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吴承恩浅析淮安文人流寓

2020-04-08王冰

戏剧之家 2020年8期
关键词:吴承恩淮安

王冰

【摘 要】吴承恩[1]生于淮安府山阳县,虽年少成名却仕途不顺,先后流寓南京、北京、浙江等地。他坎坷的流寓生活令人唏嘘不已,但是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让人望尘莫及。流寓作为中国古代史上一种独特的人员迁徙流动的重要类型,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篇文章将通过对吴承恩生平际遇的分析,窥得淮安文人流寓的冰山一角。

【关键词】淮安;吴承恩;生平际遇;文人流寓;文学成就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8-0216-02

吴承恩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一个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庭,其父为其取名承恩,是望他上承皇恩下泽黎民。但事与愿违,吴承恩在中年时期才补得一个“岁贡生”,一生仕途坎坷。然而,正如许多官场失意却在文学领域颇有建树的文人们一样,科举的失意使得吴承恩能够跳出社会的污浊,用清醒的眼光和锋利的笔触来观察和讲述一切,批判官场黑暗。正是这样丰富的人生经历给他带来的深厚的文化积淀,促使他在小说方面取得了很高的造诣。

一、科举不顺,求学龙溪

《淮安府志》有言:“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这是对少年吴承恩才学的肯定。吴国荣也曾说他“髫龄(童年)即以文鸣于淮”。少年吴承恩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十分精通。他虽学富五车,锋芒毕露,轻视官场名利,然而科举不利屡试不中,前后风光的对比带给他很大的压力。

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因科举的困顿及众人的嘲讽,吴承恩遂来到淮安知府葛木[2]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得到了葛木的赏识和鼓励,这其中有葛木对吴承恩父亲及祖辈尊敬的原因,也有吴承恩自小“性敏多慧”的因素。身为饱学之士的葛木对吴承恩的际遇既有同情和惋惜,也有前辈对后生的期盼和关爱。毫不夸张地说,葛木是吴承恩的伯乐,用一双慧眼发现了吴承恩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天赋,并给予他足够的历练机会。一句“莫笑狂奴仍故态,龙溪我亦法筵人”,就足够表明他在龙溪书院较高的地位,而这一切都源于葛木对他的关怀和信任。

然而,吴承恩的仕途境况并未因此好转。29岁这年秋天,他参加乡试再度落榜,又与前去探望的卮山先生失之交臂,心中郁结难消。第二年更是闻得卮山先生死讯,悲痛万分之时立下志向:“从今往后,亦愿努力自饬,以求无忝于我公知人之明,庶他日少有所树立,亦卮山公门下士也。”此后遂有创作之思。

二、流寓金陵,贩文为生

“十年寒窗无人晓,一朝成名天下闻”是封建知识分子的普遍追求。为了满足父亲的期待,也为了自己的生计问题,吴承恩从26岁至42岁,屡次奔赴金陵参加乡试,无奈次次铩羽而归。更不幸的是,在此期间父亲吴锐[3]含恨而终,这使得他心中更加郁结难消。

此后,吴承恩依靠卖文鬻字、经营彩缕文榖来维持自己与母亲的生计,境况更加窘迫困顿。再加上他年龄渐长,对中举渐渐绝望,深觉前途黯淡,这种种因素促使他放弃了科举这条路,入京谋求官职。

三、北京候选,政局动荡

在吏部候选的人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有十年以上廪生资格;二、中了岁贡。一般来说,去吏部候选的大多是家境贫寒、生活难以为继的人,当时的吴承恩就属于这一部分人,所以他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选择与理想相差甚远的路。

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吴承恩入京参与吏部候选。他流寓北京大约三年,投靠同乡名宦李春芳[4],寄人篱下,仰人鼻息。李春芳的《贻安堂集》卷十《忍庵丁翁传》中“余叨官翰林,射阳吴子贡入都,造予而袖出一帙曰,此予所为吾淮忍庵丁翁状也”一句就是线索。

入京候选的社会背景是奸相严嵩当国,操纵政柄,明世宗一心向道,不理朝政,导致政党纷争,政局不稳。同年六月,更有蒙古族大军入境,势不可挡,朝廷人心惶惶,国家风雨飘摇。外不能御强敌,内不能安朝政,国家势必衰弱。

吴承恩于北京寓居恰逢这几年光景,见到了朝廷政治的黑暗污浊,内心愤懑。这段际遇对后期《西游记》的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西游记》中,车迟国的三位国师分别是虎力大仙、鹿力大仙以及羊力大仙,这三位国师代表的就是所谓的“全真”,哄骗帝王、扰乱朝纲。而车迟国国王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昏庸、不辨是非善恶,这用来影射这一时期的朝廷。吴承恩通过带有玄幻色彩的笔触,借用神话外衣来嘲讽政治的黑暗。而唐僧师徒四人的出现和作为,又反映了吴承恩渴望出现“英雄”来恢复国家稳定、政治清明的愿望。他也曾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此外,吴承恩的诗文也受此影响颇多,因为现实生活的压迫,他的作品大都针砭时弊,“率自胸臆出之”。他用凝练的语言将官场的腐败不正之风表现出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四、浙江长兴,一载为官;荆府纪善,趋于归途

于京浮沉,吏部的候选结果出来了,吴承恩获得了浙江长兴县县丞的卑微官职。县丞[5]的尴尬地位,让他处处受制于人。在此境况下,他流寓浙江一年,开始为官生涯。

吴承恩渴望政治清明且性格傲岸,明显不适合这个职位。正如他在《送我入门来》中所说“狗有三升糠分,马有三分龙性,况丈夫哉。富贵无心,只恐转相催”。所以,仅一年他就因倾心为民、厌恶阿谀逢迎上司拂袖而归了。尽管他是个失败的政治家,但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长兴县志》有云“性耽风雅,作为诗,缘情体物,习气悉除。其旨博而深,其辞微而显,张文潜后殆无其伦”,足见他的文学造诣。

此后,吴承恩又任湖北蓟州荆王府纪善[6]一职,但是具体哪一年任职却无从考证。只从吴国荣《射阳先生存稿跋》中的“有荆府紀善之补”一句推断出他曾担任过这个职务,流寓湖北荆州。

五、潇洒恣意,魂归淮安

吴承恩的官场生活到荆州纪善就基本结束了。接下来的日子,他辗转于江浙各地,潇洒自在,好不快活。

可以说,吴承恩辗转各地,其因有三:第一是家庭因素。吴承恩的曾祖吴铭做过浙江余姚县的儒学训导,祖父吴贞是国子监监生,父亲对他又有功名上的期盼,使得他多次赴金陵赶考,一段时间流寓南京;第二是社会舆论的压迫。他虽年少成名却官场不顺,家境的贫寒导致他不得不屈就长兴县丞之位,流寓浙江长兴;第三是为文学创作积累素材。吴承恩自小爱看野言稗史、志怪小说,后又见识官场现状,留恋于自然风光,这为《西游记》等小说的创作夯实了基础。

吴承恩的一生坎坷而有价值。死后,他的墓被立于淮安城东南的马甸乡二堡村,在大运河的南干渠东边。墓前石碑上刻有“荆府纪善吴承恩之墓”九个字。很多文人在身后倾向于安眠在自己的家乡,落叶归根,他的流寓生活也结束于此。从淮安到金陵、北京,再到浙江等地,坎坷的人生没能压折他一身的傲骨亦或是磨去他的棱角,老年无子的他仍在诗中表现出超然的自信,“严霜积雪俱经过,试探取梅花开未开”[7],这也造就了他极高的文学地位。虽然因为时代的局限,当时思想保守的人们没能欣赏到《西游记》等文学著作的价值,但这并不影响后世对吴承恩文学成就的赞叹和敬仰。

通过吴承恩的一生[8],我们将文人流寓的原因分为内外两部分:外部原因大多为生活所迫、仕途所需、地域发展情况等,内部原因有文人文化创作的需求等。

参考文献:

[1]吳承恩(1500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清小说四大家之一,著有《西游记》《禹鼎记》以及《射阳集》等作品.

[2]葛木(?-1535),自仁甫,号卮山,上虞人,明代正德丁丑年(1517)进士,创办龙溪书院并定期授课.

[3]吴锐,字廷器.

[4]李春芳,初名果,字子实,号石麓。嘉靖廿六年得中进士第一,随后受到帝王宠信.

[5]县丞,知县的佐贰,正八品官,与主薄“分掌粮马、巡捕之事”.

[6]纪善,正八品官职,负责“掌讽导理法,开喻古谊,及国家恩谊大节,以召王善良”.

[7]选自吴承恩的《送我入门来》一诗.

[8]《(万历)淮安府志》《吴承恩和西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话说吴承恩》(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猜你喜欢

吴承恩淮安
大运河畔成就千古名著的吴承恩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吴承恩:人生不过是一场“西游记”
天下水工看淮安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西游记》作者不是吴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