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筷公勺”为餐桌文明赋能
2020-04-08樊树林
樊树林
近日,广州市开放堂食服务,餐饮门店陆续开门迎客,提供限制性堂食。《广东省餐饮服务业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指引》中对供餐服务要求提出“给予每桌客人提供双筷位勺或公筷公勺餐具,防止交叉污染”。使用公筷公勺,用餐安全又文明。广州市文明办、广州日报、广东省餐饮服務行业协会联合发出“使用公筷公勺,推进广州文明餐桌建设”的倡议,倡议市民消费者居家或外出用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倡议各餐饮企业主动提供配套服务设施,积极引导消费者使用公筷公勺。
“餐桌举止非小事,一筷一勺见文明。”中国是由氏族社会走来的国家,也是一个饮食文化非常发达的国家。因为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的社会基层单位长期存在,所以中餐以合餐制形式为主,和西方国家的分餐制完全不同。即便是社会流动加剧,熟人社会渐行渐远的背景下,由于公众传统思维理念的掣肘,招待客人、同学聚会等也大多采用合餐制为主。
大家围坐在餐桌前,你一勺、我一筷,看似其乐融融、热热闹闹,其实暗含了许多风险。揆诸现实,因为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身体健康不同,难免会让一些传染病传播开来。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筷来箸往为病毒扩散打开方便之门,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更是病毒传播的主要渠道。在此现实图景之下,既要保留住传统饮食文化不被割裂,又能亲人之间没有罅隙,还能展现餐桌文明,诸如上海、广州、海口推行“公筷公勺,用餐礼遇”不失为一种最佳的路径和方法。
一双公筷,健康常在。之前有健康专家提出向欧美国家取经,提倡国人采取分餐制的方式进行聚餐。2003年,中国烹饪协会就曾推出《关于在餐饮业推广分餐制的条例》,然而由于受到传统饮食文化和习惯的浸淫以及菜品形式的多样化,分餐制目前在我国并没有广泛的生存土壤,并没有在国人心中得到广泛认同,而倡导合餐时采用“公筷公勺”不失为一种“中庸之道”。
提倡使用“公筷公勺”是餐桌文明养成的重要手段,不是对传统饮食文化的矮化,而是一种基于健康考虑的举措,而向公众发出广泛倡议也只能算是第一步,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设、疾控等部门需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宣传和舆论引导,获得最大的民意认同,尽最大限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公筷公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使用“公筷公勺”行动中每个人既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更是餐桌文明形成的重要环节,号召更多的家庭采取“公筷公勺”形式用餐,在家庭中营造氛围,从而促使更多的人形成习惯;第三,要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餐饮企业要有责任和担当,要对“公筷公勺”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酒店餐厅进店有标识,提醒、引导消费者使用“公筷公勺”,服务人员也需在消费者聚餐前进行示范和劝导。
让使用“公筷公勺”蔚然成风,需要公众观念的转变、价值排序的重塑。在急剧的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许多人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已经在悄然改变,笔者相信,通过合力推动,终究有一天,使用“公筷公勺”会成为大部分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