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媒体下社会形象传播的美感研究

2020-04-08谷雪铭师晟

戏剧之家 2020年8期
关键词:传播美感

谷雪铭 师晟

【摘 要】视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当代大众传播现象,传播的过程会对社会形象进行显性美感与隐性美感两方面的塑造。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不同的传播途径与表现语言带来的公众认同度,揭示社会形象、美感与视媒体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视媒体;社会形象;美感;传播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8-0187-02

一、视媒体传播的社会形象

(一)视媒体传播

视媒体是将整理选择过的信息作为内容的基础,以图片或视频为主,代替文字的一种表达方式。视媒体在传播时使用的图像或视频都具有事实的逻辑性,它是将要使用的图像或视频制作成能够不使用文字或者只搭配少许文字就能够传递信息的媒体。

人类获得信息主要通过视觉的筛选,视媒体传播内容相对于文字信息传播内容来说更加丰富,多数的文字信息传播需要观者花费更多的时间成本去解读,而视媒体传播则能够给受众带来现场感,因此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二)媒体的社会形象

社会形象是社会向人们展示出的表层形态特征与深层内涵结构。媒体的社会形象包括了媒体的客观形象、信息通过视媒体传递过程中的形象,以及由公众感知所组成的舆论形象。受众通过接受到视媒体传递出的社会形象信息,会有整体性的综合反馈。树立良好的媒体社会形象,有助于构建社会文明、维护社会秩序,激励社会民众的行为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媒体的社会形象指的是受众对媒体的感知,影响因素包括媒体塑造的人物、物象以及事件形象。人物形象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不同的媒体传播的人物所拥有的外表、内涵以及外界评价的综合形象。有正面与负面两种人物形象,分别起到引领与教育作用。物象形象是指在视媒体传播过程中人们对于事物认知所获得信息的总和,受众通过物象形象能够认识视媒体社会形象的本质。事件形象是指公众对某一事件的感知与评价,有正面与负面两种事件形象,分别起到增强社会形象的影响力与警醒的作用。

二、显性美感的社会形象与公众接受度

(一)视觉审美的显性传播

显性传播主要采用显性载体直接、大量的传递信息方式,有准确的方向,将视媒体新闻中显性的讯息被人们单向接收。在视媒体中图片或视频的基本职能是传递新闻讯息。

新闻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在拍摄时要确保画面真实,没有任何的虚假与夸大。以图片和视频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视媒体新闻已经逐渐成为现代都市人们主要的信息来源。通过人们从古至今留下的智慧结晶,能够看出人们对待美的态度。审美感知是一种人在审美时呈现出来的状况,是人对待特定物体建立在感觉基础之上的一种直观、高等的感受。审美感具有整体性特点。

(二)显性传播的表现语言与表达途径

视媒体显性传播的表现语言共分为单一表现语言、群体表现语言、组合表现语言三种。

单一表现语言是指在视媒体传播时,仅采取一个呈现方式。群体表现语言是指在视媒体传播时,可以多次使用一个呈现方式。组合表现语言是指在视媒体传播时,使用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无论采用哪种表现语言,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受众可以直观、高效、准确地获取重要信息内容。

视媒体显性传播有直接与间接两种传递美感的表达途径。直接表达途径是指在传播中,使用的所有语言符号都能够精准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不产生错误解读。间接表达途径是指在传播中,所使用的图像画面并非传播者最终想要传达的,受众需要通过对画面进行观察思考,才能够明白背后所要传递的真实信息。一些对于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使用的图像或视频由于显性传播使受众感到视觉刺激,也是对美的间接表达。

(三)显性传播的公众接受度

本文所研究的公众是在传播领域中,对视媒体传播的特定内容了如指掌并表态的人民群众。由于人民群众作为主体,每个个体拥有的背景也不尽相同,因此公众接受度有着赞扬与非议两种。

在视媒体传播中的公众接受是指公众从个人情感出发,对传播内容或表达者态度采取的行动。受众自身态度作为比较标准,首先产生出一种归类的心理,其次找到与自己态度标准一致的地方。

非议结果的公众接受产生是因为视媒体显性传播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之内发生了大规模传播,其目的明确且突出的特點容易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并且产生相应的社会舆论。但受众在一段时间被迫接受大量特定的资讯心理平衡会被打破,防御力会提升,导致受众对有关资讯过滤,最终造成逆反心理。

三、隐性美感的社会形象与公众理解度

(一)视觉审美的隐性传播

隐性传播是指将想要传播的信息采用一种非直接的方法,令受众在无意识中被影响,思想和态度同传播导向趋于一致。视媒体隐性传播体现在隐藏传播者态度,使受众无法从图像内容中直接接收到传播者的意图。隐性传播能够刺激受众对传播内容主动斟酌并内化,避免免疫反应。隐性传播分为隐喻性与象征性传播。

隐喻是人类思考的一种模式。在视媒体传播中,常常使用隐喻手段,利用某一相对来说更具体的概念代替较为抽象的概念。象征是以某物示意替代某物,其中,后者具有更深层抽象的含义,前者多为人们能够贯通之物并且富有内涵。在视媒体中许多象征是有文化性的,需要受众从知识经验当中进行领悟。

(二)隐性传播的表现语言与表达途径

视媒体隐性传播分为情感与价值观两种表现语言。视媒体最主要的目的是传播资讯,情感也是关键信息。视媒体使用的图像或视频当中的情感表达更加准确地诠释事实,体现了拍摄者对于被拍摄物的态度。受众通过与其中情感达到共识认识到实质。另外,视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将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播给受众,起到倡导作用。这种价值观的传播能够引导社会群众作出正确的行为决定,指引社会实践活动向正确方向前进。

隐性传播有暗示性与意指性两种表达途径。暗示性传播是一种在受众毫无防备时采取非直接的措施,令受众按照视媒体暗示的方式思考,与相关联的符号或非语言符号刻意地进行一定联系,让传播内容具有特殊的暗示含义。意指性是一个物品被赋予某种新的意义,视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可以运用意指性的语言,将传播内容做到既具有感染力、象征性与审美价值,又能够保证传播内容不失去真实性。

(三)隐性传播的公众理解度

视媒体传播当中的图像或视频是否具有真实性,需要通过对传播内容与事实真相是否相一致来判断。隐性传播的公众理解度可分为隐性失实性和隐性真实性。

隐性失实性是由于工作人员对于新闻的事实真相挖掘不彻底,非刻意将个例事件在传播时变成了一般事件。视媒体的传播引导着舆论的方向,如果出现了方向错误会对社会产生多种负面影响。因此在视媒体传播中,确保传播内容的真实客观性是必须要坚守的核心原则。

隐性真实性是在视媒体传播过程中虽然并没有将某些信息以直接、醒目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但受众可以通过阅读思考将信息提取出来。受众能够读出这些信息是因为新闻的真实性本身并不是单一构造,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构造。要做到隐性真实性就需要保证直接呈现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现象,同时视媒体在传播时,要保证其内部的多层次多方面间的关系也能做到准确无误、真实客观。

四、视觉审美的社会性和公众选择性认同

(一)视觉审美的社会价值观

价值观能影响人们思维模式、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以及行动准则。视觉审美的社会价值观是个体审美与社会审美的统一。个体审美指被个别人或群体接受的样式,在多数人中是不被接纳的或许被定义为丑陋的。社会审美包含了社会上的所有民族、阶层的审美,也是一种美育方式。

现今人们无论主动或被动都在与传播媒介产生着紧密的联系。视媒体承担了一个中介的角色,人们能够通过中介对当前的现实世界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同时人们在视媒体的影响下可以理智看待当下各种社会现象,并且形成一套正确的价值观。

(二)公众视觉意识与社会发展的逻辑关系

审美意识核心内容是视觉意识,视觉意识的形成对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公众视觉意识是伴随社会推进形成的一种具有时代实践性的意识活动。

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地域风情等社会面貌因素不仅会对公众意识形态的塑造、思维模式的形成以及心灵感受的共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对公众的视觉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不同地区民族都形成了一套特色文化传统,同时产生了一套对社会文化发展起引导作用的价值评判体系。

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视媒体在传播灾难事故等破坏性事件时,对可能传播出消极情绪的细节和场面是很少呈现的,更多是将人民积极抗灾的正面精神传播出来,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点。我国传统文化孕育出的道德标准及社会习俗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能使人民群众有精神信念感。因此公众视觉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和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地域风情等社会面貌相统一。

(三)公众视觉审美的多元化与选择性认同

公众审美非单一艺术组建,视媒体的出现使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同时也刺激了受众的感官系统,推动审美力的发展,增加了审美乐趣。

在视媒体搭建出的审美资讯体验与传播体系下,公众视觉审美的多元化包括了认同与赞美、否定与质疑。多元化也会对视媒体传播的内容与方式起到监督作用,使公众视觉意识变得更完善,感受到多元的审美刺激,不断促进公众视觉审美的发展与成熟。

公众视觉审美的选择性认同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视媒体传播中之所以会产生选择性认同心理,是由于当今视媒体傳播环境改变,公众能够获取信息的来源渠道剧增、传播信息量快速增长。由于人们背景差异,导致每个人的心理构造也存在着差异,通过公众视觉审美的选择性认同能够对公众心理的思考过程进行深入了解。因此公众视觉审美存在选择性认同。在视媒体传播的过程中,受众会依据自己已有的立场、信仰、文化背景来进行选择。

五、结语

社会形象传播是由人物形象、物象形象、事件形象的综合传播组合而成的。受众通过视媒体对社会形象进行判断,积极的社会形象传播有利于提供正确的精神意识以及道德规范,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视觉审美的显性传播和隐性传播相结合而形成了社会形象的美感表达。视觉审美的社会价值观由个体审美与社会审美的统一而形成,而这一切的发展都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新成.浅析视觉传播的特征[J].新闻传播,2012,(9):28-29.

[2]王拓,阚延华.注重舆论斗争中的隐性传播策略[J].传播与版权,2014,(9):142-143.

[3]程勇真.美育的灵魂:文艺审美还是社会审美[J].当代教育科学,2014,(12):59-61.

猜你喜欢

传播美感
几何映射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