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利用野生大豆创新育种资源和新品种
2020-04-08郑学伟
郑学伟
针对大豆育种而言,主要是针对品种培育和创新品种进行研究,相关育种工作者要针对品种之间的差异和杂交组合的差异进行有效分析,并进一步有效寻求促进大豆高产稳产且高抗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对其基因基因型的频率进行有效优化,这样能够使优良基因得到有效重组,从而创造出更优质的育种资源和优良品种。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重点探讨和分析野生大豆创新育种资源和新品种的相关策略等内容。
一、利用野生大豆创造出全新育种资源的方法
针对大豆育种来讲,其效率如何,最主要的因素在于育种资源和应用方法。当前,大豆品种选育的方法最主要是杂交育种,其中比较常见的形式包括单交,复交和回交。因为此类育种方法要尽可能满足优中选优的要求,至少有亲本之一是当地推广的优良品种。而在长时间内对其进行选择之后,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品种与亲缘特别接近,从而导致遗传基础趋于单一化。针对这样的情况,作物的轮回选择和有性杂交方式,为其提供切实有效的创造育种资源的方法,使大豆遗传的单一性和狭窄性得到有效突破,进一步提升基础群体的异质性。在实践的过程中,把不同种质之间的优势进行充分的融合,这样就可以充分合成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种质。结合实际情况,更有效的利用野生大豆资源,针对栽培大豆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有效改良,能够使其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并在性状方面有更大程度的创新。尽管有些地方种质品种具备特异的优良基因,但是通常情况下,不适宜在本地生产,与本地的生态生产条件不相符合,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直接在转运的异种材料无法真正意义上在短时间内选育出优良品种。有相关专家通过研究发现,大豆高产育种,进行相关育种资源创新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进行更科学合理的选择,推广,重组和实践,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循环过程,每次的循环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种质的血缘,特别是对其性状进行改进。在育种过程中,把生态亲缘比较远的野生大豆品种逐步渗入到适应品种中去,并且经过相对应的创新和优化,这样能够创造出具有野生大豆血缘的优良品系,从而进一步优选出相对应的优良品种,确保育种资源更加丰富。
二、利用野生大豆创新品种的主要方法
1、更有针对性的选择有着野生大豆资源的后代,针对野生大豆的后代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首先要把抗倒伏性状放在首位。其次,要确保其熟期和产量性状等符合相应的标准,要着重保留野生大豆的无限多荚和多小叶等相关方面的性状,同时对整体植株的抗病性,抗旱性,蛋白质含量等相关症状进行着重观察和分析,并进行有效评价,并结合具体情况对其进行严格的挑选,使劣质的品种得以淘汰。在对新品种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要着重考察品系,抗性,熟期等相关内容,并且确保选出的品种熟期适中,抗逆性更强等等。在选择的过程中,要分步骤的对后代施加相对应的压力,并且选择其强度进一步增加,耐贫瘠性更高的品种,并做好相对应的处理工作。在确保相关品种能够整齐一致的时候,针对品种的单株,节数,单株荚数,粒数,百粒重,密度等相关的产量因素和叶形等光合作用因素和光和效率的转化因素等进行充分考虑,从而全面综合的衡量,在根本上选择出更优质的品种。
2、进一步选择压力强度更大的品种。要结合相关方面的试验研究,针对大豆的后代特别是多代之后的品种,采取强度选择的方法,进一步增加密度到每公顷25~30万株,要尽可能选出耐密性,耐旱性抗倒伏,抗病的材料,在增加强度的情况下进行有效选择,对于克服野生大豆植株的茎干,抗倒伏性状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要确保后代的抗病性,与相关标准高度吻合,提升其实用性和高效性。同时,要着重针对相关品种进行耐瘠薄的处理,使优选出的品种有更为显著的抗逆性。
3、要着重考虑到野生大豆资源的回交次数。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尽可能有效应用(栽培大豆×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多次广义回交的方法,更有效的选择出相对应的目标性状,确保选出的品种能够有更为显著的生物多样性,选育出的优良品种要具备更高产稳产的特征,抗病性更为优异,同时确保其蛋白质含量更加丰富,并经过权威部门的检测,确认其符合相应的标准,可以进行推广播种。例如,要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测试中心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测,选择回交次数适宜的品种,在最大程度上确保野生大豆的高蛋白含量能够有效提升,这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可以看出,要想实现这样的效果,面临比较大的难度。
总之,通過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着重看出,在实践的过程中,要着重保护好野生大豆,使野生大豆资源的基因发掘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栽种大豆品种的育种资源,研发全新的品种,充分利用野生大豆,具备相对应的挖掘和开发意识,这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和资源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信随着对野生大豆育种资源和方法的不断研究和深入探索,并利用更为先进的生物技术和试验手段等等,进一步有效发现新的种质,并对其进行有效利用,这样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大豆品种的改良效益,使大豆品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优化创新,在产量和品质方面有更大的提升,以此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确保我国国民经济能够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
(作者单位:164411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车陆乡农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