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暴力行为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020-04-09涂亚婷万建国胡蓉万金访陈海波
涂亚婷,万建国,胡蓉,万金访,陈海波
(江西省精神病院,南昌 330029)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也逐渐增多,有研究发现,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和暴力行为密切相关[1]。欧洲一项对于分裂症的调查统计显示,约10.7%的男性患者和2.7%的女性患者有过暴力行为[2]。陈琼妮等[3]研究显示:在我国20%-40%的分裂症患者出现过暴力行为。然而,国内对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对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病历资料中暴力因素调查分析,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暴力行为高危人群筛查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在江西省精神病院病案管理系统中调取的2013年6月30日至2018年12月31日出院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信息,以出院为依据。入组标准:出院第一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排除标准: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
1.2 采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及病历资料
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受教育程度、是否吸烟、婚姻、职业,病历资料包括是否有暴力行为、是否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是否存在妄想。
1.3 统计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对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向后逐步回归分析,定义水准为0.05。
2 结果
2.1 共收集患者病历资料1 066例
其中男性901例(84.53%),女性165例(15.47%),平均年龄(32.32±7.78)岁,平均受教育年限(8±1.12)年。使用的精神活性物质包括苯丙胺类、氯胺酮、可待因、海洛因、大麻、咖啡因,以及上述物质的多种混合使用。其中单独使用苯丙胺类为96例(9.0%);单独使用氯胺酮14例(1.3%);单独使用可待因6例(0.6%);单独使用海洛因3例(0.3%);余为多种精神活性物质混合使用947例(88.8%)。研究病历的暴力行为为此次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后出现精神异常及其治疗期间发生的伤人及毁物行为,不包括口头威胁及既往存在的伤人毁物行为。
2.2 暴力行为发生率
1 066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中,总暴力行为发生率为72.51%(773/1 066),其中男性患者发生率74.47%,女性患者发生率为61.82%。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差异(x2=11.044,P=0.01)。
2.3 暴力组与非暴力组相关因素Х2检验(表1)。
表1 暴力组与非暴力组相关因素Х2检验
2.4 暴力行为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变量赋值见表2。
表2 变量赋值表
以是否有暴力行为为因变量,以上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向后(Wald)逐步回归分析,定义水准为0.05。最终进入模型的危险因素为性别和妄想,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和固定职业为保护因素。见表3。
3 讨论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存在较高的暴力行为发生的风险,不仅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病房的安全管理也是巨大的隐患。在本研究中,暴力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精神疾病家族史、吸烟、存在被害妄想、无固定职业的人数比例方面多于非暴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性别和存在妄想是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和职业为暴力行为的保护性因素。在本研究中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高达72.51%,远远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发生率。
表3 暴力行为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多项研究表明,苯丙胺等精神活性物质产生的精神症状与特定脑区的葡萄糖代谢及大脑血流灌注异常有关[4-5]。有研究发现, 暴力型罪犯的前额叶葡萄糖代谢明显低于正常人群[6]。同时,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可激活涉及海马、前额叶皮质等与情绪、记忆、学习相关的中枢结构,MRI 检测发现,存在暴力行为者左侧海马灰质容积异于一般人群[7],故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增加了暴力行为发生的风险。
理论上,妄想的产生与额颞平衡失调有关,在神经解剖水平上与海马、杏仁核、颞叶等结构及其中间连接有关,多巴胺和谷氨酸的水平异常参与了妄想产生。与暴力攻击相关的单胺类物质中5-HT和行为关系最为密切, 人类行为会因为中枢及外周5-HT含量的改变而受到影响。有研究发现,血液中基线5-HT水平和青少年期攻击行为呈负相关。5-HT能活性异常所致的妄想与暴力攻击行为具有相关性,与本研究的结果具有一致性。
性激素水平与暴力行为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对青少年冲动攻击行为的研究显示,暴力行为组血浆皮质醇和脱氢表雄酮的比率下降,性激素结合蛋白下降,而游离睾酮水平显著升高[8]。有研究发现,男性较女性更易出现躯体暴力行为,生物学解释可能是雄激素水平不同所致[9]。与本研究的结果中男性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一致。
暴力行为和遗传因素之间关系密切,涉及的基因多与5-HT相关。此外,多个系统、细胞及基因, 共同对暴力攻击行为行为起作用[10]。精神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对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的暴力行为具有保护性作用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暴力行为机制的复杂,通过对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的高危因素研究,有利于我们重点筛查暴力行为高危患者,降低患者住院风险,但本研究仅对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病历资料进行了分析,缺乏相关的心理学评估及共病的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可以增加更多与暴力行为可能有关的因素如使用的物质、不同病程、不同使用时间等基础上进行多中心深入研究,此外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回忆性偏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