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江西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外在艺术特点
2020-04-08姚琛
姚琛
【摘 要】江西省龙虎山是我国著名景区,更是中国道教史上的中心区域之一,时至今日仍具有十分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天师道及其完备的科仪音乐形式一直被作为重点对象进行研究。科仪音乐包含仪式动作、曲式曲牌、乐队编制以及文化属性等内容,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可以发现当今龙虎山科仪音乐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特点,这是一种单纯从音乐角度出发去考量音乐特征的研究方法,也希望基于此方面研究来折射历时与共时下该地区音乐的发展状态与轨迹。
【关键词】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8-0052-02
天师道是众多道教分支系里极为著名的一支,其体系内的科仪音乐也具有明显的特色。在长久的自身发展和外因的双重作用下,该音乐不仅吸收借鉴了民歌、戏曲、器乐曲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宫廷音乐的影响,呈现出既具有普遍的可欣赏性,又具有宗教音乐庄严神圣的特征。仅就音乐本体而言,以下三点影响尤为显著。
一、曲目名称特征
根据资料显示,目前能够搜集和保留下来的天师道科仪音乐包括经韵126首,器乐、法器曲牌26首。又因道人在配合仪式时颂唱(或演奏)具有一定的即兴性,所以也会经常出现一曲多用或一韵多曲等现象,故此其他作品不计入其中。在科仪音乐中,各类形式的音乐作品是伴随仪式完成的,所以作品的曲目名称能够说明此阶段的主要内容或主旨思想,点题功能显著。就以上列举的各类音乐形式究其曲目名称,可以归纳出四种曲目名称特征。
(一)经文主题
经文主题是所要颂唱(或演奏)作品曲目名称即为经文的主题。例如《步虚》《澄清韵》《净秽咒》等韵曲名。就拿《步虚》来说,经词内容第一句即为“太极分高厚,清静上属天”。《步虚》在《道教大辞典》中的解释为“诵经时咏吟的韵调,声韵优雅飘渺,犹步云端。”由此可见,通过曲目名称可以让聆听者了解到所唱内容清静高远,如云端漫步,渊源浩荡。
(二)科仪节目
科仪音乐服务于科仪仪式节目,用颂唱(或演奏)的形式可以不间断流程进度,自然过渡,所以,这也是常作为曲目名称的一种方式。此类韵曲包括《破丰都赞》《召亡哀音》《亡魂召参》《度幽上香赞》等。
(三)歌词首句
颂唱的歌词往往是解释性叙述内容,例如《五方童子引》首句歌词便为“五方童子引莲台”,这首经韵采用了歌词的前五个字。还有《符使赞》歌词:“三界值符使”,采用的便是第一句歌詞的后两个字。总体来看,第一句歌词大多直接点题或者说明中心,颂唱也直接与曲目契合。
(四)科仪程序
曲目名称以科仪仪式先后的程序命名,此类曲目并不多。例如《开坛赞》就是指在幽科仪开始之前唱的,喻示着下一环节即将出现的科仪内容或节目名称。
二、音乐构成特征
由于龙虎山在道教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全国范围内的道教相关人士经常会以此为中心进行频繁的人员流动。又由于天师道科仪音乐经常要伴随着法事活动在民间传经布道,因此其包含有很多民间音乐元素。再者,戏曲作为具有表演张力的一种艺术形式,一直被人们所喜爱,科仪活动与戏曲表演都有肢体动作上的共通性,所以戏曲中的音乐元素也被吸收借鉴。如此造就了今天所看到的龙虎山科仪音乐集多种风格于一身,以及音乐形式丰富多变的特征。
(一)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是影响天师道科仪音乐构成的重要方面。科仪活动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体系以及独特的表达方式,音乐作为从属必定要随之进行改变。民间音乐作为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艺术形式,适合我国人民的审美要求,道教要想传播,势必要遵守大众的审美并随之融合改变。最容易改变的当属音乐。民间音乐具有普遍性,可以反映事实、时势、思想、情绪。道教在明清时期就开始主动民间化、世俗化,让科仪音乐主动融合民间音乐。如直接取材于民歌,或者在民间音乐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再或者就是直接运用民间音乐元素,这些都反映了其与民间音乐的融合。
(二)戏曲音乐
戏曲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唱腔闻名于世。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利,戏曲多集中一隅,但道教的流动传播性质导致了龙虎山科仪音乐可以经常接触到不同地区的戏曲音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科仪音乐甚至动作都受到戏曲的影响。不仅如此,就连科仪活动中的舞蹈动作、唱白念白、服饰场景等都受到戏曲影响。在笔者看来,两者得以互相吸收借鉴的根本就在于它们都具有戏剧表演成分,这就导致了两者的基本架构是一样的,只要补充自身的内容即可分出差异。再者,科仪音乐具有曲牌特点,与元杂剧、南戏、四大声腔都联系紧密。戏曲音乐中的套曲常常都由引子、曲牌、尾声组成,而科仪音乐也是如此。例如《传度授箓科仪》第三次道场的全套音乐是由《澄清韵》《净秽咒》《小过场》《三宝赞》《荡秽咒》《三大圣赞》《迎仙客》《小桃红》《迎请师尊赞》《龙灯调》等11首韵腔连缀而成,最后加入《龙灯调》作为尾声结束全曲。
三、乐队组合功能特征
科仪音乐从发展历史上来看,对于演奏或伴奏极为重视,所形成的乐队编制也是与历史的发展、审美的发展、乐器的发展、科仪形式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科仪音乐的乐队组合变化呈现出编制逐渐扩大的态势,甚至走出江西,与江南地区的丝竹乐队融合,例如其中所用的笛子、二胡、琵琶、扬琴、三弦、阮、锣、鼓、铃铛、木鱼等,乐队规模一般少则三四人,多则数十人。
今天,科仪音乐更加规范,也更加细分,它在不同的科仪节目或是仪式内容中都有固定的应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注重了音乐性。从大类别中我们可以分为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两类。细化后可以分为吹奏乐器、弹弦乐器、拨弦乐器、打击乐器四类。丝竹乐器的引入与应用极大扩展了科仪音乐的旋律性与多样化,也进一步开发了音乐自身的属性,在听感上得到极大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打击乐器自古以来便被视为科仪音乐中与宗教联系最紧密的乐器,也被称为“法器”。从音乐角度看,打击乐器首先具有控制节奏的作用。打击乐器的特点即为节奏变化,在科仪仪式过程中所有的行为变化都可以通过打击乐器的节奏变化来引导与控制。其次,打击乐器具有结构功能。节奏的变化会带入场景的变化,尤其是节奏对比强烈的差异会很快引领其他乐器从一种情绪转换为另一种情绪,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场景的变化。最后便是渲染气氛。科仪音乐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场景性音乐,即在某种场景中需要通过打击乐呈现出力度、速度、节奏变化,帮助科仪行为更加立体、生动,完成对视觉和听觉等的全方位刺激。
江西龙虎山是天师道的发源地,同样也是天师道发展的中心。科仪音乐被视为道人们思想观念的外化体现,但是非道教人士从音乐本体角度去研究,可以反推出这些音乐所承载的观念甚至审美表达方式。无论从何种角度去看待天师道的科仪音乐,它都具有独特性,即便是抛开宗教理论观念不谈,我们也能够从音乐中寻找到一些具有教化意义和价值的特点,这也是文化属性的鲜明特征之一。本文仅为概括性研究与阐述,也希望借此让人们更加重视道教音乐所具有的艺术属性,发扬与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
参考文献:
[1]王家佑,甘绍成.中国道教音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2][加]曹本冶,刘红.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研究[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
[3]王忠人,刘 红.龙虎山天师道音乐[J].黄钟,1993.
[4]傅利民.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