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约束球形装药反应裂纹传播和反应烈度表征实验*

2020-04-09胡海波尚海林文尚刚

爆炸与冲击 2020年1期
关键词:烈度装药壳体

李 涛,胡海波,尚海林,傅 华,文尚刚,喻 虹

(1.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冲击波物理与爆轰物理重点实验室,四川 绵阳 621999;2.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四川 绵阳 621999;3.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北京 100089)

在经典的冲击波起爆过程中,能量传递是通过炸药块体中冲击波传播来实现的,冲击波阵面上诱发的热点反应则是化学能释放的主要形式,快速传播的冲击波和热点反应在空间和时间上高度一致,使得高能量密度的炸药转换为反应产物后可产生极高的压力。相比之下,结构装药非冲击点火反应的演化机制完全不一样,存在早期缓慢的层流燃烧和中后期炸药块体间隙或内部裂纹的对流燃烧过程[1-3]。所谓的对流燃烧,即气体产物先在裂纹中快速流动传输,再经过一定热诱导延迟时间后引发裂纹表面的热传导燃烧。由于炸药裂纹中反应产物的拥塞,在逐渐增加的反应压力作用下炸药块体会产生更多的裂纹,为燃烧提供更多的表面积,大面积燃烧反应产物造成的压力急剧增加是高烈度反应产生的根本原因。

历史上,在各类非冲击点火实验[4-5]中观察到大量炸药剧烈反应的现象。由于大部分实验仅依赖于表象观测或远区超压测量,使得研究者们对此类剧烈反应机制过程认识不清,还经常错误引用经典的爆轰术语对其进行描述。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不断观测到炸药非冲击点火反应过程中对流燃烧的证据[6]。最近,美国的研究者们通过烤燃实验高速摄影[7]和质子辐射照相[8]直接观测,进一步确认了对流燃烧裂纹传播对于反应演化的重要性。为了能进一步认识结构装药非冲击点火反应向高烈度转变的过程,本文中专门设计了一种新型球形装药中心点火实验装置,采用了多种诊断方式对非冲击点火反应的三维扩展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实验中,采用确保反应可持续的人为点火方式进行加载,同时尽可能控制约束状态,避免因装药反应卸压漏气导致火焰提前熄灭,影响对关心过程的研究。

1 实验装置

本文中设计的强约束球形装药实验装置如图1~2 所示,分为带窗口和全钢结构两种。带透明窗口装置用于对炸药响应的直接观测,由固定基座、透明窗口、套筒、约束环、阻挡块和球形装药组成,总体尺寸为300 mm×170 mm,全钢结构中将透明窗口改为更强约束的钢半球壳,总体尺寸为230 mm×150 mm。其中,球形装药材料是以HMX 为基的脆性压装PBX 炸药(HMX 含量为95%),密度为1.86 g/cm3,由两个直径为110 mm 半球粘结而成,一个半球预留了直径6 mm 的通孔;窗口为有机玻璃,径向特征厚度为40 mm,钢半球的径向特征厚度为20 mm;套筒为两半式卡槽钢结构,保证装置的轴向约束,钢约束环用于保证装置的径向约束,阻挡块的目的是减少引线孔的气体排出量。装置中除了透明窗口外,其他所有结构材料都为45 钢。实验中,在球形装药预留中心孔中进行中心点火,装填的黑火药质量约为1 g。

实验的测试项目包括:高速摄影采用数字化高速相机,在未加照明的条件下对带窗口装置球壳装药裂纹燃烧扩展及其反应发光图像进行拍摄,在全钢结构中则对壳体破裂反应发光图像进行拍摄;采用了3 个测速探头和1 套自行研制的激光干涉仪,测量距离为50 mm,对球形炸药表面和约束结构壳体运动进行测量;采用2 个PCB 公司的高量程压力传感器,在固定基座或钢半球底端(见图1~2),对球壳装药反应压力进行了测量;采用2 个PCB 公司超压传感器,距离装置中心1.5 m,对装药反应造成的空气冲击波超压进行了测量。

图 1 带窗口强约束球形装药实验装置及其测试布局示意图Fig. 1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experimental setup and diagnostic arrangement of spherical charge under strong confinement with optical window

图 2 全钢结构强约束球形装药实验装置及其测试布局示意图Fig. 2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experimental setup and diagnostic arrangement of spherical charge under full steel confinement without optical window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带窗口实验装置中心点火后,高速摄影拍摄的带窗口实验装置整个反应裂纹扩展演化过程如图3所示。高速摄影图像的时序定义为点火头激发为零时,此时黑火药开始点火燃烧。

根据高速摄影图像分析,中心点火后球形装药的反应演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4 个阶段:

阶段Ⅰ为初始反应发展过程,此时点火已经发生,但由于炸药块体不透明,视场中仍然是一片黑暗,持续时间为0.678 ms。

阶段Ⅱ为裂纹传播到达壳壁界面以及后续扩展过程,持续时间约0.13 ms,观察到裂纹反应发光现象:开始,4 条裂纹基本呈近似对称方式从药球赤道附近向极点方向传播,该过程约32 µs;随后,在距极点一定位置处的纬线方向出现裂纹环向发展并贯通的现象,该过程约40 µs;最后,径向裂纹和环向裂纹逐渐变宽,直到发光火焰包覆球形炸药表面,该过程持续约60 µs。4 条对称裂纹细节演化过程如图4 所示,这种沿初始预制孔扩展的裂纹应与球形结构和外部约束条件密切相关。

观察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若通气治疗48h后符合:①X线胸片示新的或进行性肺浸润;②发热;③外周血白细胞计数>20.0×109/L或C反应蛋白>8mg/L;④气道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基础条件为X线胸片所示改变,若另外3条中2条符合,即可诊断患者患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

阶段Ⅲ为剧烈爆炸过程,在球形装药范围的视场中呈现出一片强烈的白光,持续时间约60 µs。

图 3 带窗口实验装置反应裂纹完整演化过程高速摄影图像(幅频18 000 s−1)Fig. 3 High-speed photos of full evolution process of reactive crack system in the experiment with PMMA window (frame rate of 18 000 s−1)

图 4 反应裂纹扩展演化早期阶段II 高速摄影图像(幅频18 000 s−1)Fig. 4 High-speed photos of the crack propagation at the early half of stage II (frame rate of 18 000 s−1)

阶段Ⅳ为有机玻璃窗口变形破裂过程,可观察到有机玻璃破碎和后续反应发光现象,直到反应熄灭。

在全钢结构下壳体破裂与反应发光图像如图5 所示,虽然无法观察到前期对流燃烧裂纹扩展过程,但可以观察到后期压力测试孔破坏、反应产物喷出、壳体大面积破裂以及反应发光现象,大致对应于带窗口实验的阶段Ⅳ。

图 5 全钢结构实验装置壳体破裂反应发光过程高速摄影图像(幅频18 000 s−1)Fig. 5 High-speed photos of full evolution process of case rupture and reaction illumination in the experiment with steel shell (frame rate of 18 000 s−1)

图 6 带窗口实验装置壳体速度和内部压力历程Fig. 6 Pressure inside confinement and velocity profiles in experiment with window

在全钢结构实验中,压力传感器和PDV 测速记录到早期阶段反应演化的信息,如图7 所示。压力和速度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幅值,即在100 µs 时间内压力小于200 MPa,随后出现一个快速的反应爆发。阶段Ⅲ中在20~40 µs 时间内压力超过1 GPa,壳体膨胀速度约500 m/s。

图 7 全钢结构实验装置壳体速度和内部压力历程Fig. 7 Velocity profiles and pressure inside confinement without window

图8 给出了全钢结构实验中回收的固定基座碎片。可以看出,固定基座容腔边缘断裂成大块,基座中间带压力传感器测试孔和点火头引线孔处碎裂成小块,特征尺寸约20~40 mm。

图9 给出了带窗口的超压传感器测得的空气冲击波超压信号,峰值为135 kPa。根据标准自由场爆轰超压计算公式[9](1)和(2),估算得到的TNT 当量为354 g,约为裸药球爆轰总当量的21%。

式中:∆P 为空气冲击波超压,MPa;W 为TNT 当量,kg;r 为距爆心的距离,m。

在全钢结构中,2 个超压传感器测得的峰值为122 kPa 和117 kPa,对应估算得到的TNT 当量为307 g和289 g,平均值约为300 g,约为裸药球爆轰总当量的18%。

图 8 全钢结构实验回收壳体碎块残骸Fig. 8 Recovery fragments of full steel confinement in second experiment

图 9 带窗口和全钢结构实验中测得的空气冲击波超压波形Fig. 9 The air blast overpressure measured in the experiment with and without window

3 讨 论

本文中实验关注的焦点是脆性炸药中反应产物压力驱动下的裂纹扩展与烈度增长过程,对此将进行以下分析讨论。

在给定约束下,1 g 黑火药的燃烧会引发点火预留孔产生裂纹,炸药损伤断裂特性将强烈依赖于结构约束的环向应力。点火系统的气体产物在早期裂纹形成和扩展传播阶段可能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因为气体对流后裂纹表面热传导燃烧具有一个诱导时间,即点火系统和炸药反应产物高温加热到点燃的时间。对于新形成的裂纹表面,点火反应是在对流物质到达后经过数十微秒或是更长的数百微秒时间延迟后才发生的[2,10]。在高速摄影中看到的裂纹发光现象并不意味着裂纹表面已经点燃,而可能是热的发光气体产物先进入裂纹[10]。最后的反应快速爆发是在发光完全覆盖整个外表面一定时间后才发生的。

在中心点火后的反应演化过程中,烈度增长最敏感的因素是反应燃烧表面积的增加速度[11-12]。炸药块体在最终爆发的一段时间前,可能存在一个灾变式的破碎过程,由此引发足够多的裂纹表面积参与最后的反应(见图10)。当不发生裂纹或破碎时,类似于经典厚壁DDT 管实验一样[13],最后阶段在壳体破裂前反应给出吉帕级的压力特征。

图 10 约束装药内部反应裂纹的早期和后期演化图像Fig. 10 The early and late stage evolution of reactive cracks inside explosive bulk under confinement

强约束为反应烈度增长到剧烈反应创造了条件,特别是炸药反应裂纹驱动的块体破碎,但是约束壳体强度限制了最后阶段反应烈度的进一步增长。经典的DDT 概念[14]不能考虑为强约束压装PBX 炸药非冲击点火反应演化的主导机制,即使是在后期约束壳体破裂前的剧烈反应演化过程。

传统的实验大多采用远区超压测量结果来评定反应的剧烈程度,但由于大面积燃烧的剧烈反应和稳态超音速传播的爆轰反应,最终都表现为高压气体做功产生空气冲击波的爆炸现象,使得仅从超压数据无法区分两类过程的差别。同时,由于壳体结构还会消耗能量,由超压推算的相对反应释能数据很难作为不同反应比较的直接依据,如本文实验中估算的相对释能仅为20%左右。而最能表征反应烈度的还是结构装药反应的压力和驱动壳体的膨胀速度,根据本文的测试结果可知,高烈度反应压力可达1 GPa 量级,壳体速度最高可达500 m/s,上升时间仅在10 µs 量级,这明显区别于典型更高烈度的爆轰反应。

4 结 论

为了能进一步认识结构装药非冲击点火反应向高烈度转变的过程,本文中专门设计了一种新型强约束球形装药中心点火实验。初始激发的是非冲击点火的方式,采用电点火头和1 g 左右黑火药。

实验结果表明:点火系统的气体产物是早期裂纹形成的起因;中期燃烧裂纹传播受结构约束影响,对于烈度的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具体体现为4 条裂纹由经线传播转为环向贯通,随后扩展到整个药球;最后的剧烈反应造成强烈发光,烈度增长的敏感因素应该是大面积破损造成的燃烧表面积快速激增。

本文实验的高烈度反应只形成约20%相对释能输出,但实验采用反应压力和壳体膨胀速度对反应烈度进行了更合理的量化表征。实验测得的压力在1 GPa 量级,壳体膨胀速度最大可达到500 m/s,波形上升时间在10 µs 量级,这与稳态超音速传播的爆轰反应呈现明显的差别。

猜你喜欢

烈度装药壳体
带壳装药水中殉爆特性分析
《混合炸药及装药专刊》序言
催化裂化再生器壳体关键制造技术
双独立聚能装药同步形成双EFP的隔爆因素研究
烈度速报子系统在2021年云南漾濞MS6.4地震中的应用
2021年云南漾濞MS6.4地震仪器地震烈度与宏观地震烈度对比分析
高烈度区域深基坑基坑支护设计
侵彻载荷下两种结构装药动态响应数值分析
汽车自动变速器维修技术讲座(一八一)
锁闩、锁闩壳体与致动器壳体的组合装置、车辆锁闩的上锁/解锁致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