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叙事的公园主题性表达策略研究
2020-04-09任泓蒨
冯 静 任泓蒨
在物质文明日趋丰裕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的呼声与关注度越来越高,人们对于文化表达、文化产品、文化认同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叙事是人类理解外部和表达自身的基本方式[1],而景观叙事是从景观的角度出发,通过场地环境的构建,实现人类对于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自身或社群文化特征表达的方式。
1 景观叙事的相关概念
1.1 叙事与叙事学
叙事为了满足人类认识与解释世界的需要而产生,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和表达模式之一。叙事包括叙述行为与叙述内容,是结合特定语境,通过语言或综合手段表述一系列事件的行为过程或语言成品[2]。叙事在20世纪之交发展成一门学科,并成为现代主义三部曲之一[3]。叙事理论发端于对叙事作品构成形式的研究[4],逐渐提出了叙事结构的横向组合机制和纵向聚合机制[5]。其后的后经典叙事学出现了叙述转向[6],更多关注了语义、语境和阅读过程,并且形成了“叙事学+X”的跨学科研究趋势[2]。本文所研究的景观叙事即是基于发展后的叙事学理论,经过“叙事学+景观设计”而形成的研究方向。
1.2 景观叙事
景观叙事是基于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依托叙事文本或将景观当作可阅读的文本,结合特定语境,通过景观要素和组织结构,完成景观和叙事之间的互动,解释或塑造景观及其文化意义的设计方法[7-8]。景观叙事的目的是创造有意义的景观,这既需要通过对叙事学中语法、句法结构的借鉴来讲出故事,也要借助语义、语境的关注来引导参与者对景观的阅读和理解。
景观叙事作品的成功必须基于叙事者和受众的共同语言[9],即应基于同一语境。同时,特定语境对于设计师创作过程的规范也体现在故事筛选和主题构思过程中[4]。语义的表达可以通过隐喻、转喻、提喻、反语这四种修辞方法和命名、揭示等策略来实现[10]。场景营造离不开对语法与句法的理解,设计师凭借专业素养,有目的地组织景观元素实现场景营造,使场景发挥最小叙事单元的作用,这是使景观叙事“言之有物”、内容充实的关键。意义的表达还要依赖于故事的展开方式和叙事层次的明确,因此空间序列与线索编排以及情节驱动的种种方式(如故事的展现与隐藏、设置悬念和神秘感、制造波折、让同一要素反复出现等)在创作叙事作品时同样重要[11-12]。
2 景观叙事的研究现状
景观叙事自形成至今,已有学者和设计师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理论研究意在探讨景观和叙事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跨学科比较研究、空间场所的叙事载体、景观具有的叙事特质以及景观叙事策略的具体内容等方面[13]。在景观叙事策略部分,马修·波提格提出了命名、顺序、揭示、隐藏、集聚和开启6种方式[10];翟剑科借鉴电影叙事学的理论与手法,对空间的情节生成、线索编排和主题营造进行了梳理与分类[11];沈华玲指出“故事的展现与隐藏”是景观叙事的一个重要方法,研究了悬念制造、高潮营造与故事间的关联与波折[12]。
实践探索也在不断进行。肯尼迪纪念花园的蜿蜒小径暗藏着对肯尼迪一生经历的隐喻,小路尽头的石碑则是揭示策略的体现;布里昂家族墓园大量使用隐喻和暗示手法,尝试塑造生者与死者对话的场所;罗斯福总统纪念花园则实现了将景观当作文本进行阅读的目的[13]。国内的案例中,上海迪士尼乐园的设计师明确考虑了情境、剧本和流线三个递进的层级,分别对应空间设计、序列设计和体验设计[14];合肥万达文旅城室外主题公园则主要关注了空间序列对于情景体验的影响[15]。
景观叙事的相关理论方法、表达策略尚在探索与完善之中,本文基于前人研究,通过梳理叙事与叙事学相关理论,结合已有的叙事实践,提出四点表达策略,以期对景观叙事的设计实践有所帮助。
3 基于景观叙事的公园主题性表达策略
3.1 基于特定语境的主题筛选
景观叙事的目的是为了营造有意义的景观作品,意义总是围绕一定主题展开。景观叙事作品的主题统领着项目编排和氛围营造,也影响着空间序列[15],所以在主题选择环节就已经进入叙事过程。由于语境对意义传达与理解的重要性,设计师在进行主题筛选时,应结合公园类型和设计需要,选择最能表达设计意图以及能引起参与者情感共鸣的主题。根据主题表达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纪念类、历史遗迹类、历史事件类和神话传说类[11]。
3.2 营造有意义的场景单元
场景是最小的叙事单元,场景空间中叙事的主要载体为景观要素。为了实现景观要素有意义的表达,可以借鉴舞台布景的方法,合理设计视觉形象;或采用隐喻、转喻、命名、揭示等手法传达语义。在重要节点,例如开始空间与结束空间的场景营造上,可以根据设计需要选择冲突式、悬念式、惊喜式、简介式的开场方式和开放式、高潮式、首尾呼应式的结束方式[11]。
3.3 选择横向组合关系
横向组合是指通过序列组织和线索编排实现场景单元间的平行组合。实现这一点的主要是景观中的道路设计。景观中的道路也是叙事作品中的剧情脉络,它的结构可以是单链线性,也可以是非线性[13]。例如上海迪士尼的设计中,总体采用花瓣式布局(即放射状线索),但是每个园区中却采用单链线性线索,呈环状布置,有起承转合[14]。序列组织与线索编排相关但不相同。序列是指故事(或场景)出现的先后顺序,序列可以归纳为顺叙、倒叙、插叙、并叙、断叙、跳叙6类[12]。
1.总平面图及相关分析
3.4 增强阅读体验
阅读体验是一个历时性过程,场景不断变化时,叙事的层次和故事情节也在不断得到推进和发展,这涉及到叙事结构的纵向聚合机制和对参与者心理的把握。已有研究中提到的情节驱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控制故事的展示与隐藏[12]。
4 设计实践
4.1 项目背景
项目所在地为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揉谷镇,面积40.9 km2,人口3万人,经济区位优越。揉谷镇是农耕始祖后稷母亲姜嫄的故里,现有“姜嫄古祠”遗址;所处杨陵区原为后稷封地——邰国,现有古邰国遗址;农耕历史悠长,农业文化深远,一年一度的中国最高级别的国际级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的召开切实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
项目占地12.1 hm2,现为苗圃地,四周被灌溉渠、立交桥、高速路和居住区围绕,交通便捷,灌溉条件优越。在上位规划中,场地将被建设成主题公园(图1)。结合场地条件和景观叙事策略,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公园的主题性表达策略。
4.2 景观叙事表达策略
4.2.1 具体语境的考量——主题筛选
揉谷镇的农业文化、历史与现状深入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物质生活,但是缺位于精神文明,当地农民对于自身职业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谋生手段上面。基于以上现状,设计构思以“大地的梦想”为主题,强调该地为农业高地,重拾拥有丰富农业文化的自豪感,升华农业从业者的精神境界。
4.2.2 景观要素的选择与组织——场景单元
围绕公园主题,设计了故事剧本,以进入梦境开端,包括了代表现代高新农业的“麦田漫步”“禾下乘凉”等节点和代表古代农业的“桃花源”“山西村”等节点。每一个景观节点即为一个叙事场景,根据叙事要求组织景观要素,进行场景搭建。
比如在“桃花源”组合场景中,根据经典田园诗篇,通过植物配置、雕塑、水景等再现诗歌场景(图2);“牧童骑黄牛”通过雕塑与植物群落从物质空间还原,在植物种类选择上,特意配置了柿树、柳树、榆树等蝉喜欢栖息的树种,力图从视觉、听觉和意境上达到同步再现;“禾下乘凉”场景(图3)则通过景观构筑物、休闲游乐设施还原了遗传学中的“中心法则”,有趣的座椅、滑梯、廊架设计寓教于乐,既承担了叙事要求,又满足了功能需要。
2.诗歌场景
4.2.3 景观的线索编排——横向组合
在设计好的故事剧本中存在明显的历时性特征,导致在场景表达要求上风格迥异。同时,所有场景存在于一个公园中,所以必须满足共时性要求。共时性要求通过单链线性的线索编排和古今并叙的序列组织方式将场景单元串接在一起;历时性矛盾则借鉴国画中“旋转时空的开关”的技巧[16],通过同一要素(“桃花林”)的反复出现,不引人察觉地置换时空,实现历时性的表达。每经过一次桃林,转换一次时空,这样就使得布局差异极大,时空关系互斥的场景能够同时满足历时性与共时性的需要(图4)。
4.2.4 情节驱动——阅读体验
仅完成场景营造和线索编排并不足以完成现代意义下的叙事要求,为了引导“读者”的阅读,调动游览者的情绪,提升对景观故事的体验,情节的驱动必不可少。情节驱动的方式有很多,在此借鉴文学创作中的方法——烘托,来实现对于叙事作品的情节驱动,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在公园设计中烘托的技法主要体现在水景和植物景观的营造。
水景以形态变化来暗示故事的发展变化。前期规则式的水景暗示入梦未深,仍受到现实的束缚,后期则逐渐变为自然式水景,引导游览者心情从板正到放松,暗示已经在梦中恣意徜徉,增强梦境的氛围感。
植物景观的营造主要体现在种类选择与群落搭配上。为了体现农业特色,突显农业文化,优先考虑“二十四花信”中的植物种类。在园区活动中,按照“二十四花信”赏花可以体验文人雅士的生活,同时利于明确农事中的节令,完善情节体验。综合考虑植物种类、配置方式和观赏情境,注重诗情画意的营造(图5),如细雨赏海棠、微风赏樱花、红桃配白李、月夜独赏梨等。
5 结语
文章采用西方叙事学的方法论,借鉴叙事学中语法、语义、语境的表达,提出从确定主题、营造场景、编排场景到驱动情节这四点环环相扣的公园主题性表达策略。在具体方案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则贯穿始终(如中国人共同的文化符号“禾下乘凉”“桃花源”,以及对于田园诗篇的再现、“烘托”的表现手法、“二十四花信”的强调等),这是一次“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尝试。景观叙事需要依托叙事学的理论与方法,而中国的叙事思想和叙事传统都与西方叙事学的相关内容不同,如何确信立足于西方文化传统的叙事学能较好地适应并回应中国的景观叙事需求?基于中国叙事学思想内涵和方法论的景观叙事又有何不同?这将是后期的研究重点。
3.“禾下乘凉”场景
4.横向组合与场景单元
5.植物诗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