis)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使用语言来表明说话者的地位,以及会话其他参与者、会话所指向的对象的相对位置,一般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1)人称:第一人称(说话者)、第二人称(听话者)、第三人称(其他参与者)等;(2)时间:现在(言语行为发生的时间)、过去、未来等;(3)空间:近指(言语行为发生的地点)、远指,有的语言还划分出“中指”或其他相对位置概念。

除了这几个方面,Fillmore还提到话语指示和社交指示,(9)Fillmore,C.J.Santa Cruz Lectures on Deixis [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 Club,1971;Fillmore,C.J.Lecture on Deixis [M].California:CSLI Publications,Stanford,1997.但它们与和谐无关,这里暂不讨论。与指示系统有关的和谐规则有两个:

(一)相互和谐与类比推理

相互和谐(harmony with each other)指事物之间往往具有一致性,也就是如果事物X具有性质E,则同一类型的事物Y也具有性质E。这里的事物,并不考虑是哪种人称,也不考虑空间的指示类别,只要是同一类型的事物,如我与你与他都是人,这本书和那本书都是书,等等。

在相互和谐中,一个事物为X,另一个是Y,条件概率P[E(Y)|E(X)]在默认时是大概率蕴涵关系,但不是百分之一百,因此满足以下检验格式:

4)小王喜欢跳舞,所以(很可能)小张也喜欢跳舞。

??小王喜欢跳舞,所以(很可能)小张不喜欢跳舞。

??小王喜欢跳舞,但是小张也喜欢跳舞。

小王喜欢跳舞,但是小张不喜欢跳舞。

即使我们知道小王、小张的具体情况,我们也只能在第一句和第四句选一句来表述,这说明心理模型是不受具体事实的影响的。另外,我们也可以把“小王、小张”换成其他人称,分布依然会保持不变。

5)这本书很贵,所以(很可能)那本书也贵。

??这本书很贵,所以(很可能)那本书不贵。

??这本书很贵,但是那本书也贵。

这本书很贵,但是那本书不贵。

把“这、那”颠倒过来也会得到相同的结果。

相互和谐其实是“类比推理”的产物。类比是人类最为原始的认知方式之一,包括类比推理、逆类比推理以及复合类比推理三个方面。(10)Patrick Hurley.A Concise Introduction to Logic (10e)[M].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2008;简明逻辑学导论(第十版)[M].陈波,宋文淦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371.

第一种是“相似/同类类推”,也称为“类比推理”(analogy/analog inference),(11)陈振宇.逻辑、概率与地图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如果我们认为X与Y相似或是同类事物,则如果X具有性状E,则Y也很可能具有E,如我认为张三与李四很像,是同一类人,则张三爱抽烟,我就会推测李四很可能也爱抽烟;我把旅行与人生视作同类的事物,则旅行很快乐,我会认为人生也快乐。

6)旅行很快乐,所以人生也很快乐。

??旅行很快乐,所以人生不快乐。

??旅行很快乐,但是人生也很快乐。

旅行很快乐,但是人生不快乐。

第二种是与类比推理方向相反的“逆类比推理”(converse-analogy/converse-analog inference),如果X与Y都有性状E,则我们倾向于认为X与Y相似或同类,或者其中一个是另一个成员。例如学生在教室读书,张三正在教室读书,则我会推测张三很可能是一个学生;张三爱跳舞,李四也爱跳舞,则我推测他们可能是同一类人(在分组活动时我可能会把他们分到同一组)。当然,请注意这都不是百分之一百的概率。

7)学生在教室里读书,张三在教室里读书,所以张三可能是一名学生。

??学生在教室里读书,张三在教室里读书,所以张三不是学生。

??学生在教室里读书,张三在教室里读书,但是张三可能是一名学生。

学生在教室里读书,张三在教室里读书,但是张三不是学生。

第三种是一个复合推理,即先做一个逆类比推理,再做一个类比推理。例如“张三喜欢吃辣的,他为人豪爽;李四也喜欢吃辣的,因此他也很可能为人豪爽。”需要分为两步:

第一步:张三喜欢吃辣的,李四也喜欢吃辣的,所以他们是同一类人。

第二步,在是同一类人的前提下,张三为人豪爽,所以李四也(很可能)为人豪爽。

把它们复合在一起,仍然满足和谐的检验格式:

8)张三喜欢吃辣的,他为人豪爽;李四也喜欢吃辣的,因此他也为人豪爽。

??张三喜欢吃辣的,他为人豪爽;李四也喜欢吃辣的,因此他并不是为人豪爽。

??张三喜欢吃辣的,他为人豪爽;李四也喜欢吃辣的,但是他也为人豪爽。

张三喜欢吃辣的,他为人豪爽;李四也喜欢吃辣的,但是他并不是为人豪爽。

细心思考,这里存在一个相当模糊的地方:什么叫社会心理上的“同一类”?这的确不是一个语言学的问题,而是社会文化的问题。从理论上讲,任何两个事物,我们都可以把它们扯到同一类,如月亮与人生:

9)月有阴晴圆缺,所以人也有旦夕祸福

??月有阴晴圆缺,所以人没有旦夕祸福。

??月有阴晴圆缺,但是人也有旦夕祸福。

月有阴晴圆缺,但是人并没有旦夕祸福。

(二)将来和谐与缺省推理

将来和谐(harmony with future),指事物在将来的情况,常常与它已然的情况一致,也就是从过去现在延续到将来。这一点可以看成是“历史循环论”,虽然在科学中这是有缝推理,但在日常生活中,在语言中却具有优势地位。

在将来和谐中,现在的状态为X,将来是Y,是从现在联想到将来,而不能相反,这是与空间、人称不同的地方。例如看到今天张三身体健康,于是母亲就放心了,因为按照常理,在未来或至少是最近的未来,他会延续这种身体状况,会持续健康至少是一段时间。

10)该国经济几年来一直持续增长,所以明年也会有较大增长。

??该国经济几年来一直持续增长,所以明年不会有较大增长。

??该国经济几年来一直持续增长,但是明年也会有较大增长。

该国经济几年来一直持续增长,但是明年不会有较大增长。

已经出现过的模式,一般也会默认反复发生,也是常见的大概率蕴涵关系:

11)经济高速增长三到五年后,多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该国已经高速增长了三年,所以不久后会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

??经济高速增长三到五年后,多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该国已经高速增长了三年,所以不久后还不会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

??经济高速增长三到五年后,多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该国已经高速增长了三年,但是不久后会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

经济高速增长三到五年后,多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该国已经高速增长了三年,但是不久后还不会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

将来和谐其实是“缺省推理”的产物。“缺省推理”(default reasoning/default inference)由Reiter提出。(12)Reiter.Raymond.A Logic for Default Reasoning [J].Artificial Intelligence,1980,(13);熊学亮.语言使用中的推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按陈振宇的解释:当主体面对事物时,他没法在完全确认这些事物的性质与真实性后再来行事,外在环境或心理冲动会逼迫他立刻采取某种立场观念并依此行动起来,去与事物打交道。(13)陈振宇.逻辑、概率与地图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所以认识,并不总是在行动之先,在不具有完善认识的条件下,主体会自动根据他的历史经验、身体本能甚至可能是随机地树立一个信念,它是一种观念、方针、指南,等等,在当下的情景中直接影响着主体的行为,换言之,主体先“认定”事实就是如此,然后在行动中去这样做。如果主体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接触的每个论据都和这一信念相容,或者虽有差异但尚不会造成严重的矛盾,则这一信仰将得到保持甚至强化;直到某个可以推翻先前相关结论的关键节点(重大的矛盾的新事物或新条件的介入)到来,才会迫使主体回过头来审视信念的事实性问题;在这个关键节点到来之前,该信念是默认为真,无须讨论,从而隐藏在主体更为关注的其他意义背后的背景信息之中,重新关注将使它前景化,从而取消它作为信念的地位,正所谓“信者不言,言者不信”(《老子》)。

缺省推理最主要的知识来源与时间有关,即人们通常是把已经获得的知识(过去获得的知识)作为默认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也都是关于已经存在的事物的知识。认识论上,我们一般会把自己关于事物的已有的知识,延续到未来。只要暂时还未尝遭到反对,就默认它为真。

这样的知识既有肯定的知识,也有否定的知识,如:

12)没有人见过李四喝酒,因此李四(可能)不喝酒。

??没有人见过李四喝酒,因此李四(可能)要喝酒。

??没有人见过李四喝酒,但是李四(可能)不喝酒。

没有人见过李四喝酒,但是李四(可能)要喝酒。

类比推理和缺省推理,可能是最重要的语用学规则之一,十分频繁地在言语行为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类比是积极的、进取性的,以发现新的知识作为自己的目的,所以会不断产生新的类比;而缺省是消极的、保守性的,以默认世界观的延续为自己的目的,所以常常不被说话人自己察觉到。

三、常规预期和谐

“预期”(expectation)是对事物预先具有的知识。根据产生预期的主体的不同,分为:

(1)自预期,即说话者对事物的预先知识;(2)他预期,即说话者之外的参与会话活动的人的预先知识,这人可能是听话者,也可能是第三方;(3)前预期,即从前文信息可以推出的有关知识;(4)常规预期,即社会心理中的有关知识,如社会中存在的常识、常理、法律、规章等。

由于说话者总是把自己看成社会的代表,所以一般来讲,常规预期与自预期是基本一致的。当然也有说话者意识到二者不一样的时候,这时他往往需要用语言形式指出二者的不同。

在常规预期中,存在大量的对和谐关系的知识,而且数量太多,很难一一穷尽。这里分类考察其中一些。

(一)前提与事件的和谐

所谓事件的“前提”(precondition),分为两种:

(1)强的前提,是在事件发生之前必须具备的要素。一般来说,前提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所以从真值逻辑学的角度讲,当事件发生时,那些前提都为真;但是某些前提为真,事件并不一定发生。这就是说,衍推关系是“事件 → 前提”,或者“~前提 → ~事件”,而不是相反。

但是在言语行为中,说话者认为这些前提为真,则可以恰当地推出事件发生或会发生。在这一预期和谐中,前提为X,结果是Y,是从前提联想到结果。例如一个人有某方面能力或意愿,我们就会预见他可能会在这方面发展,做出一番事业来。

这些前提有:有使因(促使事件发生的动因)、主体有能力、有知识、有工具(有关事件的必要工具)、没有(外在)阻碍以及有其他条件。下面我们用两个具体的例子来证明这些和谐关系的确存在。当这些条件存在时,与之和谐的是事件发生或会发生;反之,当这些条件不存在时,与之和谐的是事件没有发生或不会发生。例如:

外在的使因:

13)a汽车撞在了墙上,所以墙塌了。

??汽车撞在了墙上,所以墙没塌。

??汽车撞在了墙上,但是墙塌了。

汽车撞在了墙上,但是墙没塌。

b??汽车没撞在墙上,所以墙塌了。

汽车没撞在墙,所以墙没塌。

汽车没撞在墙,但是墙塌了。

??汽车没撞在墙,但是墙没塌。

主体有能力:

14)a他有能力完成任务,所以他完成了/会完成任务。

??他有能力完成任务,所以他没完成/不会完成任务。

??他有能力完成任务,但是他完成了/会完成任务。

他有能力完成任务,但是他没完成/不会完成任务。

b??他没有能力完成任务,所以他完成了/会完成任务。

他没有能力完成任务,所以他没完成/不会完成任务。

他没有能力完成任务,但是他完成了/会完成任务。

??他没有能力完成任务,但是他没完成/不会完成任务。

(2)弱的前提,是在事件发生之前可能会发生的事,它们可能对事件有一定的影响,可能没有影响,在客观上可能相关,也可能不相关,仅仅是我们的主观想象。如有外在的要求、主体有意愿、主体允诺、有理由、事件有征兆、事件是合理的、事件是积极的,等等。当这些条件存在时,与之和谐的是事件发生或会发生;反之,当这些条件不存在时,与之和谐的是事件没有发生或不会发生。例如:

有外在的要求(如来自权威的要求):

15)a妈妈要他早点回家,所以他一早回去了。

??妈妈要他早点回家,所以他很晚才回去。

??妈妈要他早点回家,但是他一早回去了。

妈妈要他早点回家,但是他很晚才回去。

b??妈妈没要他早点回家,所以他一早回去了。

妈妈没要他早点回家,所以他很晚才回去。

妈妈没要他早点回家,但是他一早回去了。

??妈妈没要他早点回家,但是他很晚才回去。

主体有意愿:

16)a他想参加比赛,所以他去参加比赛了/会去参加比赛。

??他想参加比赛,所以他没去参加比赛/不会去参加比赛。

??他想参加比赛,但是他去参加比赛了/会去参加比赛。

他想参加比赛,但是他没去参加比赛/不会去参加比赛。

b??他不想参加比赛,所以他去参加比赛了/会去参加比赛。

他不想参加比赛,所以他没去参加比赛/不会去参加比赛。

他不想参加比赛,但是他去参加比赛了/会去参加比赛。

??他不想参加比赛,但是他没去参加比赛/不会去参加比赛。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如主体有确实的知识,他是否应该告诉别人?或者他是否会告诉别人?稍微不同的是,如果主体没有知识,根本就没有告诉他人的可能,所以这里和谐只与肯定句有关:

17)a他知道小王去哪儿了,所以他应该告诉小王妈妈。

??他知道小王去哪儿了,所以他不应该告诉小王妈妈。

??他知道小王去哪儿了,但是他应该告诉小王妈妈。

他知道小王去哪儿了,但是他不应该告诉小王妈妈。

b他知道小王去哪儿了,所以他可能告诉了/会告诉小王妈妈。

??他知道小王去哪儿了,所以他没有/不会告诉小王妈妈。

??他知道小王去哪儿了,但是他可能告诉了/会告诉小王妈妈。

他知道小王去哪儿了,但是他没有/不会告诉小王妈妈。

(二)事件与目的的和谐

许多人类行为都有目的,或者说绝大多数人类行为,社会都赋予了相应的目的,除非是相当私人性的、允许极大自由度的一些行为,因为对社会影响不大,所以可以不需要目的。这种目的也是常规预期。

在事件预期和谐中,事件的发生为X,目的是Y,是从事件的发生联想到它的目的的实现,这是学界所谓“结果的实现”,(14)陆俭明.“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1990,(1);与之相反的是“结果的偏离”,如“挖深了”可以是实现(达到所需的深度)也可以是偏离(比计划的挖得更深),而“挖浅了”只能是偏离(比计划的挖得浅)。实现是语义和谐,而偏离是语义不和谐。也称为“主体预期”,即主体在做一件事时应该预见到的最终结果及其对相关方面的影响。前面所说的煮饭和煮熟的例子就是如此。再如一个人看书的目的是为了看懂,所以如果某人说“这本书我已经看了”,我们预见他有很大的概率是看懂了。反过来,如果说“这本书我没看过”,则可以预见他不懂。

18)a这本书他已经看了,所以他应该已经懂了。

??这本书他已经看了,所以他应该还不懂。

??这本书他已经看了,但是他应该已经懂了。

这本书他已经看了,但是他应该还不懂。

b??这本书他还没看,所以他应该已经懂了。

这本书他还没看,所以他应该还不懂。

这本书他还没看,但是他应该已经懂了。

??这本书他还没看,但是他应该还不懂。

看书与懂得的关系也可以比较隐晦,如:

19)a我看过逻辑书,所以知道蕴涵和衍推的区别。

??我看过逻辑书,所以不知道蕴涵和衍推的区别。

??我看过逻辑书,但是知道蕴涵和衍推的区别。

我看过逻辑书,但是不知道蕴涵和衍推的区别。

b??我还没看过逻辑书,所以知道蕴涵和衍推的区别。

我还没看过逻辑书,所以不知道蕴涵和衍推的区别。

我还没看过逻辑书,但是知道蕴涵和衍推的区别。

??我还没看过逻辑书,但是不知道蕴涵和衍推的区别。

(三)谓词与论元的和谐

正如陆俭明先生最初设想的那样,一个句子的各个部分必须保持语义上的和谐。论元与谓词无疑是句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由于是谓词支配论元,因此所有的谓词都会要求担任特定论元的成分必须满足一定的语义要求,如对施事的生命度要求,等等。这样一来,在预期和谐之中,谓词所表达的事件为X,论元所表达的实体的性状是Y,是从事件联想到它的参与者的性状。

先看施事,如身体条件:

20)a小王在飞跑,所以他的脚和腿都好好的。

??小王在飞跑,所以他的脚和腿都有毛病。

??小王在飞跑,但是他的脚和腿都好好的。

小王在飞跑,但是他的脚和腿都有毛病。

b??小王没跑步,所以他的脚和腿都好好的。

小王没跑步,所以他的脚和腿都有毛病。

小王没跑步,但是他的脚和腿都好好的。

??小王没跑步,但是他的脚和腿都有毛病。

再来看看事物之间的关系,有些也是受谓词意义的制约,如在给予、获取等意义中,会有领属关系,不过这一般仅仅是对肯定事件而言:

21)小王把书给了李四,所以这些书是小王的。

??小王把书给了李四,所以这些书不是小王的。

??小王把书给了李四,但是这些书是小王的。

小王把书给了李四,但是这些书不是小王的。

(四)实体与性状、功用的和谐

在实体预期和谐中,实体为X,常规性质状态功能是Y,是从实体联想到它的常规性质状态功能。魏雪、袁毓林(15)魏雪,袁毓林.基于语义类和物性角色建构名名组合的释义模板[J].世界汉语教学,2013,(2).和袁毓林(16)袁毓林.名词物性结构的描写体系和运用案例[J].当代语言学,2014,(1).等专家引入了“物性角色”理论。这些物性角色是生成词库理论的内容,是指某些实体,在社会生活中有其固定或相对固定的角色,参与特定的事件之中。物性角色包括构成角色(constitutive role)、形式角色(formal role)、功用角色(telic role)和施成角色(agentive role)4种。一个事物也许有它特定的存在场景,所以从这个事物可以预见到它的构造(包括材料、部件、尺寸、重量等)、它所处的空间时间环境、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它对人的功用价值(主要是它所参与的人类活动)、它的生产改造过程,等等。功用角色是最常见的预期和谐关系,例如当我们听说“张三手中拿着一本书”的时候,我们会优先认为他在看书,因为阅读是书籍的首位功用角色。

22)a小王手里拿着一本书,所以他是在看书。

??小王手里拿着一本书,所以他没在看书。

??小王手里拿着一本书,但是他是在看书。

小王手里拿着一本书,但是他没在看书。

b??小王手里没拿书,所以他是在看书。

小王手里没拿书,所以他没在看书。

小王手里没拿书,但是他是在看书。(可能是用手机看书)

??小王手里没拿书,但是他没在看书。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曾经分析过下面的例子,但搞得十分复杂,其实这就是个功用角色问题:

23)甲:请问你带了手表吗?

乙:哦,现在11点3分。

我们写出我们的推理过程:

施成角色也与和谐有关,不过稍微不同的是,实体的制造者需要是专业人士,不像使用者那样普遍:

24)a教授的电脑上打开了一篇未完成的论文,所以他是在写论文。

??教授的电脑上打开了一篇未完成的论文,所以他不是在写论文。

??教授的电脑上打开了一篇未完成的论文,但是他是在写论文。

教授的电脑上打开了一篇未完成的论文,但是他不是在写论文。

b??教授的电脑上没有打开未完成的论文,所以他是在写论文。

教授的电脑上没有打开未完成的论文,所以他不是在写论文。

教授的电脑上没有打开未完成的论文,但是他是在写论文。(用其他方法,如用手机写论文)

??教授的电脑上没有打开未完成的论文,但是他不是在写论文。

四、语言和谐

语言形式之间往往有很强的相互蕴涵关系,这在哲学和逻辑中都有很多研究,如典型的“他是单身汉”所以“他没有结婚”“他是男的”。

不过,与我们的日常知识不同,在语言知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完全概率的蕴涵关系,也就是哲学或逻辑中讲的分析真理。例如如果不是改变“单身汉”的语义内容,不是把它做修辞用法的话,上面的蕴涵关系一般就被认为是分析性真理,即百分之一百地为真。

当然,语用学的发展揭示出,语言的单位之间仍然有许多是大概率的蕴涵关系,就像我们对外在事物的认识往往借助于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域来分析一样,语言单位也往往会被划分到不同的语义场来分析。在同一语义场中的单位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容易构成和谐关系。

下面我们将分两个方面予以论述。

(一)上位和谐

分析性真理(analytic truth)与综合性真理(synthetic truth)相对。前者是由语句的内容直接证明为真的命题;而后者是不能由语句的内容直接证明为真的命题,它们之所以为真,是因为在我们的社会实践中得到了经验的支持。在逻辑上一般把导致综合性真理的认识过程称为“后天的”“经验的”“归纳的”或“试错的”,最后一点是指它是可证伪的,而分析性真理是自证其真的。

陈振宇把语言学中处理的分析性真理分为3种:(17)陈振宇.汉语的指称与命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1)句式同义,即对同一语义内容而言,可以使用同一语言的不同句式,或不同语言的不同但相对应的句式来表达,因此构成真理关系,如“如果张三打了李四,则李四被张三打了/张三把李四打了”“如果玛丽爱约翰,则Marry loves John”。

(2)逻辑推理,即按照真值逻辑运算取得真值的命题,如“张三不是不想去,所以张三是想去”“没有一个未结婚者是结了婚的”“他或者去过北京,或者没去过北京”。

(3)语义包含,即是因为概念的内涵或属性已包含了相关的内容,因此只能为真的命题,如“单身汉都没有结婚”“人是动物”“鱼住在水里”。因为在“单身汉”的内涵中已包括了“没有结婚”,所以说“单身汉都没有结婚”当然是真的。

上述各类型中,“语义包含”类是使用最广泛,也是最引起争议的一类。我们不去讨论它的哲学和认知本质问题。这里仅仅是直接讲述它的性质,即下位概念具有上位概念的性质,也即在预期和谐之中,下位概念为X,上位概念是Y,是从下位概念联想到它的上位概念。

当一个蕴涵关系被看成是分析性的时候,它的肯定的一面是完全概率的;但是否定的一面就不那么整齐,我们可能有不同的结果,如下面两例的肯定部分分布相同,但否定部分各有不同。

25)a小王是单身汉,所以他没有结婚。

??小王是单身汉,所以他已经结婚了。

??小王是单身汉,但是他没有结婚。

??小王是单身汉,但是他已经结婚了。

b??小王不是单身汉,所以他没有结婚。

小王不是单身汉,所以他已经结婚了。

小王不是单身汉,但是他没有结婚。(可能小王是没有结婚的女性)

??小王不是单身汉,但是他已经结婚了。

26)a他买了苹果,所以他买了水果。

??他买了苹果,所以他没买水果。

??他买了苹果,但是他买了水果。

??他买了苹果,但是他没买水果。

b??他没买苹果,所以他买了水果。

??他没买苹果,所以他没买水果。

他没买苹果,但是他买了水果。

??他没买苹果,但是他没买水果。

(二)义场和谐

与语义包含不同,在同一语义场中的语言单位,并不就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更多地是由社会文化习惯所造成的。几乎每一个语义场都是如此。如我们对“好”“坏”的认知,将一系列的概念划归这两个范畴,从而形成无标记的匹配,但是这种划分又不是绝对的,允许有例外存在。其他如漂亮不漂亮、快乐不快乐、能干不能干,等等,都有同样的性质。例如:

27)a他经常帮助他人,所以他是好人。

??他经常帮助他人,所以他不是好人。

??他经常帮助他人,但是他是好人。

他经常帮助他人,但是他不是好人。

b??他从不帮助他人,所以他是好人。

他从不帮助他人,所以他不是好人。

他从不帮助他人,但是他是好人。

??他从不帮助他人,但是他不是好人。

再如我们对不同的人的认识,所谓“刻板印象”,也是这样的,如:

28)a他是教授,所以他是知识分子。

??他是教授,所以他不是知识分子。

??他是教授,但是他是知识分子。

他是教授,但是他不是知识分子。

b??他不是教授,所以他是知识分子。

他不是教授,所以他不是知识分子。

他不是教授,但是他是知识分子。

??他不是教授,但是他不是知识分子。

五、人际和谐

社会是一个规则系统,因此人与人的交流和交往并不能完全随心所欲。当然语言并不能制约人类的行为,但是语言中会包含母语者对人类行为的主观评价,从而间接地施加影响。

人际关系方面的和谐问题,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有很多报道。其中一个就是会话分析中的“相邻对”,(18)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相邻对(adjacency pair)指两个谈话者各说一次话所构成的对子,这两个话轮之间必须是相互关联的,在心理和社会习俗上属于优势选择。根据说话人希望得到的反应,相邻对的第二部分分为“合乎期待的第二部分”(preferred second part)和“不合乎期待的第二部分”(dispreferred second part)。合乎期待的结构就相对简单,不合乎期待结构上就较为复杂,而且会出现某些特殊的性质,如迟缓、犹豫,有个“热身”阶段,伴随一些“前引语”(preface)等。

这些研究对人际和谐的问题给予了充分的描写,不过所谓优势选择往往是研究者自己内省的产物,还需要用语言事实来证明它的存在。现在我们用本文的检验格式来证明:

先来看对要求的回应,这是以往研究中谈论最多的方面。我们已经知道,同意对方的要求是合乎期待的。但是要注意的是,根本的原因是社会行为上的要求,而不仅仅是说话的方式上的要求,如下面的例子中,我们要看到c不过是a在言语过程中的反映。在相邻对的研究中大多忽略了言语活动的基础——社会活动。

29)a妈妈要小明早点回家,于是小明一早就回去了。

??妈妈要小明早点回家,于是小明很晚才回去。

??妈妈要小明早点回家,但是以小明一早就回去了。

妈妈要小明早点回家,但是小明很晚才回去。

b??妈妈没要小明早点回家,所以小明一早就回去了。

妈妈没要小明早点回家,所以小明很晚才回去。

妈妈没要小明早点回家,但是小明一早就回去了。

??妈妈没要小明早点回家,但是小明很晚才回去。

c妈妈说“小明早点回家”,于是小明说“好的。”

??妈妈说“小明早点回家”,于是小明说“不,我要晚点回来。”

??妈妈说“小明早点回家”,但是小明说“好的。”

妈妈说“小明早点回家”,但是小明说“不,我要晚点回来。”

再来看对询问的回应,也有同样的情况:回答相关的问题是合乎期待的,而不回答或者答非所问都是不合乎期待的:

30)a妈妈问放假的时间,于是小明告诉她12号放假。

??妈妈问放假的时间,于是小明不告诉她12号放假/小明只告诉她2月底开学。

??妈妈问放假的时间,但是小明告诉她12号放假。

妈妈问放假的时间,但是小明不告诉她12号放假/小明只告诉她2月底开学。

b??妈妈没问放假的时间,所以小明告诉她12号放假。

妈妈没问放假的时间,所以小明没告诉她12号放假/小明只告诉她2月底开学。

妈妈没问放假的时间,但是小明告诉她12号放假。

??妈妈没问放假的时间,但是小明没告诉她12号放假/小明只告诉她2月底开学。

c妈妈问“你们什么时候放假?”,所以小明说“12号放假。”

??妈妈问“你们什么时候放假?”,所以小明不回答/小明说“2月底开学。”

??妈妈问“你们什么时候放假?”,但是小明说“12号放假。”

妈妈问“你们什么时候放假?”,但是小明不回答/小明说“2月底开学。”

当别人告诉你一个事情的时候,期待的是你对这事做出回应,不回应或者“王顾左右而言他”都是不合乎期待的:

31)a妈妈告诉小明张老师来过,于是小明问张老师说了什么没有。

??妈妈告诉小明张老师来过,于是小明一声不吭/小明说明天要去郊游。

??妈妈告诉小明张老师来过,但是小明问张老师说了什么没有。

妈妈告诉小明张老师来过,但是小明一声不吭/小明说明天要去郊游。

b??妈妈没告诉小明张老师来过,所以小明问张老师说了什么没有。

妈妈没告诉小明张老师来过,所以小明一声不吭/小明说明天要去郊游。

妈妈没告诉小明张老师来过,但是小明问张老师说了什么没有。

??妈妈没告诉小明张老师来过,但是小明一声不吭/小明说明天要去郊游。

c妈妈说“张老师今天来过”,于是小明问“张老师说了什么?”

??妈妈说“张老师今天来过”,于是小明一声不吭/小明说“我们明天要去郊游。”

??妈妈说“张老师今天来过”,但是小明问“张老师说了什么?”

妈妈说“张老师今天来过”,但是小明一声不吭/小明说“我们明天要去郊游。”

这样的具体的言语行为有很多,如致谢,期待的是谦虚的回应,但不回应或者不谦虚的回应都是不合乎期待的:

32)a李四谢谢小明的帮助,于是小明表示没什么他很乐意。

??李四谢谢小明的帮助,于是小明一声不吭/小明说李四的确应该好好谢他。

??李四谢谢小明的帮助,但是小明表示没什么他很乐意。

李四谢谢小明的帮助,但是小明一声不吭/小明说李四的确应该好好谢他。

b??李四没谢谢小明的帮助,所以小明表示没什么他很乐意。

李四没谢谢小明的帮助,所以小明一声不吭/小明说李四的确应该好好谢他。

李四没谢谢小明的帮助,但是小明表示没什么他很乐意。

??李四没谢谢小明的帮助,但是小明一声不吭/小明说李四的确应该好好谢他。

c李四说“谢谢你帮我”,于是小明说“没什么,我很乐意!”

??李四说“谢谢你帮我”,于是小明一声不吭/小明说“你的确应该好好谢我!”

??李四说“谢谢你帮我”,但是小明说“没什么,我很乐意!”

李四说“谢谢你帮我”,但是小明一声不吭/小明说“你的确应该好好谢我!”

再如致歉,期待的是原谅,但不回应或者不原谅都是不合乎期待的。例句从略。

六、结 语

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学界所研究的语义和谐重新作了界定,即在单位相互之间的配置上不存在矛盾与冲突,或者说它们本来就是同一功能场或使用域中无标记匹配的项目。本文也给出了检验“和谐”关系是否存在的方法,即在语用蕴涵强度上,具有完全概率和大概率蕴涵关系的才是和谐的关系,可以通过检验格式来证实或证伪。由于对于语义和谐的研究尚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也限于时间和文章篇幅,我们还未彻底搞清楚语义和谐的种种类型,所以本文所给出的语义和谐的几种类型包括指示和谐、常规预期和谐、语言和谐和人际和谐及其下位类型仅仅举例性质的,并未穷尽。关于语义和谐的类型研究是今后我们所要探讨的重点,也期望学界多关注与此相关的研究。

猜你喜欢

蕴涵李四张三
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的哲学思想
模糊蕴涵下三角序和的一般形式
我的超级老爸
你追我赶
熟人就是这样变成陌生人的
李四超前
下车就跑
读张三书法之感想
勾股定理中蕴涵的数学思想
寻找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