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短期汉语教学项目中的文化因素
——以普北班(PiB)为例*
2020-04-09李子吟
李子吟
(北京师范大学 汉语文化学院,北京 100875)
随着汉语教学的发展,海外高校在中国开设的短期汉语教学项目也不断增加,大多具备“沉浸式”和“集中强化”的特点。其中,普林斯顿大学北京暑期项目(Princeton in Beijing)是普林斯顿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办的暑期汉语强化项目,简称“普北班”(PiB),始创于1993年,至今已有27年的历史。多年来,普北班以其优异的教学成果,成了北美地区生源最广、最负盛名的汉语教学项目。普北班继承和发展了“明德模式”,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关于其教学理念(1)朱志平.目的语环境中的强化教学一例——北京师范大学“普北班”评介[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3).、教学模式(2)王学松.“明德模式”研究述评[J].语言文字应用,2007,(S1);娄开阳,杨太康.论美国在华短期汉语项目对明德汉语教学模式的改进——以PIB、CIB和HBA项目为例[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1.和教师培训(3)谷陵.美国名校在华汉语强化教学模式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都有多篇论文进行了研究和介绍。但对于普北班等短期汉语教学项目中所体现的文化因素,目前的研究还较少涉及。
当前,各类短期汉语教学项目往往以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为目标,很少设置单独的文化课程。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因素的教学是不可分割的。首先,语言是人类表达观点和交流思想的符号系统,与各民族的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如果在使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缺乏对该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就会影响表达的有效性,甚至产生误会。在汉语教学中渗透文化因素的教学,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帮助他们准确地运用汉语思维表达自己的意图。这对短期项目而言尤为重要,因为学习者无法通过长期在汉语环境中生活而形成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只注重汉语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容易导致语言和文化的脱节,难以实现通过学习汉语深入了解中国的初衷。其次,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体系,学习汉语和希望了解中国文化往往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因素的教学能够满足学习者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心理预期,深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学习者在来华之前可能就对中国有不同的印象和期待,通过文化教学和文化体验活动,学习者能够对中国的社会生活、现实情况和风俗习惯产生直观的感受,纠正错误印象或深化情感认同,从而更完整、真实地认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对短期项目而言,学习者了解中国的愿望更为强烈,因此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渗透显得更为必要。最后,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渗透,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真实语境,使学习者学到的表达方式、思维结构等可以和中国的社会现实、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变得更加鲜活,从而能够应用于真实的语言环境。短期项目由于课时安排紧张、课程进度较快等原因,学习者在大多数时间里还是处于课堂上的模拟语境中,文化内容的探讨和文化活动的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贴近中国的社会生活,理解真实语境中的汉语。
作为一个语言项目而非文化体验项目,普北班在教学上同样重视听说、强调准确,不设单独的文化教学目标。但是普北班的语言教学并没有脱离文化因素的教学,所谓的文化因素,“主要是隐含在目的语的结构系统和表达系统中反映该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取向、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审美情趣、道德规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定的文化内涵”。(4)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下)[J].海外华文教育,2002,(4).普北班并不强调文化教学,但在教材编写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反思却贯穿始终,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教学,在帮助学习者提高汉语听说读写技能的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本文以2018年普北班三年级的教学为例,从教材内容和课外活动两方面来分析该项目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教材内容
(一)文化的层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教材内容的编写反映了汉语教学的方向,其中涉及的文化因素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一般来说,学界把文化分为3个层次,表层为器物文化,表现为饮食、服饰、建筑等具体的存在;中层为制度文化,表现为各种礼仪习俗、体制规范和行为方式,比如传统节日习俗等;深层为观念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等。文化表层易变,中层较固,底层恒久。(5)许嘉璐.未央续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以此为依据,我们可以判断普北班三年级的课文内容涉及了哪些层次的文化,加以总结和分析。在2018年的8周教学活动中,三年级共学习了45篇课文,根据其涉及的文化层次,可将其分类如下(表1):
表1 2018年普北班三年级课文内容涉及的文化层次
由表1可知,几乎每篇课文都涉及了观念层次的文化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于器物层次文化的介绍。以今年新写入课本的《龙与熊猫》为例,长城、龙和熊猫作为美国民众认同度相对较高的文化符号,(6)史胜蓝.中国文化符号在美国特洛伊市的认同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8.被挖掘出了更深刻的文化含义。龙和熊猫常常被认为是中国的象征,但是中国龙的形象和西方龙的形象有很大出入,容易误导从没来过中国的外国人。熊猫是可爱温和的,但并不软弱,它的能力足以自卫,反映了中国日渐崛起的国际地位及和平发展的理念。由器物文化层次深入到观念文化层次,长城作为古老中国的象征,一方面代表了中国建筑史的伟大成就,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人观念上的保守和封闭。因此课文最后说到,代表现代中国的,应该是一些更加现代化的元素。这或许并非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但是在汉语教学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之外,深入挖掘意象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加深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从简单地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到认真思考其历史脉络和现实状况,由情感认同转向文化认同。
(二)文化的范畴
除了纵深挖掘之外,教材内容还广泛涉及了中国的社会问题、教育制度、舆论环境等,贴近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中国不断发展的社会状况。以三年级课文为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图1):
图1 2018年普北班三年级课文内容涉及的文化范畴
由上表可知,课文内容涉及了中国的社会问题、教育制度、舆论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等诸多范畴,不仅有对传统社会风俗的介绍,更多的是描绘了现当代中国的社会面貌,包含大量全局性的讨论话题,是真正能够帮助学习者了解中国的鲜活语料。周质平教授在普北班教师培训时曾谈到当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泛滥而语言萎缩”的问题,认为当前的中国文化传播常有肤浅和幼稚的倾向,存在“以古代今”“以偏概全”的问题。对于对外汉语教师而言,与其刻意地进行文化延伸,不如身以载道,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以《台湾的政治与认同》为例,教师与学生虽然可能会观点相左,但是汉语课堂的教学目标不是达成观点的统一,而是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文化理解的深入。这篇课文涉及很多政治、历史和文化的内容,一方面是血缘与文化传统的牵绊,另一方面是国际关系和现实的深刻影响,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能够加深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理解。此外,教材的很多话题,例如教育制度、法治政策等都可以进行中美对比、古今对比,帮助学生在对比中“明异察同”,从而深入了解语言背后体现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二、课外活动
(一)“中文桌子”
“中文桌子”是普北班的特色活动之一,即1位教师和2~3名学生每周共同进餐1~2次,在体验中国饮食文化的同时练习口语和交际。普北班中文桌子的安排非常细致,每周都会重新编排表格,保证老师每周都会见到不同的学生,学生也会见到不同的老师。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校、汉语水平和性格等因素,力求让所有学生都能与老师和自己的同学有尽量多的接触,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容易传播和接受的表层文化,可以说是很多学生接触最早也了解最多的文化内容。将这一文化体验纳入教学环节当中,使之成为整个语言教学项目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促进师生双方在非课堂环境中的沟通。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师生双方可以使用更亲切自然、贴近生活的交流方式,有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以最日常、最基本的方式进行语言学习和文化体验。
(二)文化活动
1.语言实践活动中的文化内容
普北班三年级的学生每周都有一次语言实践活动,形式包括调查、采访、辩论、口头报告和模拟法庭等,这些语言实践活动的主题不仅与教学内容和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用汉语思维进行思考,了解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深层文化因素。以第一周的调查“我看‘中国梦’”为例,在学习《我的中国梦》这篇课文之前,先让学生对身边的中国人进行调查,了解他们是否知道“中国梦”的含义以及他们自己的梦想。通过调查和口头报告,“中国梦”对于美国学生而言不再是中国政府的宣传口号,而是他们从普通中国人那里了解到的那些深入人心的价值理念和朴素美好的愿望。学生们惊讶于似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中国梦”,既关乎大国的崛起,也关乎小民的幸福。这样的思考远比在课文里介绍文化现象来得深刻,通过与中国人的接触和课堂上的对话,学生们对当代中国有了更深的认识。
2.各项文化体验活动
普北班在周末的时候会给学生安排文化体验活动,除了去长城等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游览、欣赏中国功夫等充满中国文化元素的演出之外,还安排了在国家大剧院欣赏交响乐演奏等能够反映现代中国文化生活的活动。4周的学习结束之后,允许学生外出旅行,自由前往中国各地参观游玩,在真实语境中运用学到的汉语知识,与普通民众沟通交流,切身体会中国的社会生活。2018年普北班进行了集体外出的新尝试,先后带领学生前往承德和大同,效果良好,反响热烈。这些文化体验活动是学生在母语环境中无法参与的,充分利用了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资源,体现了学生来华学习的意义,也促成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到汉语作为二语教学的转变,有利于加深学习者对汉语及中国情感上和文化上的认同。以第二周的活动“认识北京”为例,三年级开创性地把这一活动设计成了定向越野的形式,在北京师范大学-护国寺-景山公园这条路线上,通过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感受到了北京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风情,这是书本知识或诸如剪纸、书法等文化课程都无法带来的体验。
三、启示和局限性
语言教学不能等同于文化教学,但也离不开文化教学。在华短期汉语项目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提高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表面上看这些短期项目没有设置单独的文化课程和文化教学目标,但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文化因素得以渗透,实际上完成了深层次的文化教学。通过分析普北班三年级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可以为当前国内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几点启示:
(一)合理选择文化教学的内容
1.由表及里,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当前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内容常被诟病,常见的文化推广活动往往局限于书法、剪纸、中国结的体验和舞龙舞狮等节庆活动。这些中国元素属于表层的器物文化和中层的制度文化,常常被看作是中国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不少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也止步于此。虽然这种浅层的文化传播对于在短时间内让更多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心理等深层的文化结构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来华学习汉语的学生往往对了解中国文化有着更多的诉求,他们需要的不是“从孔孟学说的皮毛开始,夹杂对中国节庆风俗的介绍”,而是对语言背后的整个社会和文化的了解。因此,在教材编写上要由表及里,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以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取代对文化现象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以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文化之间的交流。
2.与时俱进,贴近中国社会生活
周质平教授在一篇随笔中曾提到,(7)周质平.现代人物与文化反思[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很多外国人和海外华人来到中国,往往带着一种“博物馆心理”来看中国的事事物物,以为中国依旧是长袍马褂,秦砖汉瓦。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仍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为傲,却也常常囿于这种文化心理之中,过度宣扬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就要让世界了解今天的中国。从外国人和汉语教师志愿者交流的情况来看,94%的人更想了解“中国人的生活”,(8)张春燕.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和内容选择[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4,(1).很多外国人感兴趣的不再是中国功夫、京剧脸谱,而是中国的教育制度、经济发展、舆论环境等现实问题。汉语学习者选择来中国学习,自然是更希望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因此,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贴近中国社会生活,让对外汉语教学更加现代化、当代化。
(二)充分利用目的语环境
以普北班为代表的在华短期汉语项目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是这些项目都处于一个真实的汉语环境中,并充分利用了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资源。普北班不仅在北京进行教学,而且学生都签署了“语言誓约”,在项目结束之前只能说中文。从衣食住行到各项文化活动,普北班的文化体验是学生在母语环境中无法达成的。这种文化体验不是由学习剪纸、书法等包含中国元素的课程得来的,而是在中国生活自然生发出来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而非外部输入的过程,学生在汉语环境中参与文化活动,这种文化体验是他们自己建构起来的,而不是从书本上看到的,是一个内化和生成的过程。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和参观,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和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亲身体会中国的历史古迹、风景名胜,以表层文化的感官体验来巩固对中国文化的情感认同,与深层文化的学习思考相辅相成,表底和谐,有利于建构起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对国内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更应该充分利用国内丰富的语言和文化资源,鼓励学生参与各项文化活动,积极与人交流,深化语言和文化的认同。
(三)推动工具型动机和融入型动机的共同发展
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到语言学习的效果,因此二语习得中的学习动机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重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加德纳和兰伯特提出的“工具型动机”和“融入型动机”理论。(9)王洋涛.德国孔子学院学生学习动机和中国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4.工具型动机是学习者出于某种可获得实际利益的目的而去学习语言,比如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学习汉语能增加在中国就业的机会;融入型动机是学习者出于对目的语社团的情感因素而去学习语言,比如说因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感兴趣,渴望了解中国的社会生活而学习汉语。这两种学习动机都能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相对而言,融入型动机更有利于加深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感情和认同。不可否认,用汉语进行交际是汉语作为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很多理工科、经济、法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汉语也反映了“工具型动机”的重要意义。但是,让更多的人学习汉语只是一个基础的目标,更重要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通过汉语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在语言学习能够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之后,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往往是国内对外汉语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普北班对教学内容和文化活动的选择值得借鉴,一方面选择思想性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章,不仅仅停留在文化知识和文化现象的描述上,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索,透过现象看本质,构建起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文化体验活动能够让学生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产生更直观的感受,消除误会、尊重差异、理解不同,更容易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情感距离的拉近有利于“融入型动机”的加强,对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单一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往往难以为继,因此我们应当推动工具型动机和融入型动机的共同发展。
普北班的教学模式独具特色,在业内广受好评,但是在推广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以普北班为代表的短期汉语项目,在文化因素的教学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教材内容涉及的文化因素更倾向于制度和观念层次的文化,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运用汉语的表达方式来进行思考和讨论,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衣食住行等基础的交际功能,导致学生在日常交流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因此,怎样更加合理地安排不同层次的文化内容,值得考量;其次,不同年级的课文话题有很多是相似的,讨论的深度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词汇量,如果学生有表达的意愿而囿于词汇的限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课文涉及的文化内容的选择上,还有斟酌的余地;最后,教学内容涉及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领域,追求话题的多样性,但由于时间限制,每个话题都不能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根据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学生普遍能够完成记忆、理解和应用的初级目标,但对于课文所反映的深层文化内容的分析、综合与评价,还有提升的空间。
另一方面,普北班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教师和教材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首先,用汉语思维进行深层文化内容的思考,把抽象的逻辑和概念用汉语的语法结构表达出来,对学生自身的要求很高,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这样的思想深度;其次,语言当中深层的文化内涵往往是通过交流实现的,教师自己需要对中国文化和学生的母语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够加以对比和分析,帮助学生进行思考,这对教师自身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提升教学技能,更要提升跨文化能力;最后,普北班的教材编写比较独立,一些课文可能涉及有争议性的内容,并不完全适合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但是,总体而言,普北班教学模式所蕴含的文化因素教学有很多值得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参考和借鉴的地方。
四、结 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学习汉语,更重要的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作为北美地区最负盛名的汉语教学项目,普北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汉语学习者。普北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不是对表层文化知识的叙述,而是引导学生对深层文化现象进行判断、甄别和思考,并辅之以直观的文化体验活动,对国内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在写作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限,本文的研究还不够深、视野还不够广,对普北班的认识也只局限于自己这一个夏天在一个年级的经验,还可以更深入地挖掘其文化内涵,提出更合理可行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