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期刊“两微一端”平台建设探析
——以计算机类科技期刊为例
2020-04-09蒲思瑜王雯琪
蒲思瑜 王雯琪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6)
引言
近年来,期刊逐渐尝试由纸质实体刊物转向线上线下并行传播的方式,引进“两微一端”的平台策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致力于搭建全媒体矩阵,以实现平台与读者的良性互动。所谓的“两微一端”即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和客户端。
微信公众号可以对菜单进行自定义,使得公众号平台不但成为期刊进行信息发布的平台,不少期刊还利用微信公众号后台的丰富功能进行征稿、营销推广、线上销售等活动;而新浪微博作为老牌社交媒体平台,也成为了不少科技期刊的宣传阵地;虽然由于办刊成本、技术限制等问题,大多数期刊尚未建设独立的手机客户端,但超星学习通一直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方移动学习服务,具有海量的资源,覆盖用户群体广泛,是期刊进行推广传播的理想平台。
计算机类的科技期刊由于学科特色和对新技术的敏感性,适合作为研究融媒体平台建设的典型样本。因此,本研究选取了最新《202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的69种计算机类核心期刊作为研究样本,涵盖了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与系统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通信技术这3个学科方向。通过研究这些期刊,以小见大,能了解到我国期刊在融媒体时代的适应状况。
1 计算机类核心期刊“两微一端”融媒体平台建设现状
如表1所示,在69种计算机类核心期刊中,有50种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占72.5%;有8种开通了新浪微博,占11.6%;有68种在超星学习通中设有期刊主页,占98.6%。在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的计算机类核心期刊中,通信技术方向期刊的开通比例最高,计算机科学技术方向的比例最低;在设置了超星学习通主页的计算机类核心期刊中,计算机科学技术方向和信息与系统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方向的核心期刊开通率均高达100%,通信技术方向也仅有1种期刊未开通;而新浪微博的开通期刊数量过少。
表1 不同计算机类学科开通“两微一端”平台的情况
1.1 微信公众号建设情况
在50种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的计算机类核心期刊中,有43种期刊对微信公众号设置了自定义菜单,占总数的86%,菜单涵盖了过往期刊回顾、期刊订阅、投稿进度查询、投稿联系方式等内容,丰富的功能和强大的交互能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计算机类核心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内容基本包括最新期刊、节日贺卡、学界业界前沿资讯、学术科研活动等方面。本研究对各期刊微信公众号一个月内的推送数目进行了统计,有60%的期刊在一个月内发布了1-5篇文章,有16%的期刊在30天内未发布任何信息,普遍消息推送频率较低,平台活跃度不高。
此外,本研究利用“新榜”平台对各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篇均阅读量和预估活跃粉丝数进行了统计:59%的期刊篇均阅读量集中在100-500;43%的期刊微信公众号的预估活跃粉丝数集中在1000-5000,整体的传播效果一般。
1.2 新浪微博建设情况
相较于微信公众号平台,计算机类核心期刊的新浪微博平台建设情况则显得非常滞后,总共仅有8种期刊开通了新浪微博号,其中只有《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自动化与仪表》、《China Communications》3种期刊完成了微博认证。在开通了新浪微博账号的计算机类核心期刊中,《自动化学报》虽然没有完成认证,但却是目前唯一仍在坚持更新微博的期刊,其它基本都沦为了“僵尸号”。
微博数体现了期刊的活跃程度,关注数体现了期刊对微博平台运营的重视程度,粉丝数则体现了用户粘性,是对运营成果的直接反馈。但是相比于其他领域的科技期刊而言,计算机类核心期刊普遍没有利用好微博这一社交平台进行经营,缺乏重视。
1.3 超星学习通客户端建设情况
除了《现代雷达》以外,其余68种计算机类核心期刊均在超星学习通客户端设有期刊主页,数量上要明显优于微信公众号,大约是由于大多数期刊在早期就与超星学习通建立了合作,并且不需要期刊编辑部在开发维护方面投入额外的花销。
超星学习通客户端中设立有传统出版、公众号、栏目三个板块,但是大多数期刊未开通公众号和栏目板块,只有传统出版板块有内容,对平台的利用有待进一步开发。其中的内容大多数是对论文的转载,缺乏与其他平台的互动合作和与读者之间的交互。本研究统计,有87%的计算机类核心期刊的超星学习通主页粉丝数在0-50,可见计算机类核心期刊对超星学习通的利用整体较为薄弱,大多仅仅把它当做一个投放电子刊的渠道,普遍存在重开通轻运营的情况。
2 科技期刊“两微一端”平台建设策略
2.1 革新内容融合形式
)
融媒体时代,网民的阅读习惯日趋碎片化,长篇的论文不适合直接全文投放到融媒体平台,融媒体平台应当为受众的阅读选择提供便利。因此,内容的投放形式也亟待革新。《中国科学:信息科学》期刊公众号推出了“AI”秒读栏目,通过人工智能秒读论文技术,能够对深奥的英文学术论文进行自动、快速地解读、翻译和生成形象直观的可视化论文解读视频,带来流畅、轻盈的阅读体验。
2.2 加强与读者作者互动
融媒体平台的建设对科技期刊的编辑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编辑除了要承担稿件的组稿约稿、送审、出版等工作,还要随时与读者、作者保持互动交流,以发掘读者和作者的特定需求,这就要求编辑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如今不少融媒体平台都提供了丰富的后台功能,通过监测阅读量、点赞转发数、涨粉情况,编辑由直观的量化数据得到反馈,可以及时调整运营方针和策略。大多数融媒体平台有后台留言、评论的功能,编辑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功能进行答疑交流,以增强用户黏性。粉丝群是进行社群运营的一大利器,可以与读者作者直接进行高频率的互动,打造私域流量。
2.3 创新知识服务
科技期刊的发展要围绕“用户至上”的理念进行,科技期刊要借助各媒介平台的优势,针对专业用户开展特色创新知识服务。学术会议是科研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融媒体平台应多加关注领域内的会议举办和征稿通知,不仅能帮助用户把握学界的热点,还能为平台带来更多优质用户的关注。
科研期刊的受众除了领域内的科研工作者,还有部分青年学生,对论文写作技巧、投稿流程尚不熟悉。科技期刊可以考虑在融媒体平台开展论文写作服务,为用户提供论文写作心得交流、投稿审稿咨询服务,满足这部分潜在投稿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